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韋世瑋 編輯/漠影
來源:智東西(ID:zhidxcom)
智東西7月8日報道,今天上午,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開幕!李彥宏、馬化騰、胡厚崑、董明珠、周鴻祎、梅宏等來自全球的產學政屆大牛,以及沈南鵬、孫正義兩位投資界大咖都進行了內容分享,從各個角度暢談他們對智能化和數字化發展的思考。
作為人工智能行業的年度標志性活動,WAIC經歷了去年受疫情影響舉辦的“云會展”,今年終于再次回到線下,大會嘉賓人數和展覽面積翻倍,辦展和參展企業也突破了300家。
開幕式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針對AI的社會價值展開了系列討論;首次參加WAIC發言的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則提出了加速AI產業發展的三點建議。同時,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360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周鴻祎等分享了當下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挑戰。
不過,今年開幕式并沒有像2019年、2020年一樣出現馬斯克、馬云、馬化騰“三馬”齊聚的名場面,除了前“兩馬”缺席之外,馬化騰仍舊是通過遠程語音連線的方式云參會。
除此之外,今年WAIC現場請來了B站虛擬偶像泠鳶、小米小愛同學、微軟小冰擔任AI虛擬主持人,在和上海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同臺主持的同時,表演了它們的新技能。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最高獎項——“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 (Super AI Leader,簡稱“SAIL獎”)也于開幕式公布,5個SAIL大獎獲得者分別為:利物浦大學的機器人科學家、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免開顱微創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腦機接口)、鯤云科技(高性能數據流AI芯片CAISA)、浙江大學(數字創意智能設計引擎),以及朱明杰、吳飛、盧策吾的論文《中國邁向新一代人工智能》。
李彥宏:2023年實現碳中和 新無人車2~3年后見
在正式開講前,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百度發布的中國首個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率先登場,不僅分享了它在火星拍攝的打卡照片,還邀請了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上臺對話并合影留念。
“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已經深入人心。”李彥宏談道,在過去幾年,大家關于AI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AI對未來經濟發展提供的幫助,二是AI對未來產生的風險和不可預知的改變,或者說是有關AI的倫理道德問題。
但行業關于AI對人類社會其他方面的價值探討還較少。李彥宏認為,AI的社會價值非常值得重視,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關。
例如在智能交通中,人們更多關注通行效率的提升和城市GDP的增長,但事實上每年大約有135萬人在交通事故中喪生,94%的交通事故是人為原因造成。與此同時,現在全球每年碳排放高達510億噸,其中16%來自交通運輸行業。
“因此通過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開發智慧交通系統,不僅能提高安全通行效率,同時還能減少碳排放,讓出行更加綠色環保。”李彥宏說。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進入老齡社會,也對整個社會提出新的挑戰。李彥宏談道,在智能助老領域,AI在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經濟救援、精神危機等方面起到明顯作用。
“當老年人在家摔倒,如何及時發現、通知家人、進行救助,機器視覺都能做的很好。”他說。
與此同時,AI還在不斷擴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和自由度,例如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不僅能實現機器翻譯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新突破,讓汽車不再像汽車,更像是機器人。
李彥宏提到,現在很多人覺得智能汽車像是一個巨大的智能手機,但百度認為未來的智能汽車更像是機器人,“反過來說,未來主流的機器人長相會像是智能汽車”。
整體來看,李彥宏認為AI無疑會影響未來40年人類發展的進程,在交通、金融、工業、能源、媒體等行業,AI技術應用都給行業數字化升級提供新思路和新解法,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
為了更好迎接這個未來,李彥宏透露,百度剛剛推出了新的共享無人車,能讓出行更加便宜,未來計劃讓共享無人車服務開放到全國30多個城市,而新的無人車也在同步研發中,預計未來2-3年和大家見面。
與此同時,百度將通過AI創新減少碳排放,預計集團將在2023年實現運營層面碳中和。
馬化騰:145秒語音發言 發布“探星計劃”
今年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依然沒能來到現場,他和去年一樣通過聊天框語音的形式,給大家發來遠程問候。與上一次的60秒語音相比,這次沒有那么刻意,發了四條,加起來145秒,應該是全場最短發言……而且從界面看,用的是企業版微信。
馬化騰強調,過去幾年,上海聚集人才、開放場景、打造平臺,為騰訊在內的科技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在這次大會上,騰訊將和國家天文臺共同發布“探星計劃”,將把上海優圖實驗室的AI技術用于尋找脈沖星,探索宇宙。
不僅如此,騰訊還將帶來王者榮耀的電競賽,讓大家欣賞到最高水平AI競技的同時,激發青年人對于AI的研究興趣。
馬化騰談道,過去幾年AI在醫療、城市治療、非接觸服務等領域為人們生活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但人們對AI的未知依然大于已知。而騰訊追求科技向善就要實現AI向善,讓AI技術實現可用、可知、可靠。
因此,騰訊在今年也將可持續AI創新納入公司核心戰略,希望用向善來牽引整個公司的業務技術發展和科技創新,一步一個腳印實現科技向善。
兩大國際知名教授:AI面臨三個挑戰 智能城市發展的兩點洞察
2007圖靈獎得主、國際嵌入式研發中心Verimag實驗室教授約瑟夫·斯發基斯(Joseph Sifakis)通過視頻的方式,為大家分享了他對弱AI到強AI、再到廣義AI的看法。
他認為,弱的AI只是一個基石,為了實現廣義的AI,它可能并不是漸進式的機器學習。實際上,人們可以從單一任務、單一區域、單一系統,比如說個人的助理、自然語言翻譯等等,發展到快速的、迅速的智能系統,在不可預計的電子機械環境中工作,例如智能汽車、智能電網、智能工廠等。
基于此,約瑟夫·斯發基斯提到了其中的三個挑戰。
一是神經網絡。神經網絡的優點在于能迅速區分貓、狗等物體,也就是說它可以從1和0。但在輸入自變量方面,當0和1的奇偶數發生變化,或多或少的輸入數據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自變量。
二是神經網絡的可解釋性。人們對神經網絡有很大程度上的信任,這需要有能夠自我學習、可以在自適應的環境下不斷學習的模型,約瑟夫·斯發基斯認為這是最困難的一個問題。
三是對智能的定義。“智能不是已知的東西,智能是你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所用的東西。”他說。
“大數據之父”、牛津大學網絡學院互聯網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則分享了兩點他對于數據驅動城市前沿發展的洞察。
首先是大趨勢,截至2020年,全球有半數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城鎮區域,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的里程碑。隨著越來越多人到城市生活,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城市需要有更好的管理和智能體系,這就需要智能城市的發展。
但智能城市的核心不在于某一項具體技術或數字基礎設施,核心在于做出更好的決策,其基礎在于豐富多樣的數據,這需要的遠不止技術上的進步,更需要組織和機制上的創新以及進步。
同時,智能城市發展的概念不能僅僅適用大城市,要真正產生影響還必須適用于小城市。但是小城市資源有限,執行經驗不多,所以挑戰很多,所以管理者做決策時要基于事實,而不是政策的妥協。
第二個洞察是,人們需要知道哪些數據才能使得智能城市概念行之有效,以及如何妥善使用間接的方法收集數據。通常來說,復雜的模式識別和深度學習方法能找到可能有用的代理數據,但這一點通常不太需要特別新穎的技術,而更加依靠創新理念和突破性思考,因此它的執行難度會更大。
“我們需要發展智能城市的概念,使其不再局限于數據基礎設施這樣狹義的觀點當中,只有這樣它才能獲得成功。”舍恩伯格說。
梅宏:數字化轉型是趨勢 開源已成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在現場分享了數字化轉型和開放創新的幾點認識。
他強調,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趨勢,發展數字經濟是國家的歷史機遇。現在,建設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國家戰略,這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其中必然途徑就是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尤其是制造業的轉型。
“這一輪變革是大勢所趨,其核心驅動力是互聯網及其延伸所帶來的人、機、物的廣泛連接。”梅宏談道,對此他有兩個基本觀察:
一是各業態都將圍繞信息化主線深度協作、融合,完成自身轉型和變革,并催生新的業態,很多傳統業態也會在這個轉變中走向消亡;二是轉型會是一個長期過程,他認為這個階段可能將長達數十年。
但在我國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的當下,也存在幾個現象:不想、不敢、不會。
“不想是認識不到位,不敢是路徑不明的問題,不會是技術的問題。”梅宏解釋,數字化轉型面臨制度、管理、人才、觀念等方面的挑戰,其中觀念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他認為數字化轉型需要理念先行,通過解放思想實現關鍵的轉化,建立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化思維。同時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需要培養未來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時在政府層面、企業層面都要有整體的規劃和推進。
除此之外,梅宏還提到了他對開放創新的理解。何為開放創新?他認為,開放是任何人可以自由訪問、使用、修改和共享,其中的本質是從機械化思維到大數據思維的變遷,從零和博弈到協作共贏的變化。
“開源軟件是技術領域開放創新的最早最成功的實踐。”梅宏認為,開源軟件徹底改變了全球的軟件格局,讓人們實現了大眾化的協調、開放式共享,持續化的演化,帶來了整個產業結構的變化,開源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同時,AI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源碼和數據的開放。高質量的開放數據促進了深度學習算法的突飛猛進,而深度學習的框架又極大提升了算法的效率,相輔相成。
“開源有利于競爭更多的用戶資源,打造自身的生態,同時開放性應用通過快速地獲取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反過來又可以進一步優化模型算法,實現重要的反哺。”梅宏談道,因此開源已成為企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
胡厚崑:點贊上海熱線12345 提出工業化AI開發新模式
今年是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第一次來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發言。
他分享了幾點展館參觀過程中的發現,過去幾年大家看AI展覽和演示時,總能看到炫酷的技術和應用,但今年感覺看不到那么多炫酷的東西了。
“這也意味著,這些技術已逐漸深入各個行業并得到應用,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變化恰恰反映AI從有型化為無形,像春雨潤物細無聲一樣改變各行各業。”胡厚崑感嘆道。
他提到,現在上海的市民服務熱線12345反應速度非常快,背后的原因在于,這些年該服務熱線開始引入了AI技術,比如語音識別、情緒感知、自動派單,在這些技術加持下,整個服務熱線的反應速度大大提升。
他認為,現在AI對各行業的改變已全面展開,而AI走到今天正處在一個關鍵時間點。為了加快AI的落地進程,胡厚崑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匯集各方力量,大力發展以AI計算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讓AI算力像水和電一樣成為一種新的城市公共資源,讓智能觸手可及。
“在數字經濟時代,算力就像水和電一樣,一定要成為一種可獲得、可負擔的資源。”胡厚崑提到,沒有充足的AI算力就像沒有水和電,會大大制約城市數字化的進程。
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常說“想致富先修路”,在當下發展數字經濟的時間點上,建設以AI計算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就顯得尤為重要,華為要通過這樣的努力,讓算力成為可廣泛獲得、負擔得起的公共資源。
二是技術要扎到根,根深才能葉茂。行業要大力發展處理器、AI計算框架等技術,增強AI技術產業的發展韌性。
在過去兩年,華為依托昇騰的基礎軟硬件平臺,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AI產業生態。例如在硬件方面,目前華為已有十多家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昇騰模組板卡的AI系統硬件;在應用開發方面,華為已有500多家合作伙伴,基于昇騰開發了600多個AI的應用。
三是大膽應用技術手段,去突破當前AI普惠的瓶頸。在胡厚崑看來,當前AI普及應用的瓶頸不在技術上,也不在應用上,而是開發效率。
“現在的開發效率太低,AI應用開發太慢,嚴重阻礙了技術和需求的結合。”胡厚崑解釋,當前AI開發的模式仍較為傳統,需要高度依賴專家和數據,不僅要花費大量時間收集數據、處理數據,還要耗費大量人力進行參數的調優,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產品化的要求。
華為將這種模式叫為手工作坊模式,而華為希望通過技術手段改變這種方式,提高開發效率。
為此,華為開發了一種“工業化AI開發新模式”,基于超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開發者只需少量的行業數據就可快速開發精準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強的AI模型。
為了支持這一新的開發模式,今年華為聯合合作伙伴推出了名為“盤古系列”預訓練大模型,其中包括業界首個兼具生產與理解能力的中文ALP大模型,以及通用視覺大模型。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行業伙伴和企業能夠通過這樣的大模型,實現AI應用的快速開發,讓AI真正能夠普惠千行百業,從而實現AI產業的繁榮發展。”胡厚崑說。
兩大制造業巨頭談AI變革 董明珠聊互聯網與工業的完美結合
西門子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樂仁(Roland Busch)通過遠程在線,分享了他對數字化變革和AI發展的看法。
他認為,AI在這場變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要在AI領域取得成功,行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具備行業知識和經驗,二是建立信任和網絡信息安全保障,三是開展協作、構建生態。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深入淺出地分享了制造業與AI的三個關系。
首先在制造領域,格力電器從2016年開始將數字化引進工業制造領域,通過多年的發展構建了“黑燈工廠”,也就是無人化工廠,實現全線覆蓋無人操作,對精度、質量和效率都帶來了顛覆性變化,同時原來上萬人的工廠現在只需要1000多人。
“格力電器用互聯網帶來的變革,讓我們在整個過程中從物流開始、物料進廠到成品的入庫,再到走向市場,全產業鏈都實現了智能化時代。”董明珠說。
在這個結構變化中,格力電器的人員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研發人員從初期的800人發展到現在的1600人,同時還擁有16個研究員、1000多個實驗室,這些都在支撐格力電器在工業自動化時代的準備。“智能化對制造業來說,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如虎添翼的效果。”董明珠談道。
其次是在互聯網時代。“大家都在講軌道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對于我們制造業來說,互聯網的意義更加有價值。”董明珠說。
例如在大家追求零碳排放的時代,格力電器的空調領域耗電達到了全用量的15%,同樣是用數字化研發的產品和技術。同時格力電器還花了9年時間,研發出了零碳源技術并獲得國際金獎。
在董明珠看來,互聯網大數據給格力電器帶來的變革,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研發技術能力,還在各種不同設備的交互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那么,零碳源技術的實現能帶來什么改變?“一是體現社會效應,而是體現運用成本。”她說。
“所以格力電器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認為互聯網不是不屬于我們傳統企業,而是跟傳統企業完美的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數字化時代。”董明珠談道。
最后在這一新時代下,數字化涵蓋了各個領域的不同需要。但在董明珠看來,行業常講智能化的軌道交通,好像是智能化特別顯現出來的亮點,但是工業如果實現自動化、數字化,那工業將會實現更大的騰飛,更能滿足技術的革命和創新,讓世界都愛上中國造。
周鴻祎:數字化越高 網絡安全問題將進一步加劇
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祎從網絡安全角度出發,給大家分享了他對數字安全的看法。
“談安全是為了更好保障新技術的使用。”周鴻祎提到,現在數字化已成為國家戰略,其中數字城市是數字化的核心場景,發展到今天它已不是開展建設更多的信息和系統,而是推動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技術驅動城市、賦能城市、重塑城市。
例如在極端化的智能城市中,每一個路燈、垃圾桶、井蓋都會被數字化,都有傳感器,把城市管理的流程傳輸到云端匯成大數據。
周鴻祎認為,從本質上看,城市數字化轉型是構建城市的數字孿生,以大數據為核心,利用物聯網、傳感器、云計算、5G、AI、變換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通過數據的生產、采集、運營和賦能,打通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形成數字孿生閉環。
雖然數字城市有無數想象空間,但從安全角度看,數字程度越高,安全挑戰越大,隨著未來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政務云、大數據中心,以及數以億計的設備和終端應用場景愈發復雜多樣,網絡和社會資源數量龐大,就會導致網絡暴露的攻擊無限擴大,加劇網絡安全問題。
因此在周鴻祎看來,當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并發生質變,數據的安全就會直接和國家安全建立直接的聯系。
除此之外,周鴻祎還談道了數字城市的三個特征,為一切皆可編程、萬物均要互聯、大數據驅動業務,“歸根結底是軟件定義城市,城市架構在軟件的基礎之上。”
而當整個城市都在架構之上,網絡安全就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輔助功能,它將變成重要的基礎設施,需要同步規劃城市數字化建設和網絡安全建設,打造為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保駕護航的安全底座。
周鴻祎透露,360在花15年時間做免費殺毒的同時,還投入超過200億元打造了一套以安全大數據分析為核心的安全能力框架,為數字城市打造城市級的能力完備、可運營、可成長的運營框架。
商湯CEO徐立:向AI發出靈魂拷問 機器會猜想嗎?
在普惠AI的論壇中,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引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機器會猜想嗎?”他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在徐立看來,AI發展中一大部分都是基于猜想完成的。例如人們在解決高空跌落物件的時候,不可能擁有這么多跌落物件的數據,在解決火災、老人跌倒這些社區關懷問題時,也往往是零數據或者小數據,機器只能通過通用的技術來做衍生和泛化,對于這些場景進行猜想。
因此機器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能有完整的控制和迭代,所以商湯科技推出了可控、綠色環保、可持續、以人為本的AI倫理發展觀。
“我們要用發展眼光來平衡不同的治理框架,在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的政策,才能用AI創新帶動AI普惠,從而影響更多行業。”徐立說。
針對AI普惠這一話題,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也通過遠程連線的方式,分享了他對AI技術應用落地,特別是在生活領域對消費模式的改變、發展的看法。
沈南鵬談道,如果把算力水平和應用場景形象的看成AI在生活領域的兩條腿,那么算力這條腿很長、很粗壯,呈指數級增長。但是應用場景這條腿相對比較短和細,還處在線性增長中,仍有大量的吃穿住行的細分場景需要開拓,生活場景中的數據挖掘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一方面,AI和居家生活結合得越緊密,生活場景挖掘得越多,AI的產業價值就越大;另一方面,服務性AI也有望改善今后的交互體驗。
例如大家常看到服務機器人,現階段還無法完全讀懂消費者的表情集體語言和情緒語言,所以在一些投訴客服、社交陪伴等場景中,用戶對AI產生拒絕和不信任感,這就需要挖掘AI在情感計算方面存在的潛在應用。
與此同時,AI為解決看病難也帶來更多可能性。沈南鵬提到,目前AI在醫療領域比較成熟的應用是AI影像的輔助診斷,但在線問診、健康管理等其他領域還在積極探索期。
但AI+醫療帶來的諸多可能性讓老百姓看病難出現了很多期待和想象空間,激發投身醫療AI的創業者和研究者前赴后繼,“可遇見這個是未來AI在應用層面一個重要的方向。”他說。
同樣遠程連線的軟件銀行集團代表社長、公司高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正義,則站在投資角度淺談了AI發展和革命的影響。
他認為,隨著AI的應用,大量行業在未來將迎來轉型,讓整個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提高全人類的幸福感。
但AI發展和行業革命的到來并不能只靠發明家的推動,也需要資本推動,需要有人提供資本承擔投資可能損失的風險。“尤其在技術前景還不明朗,不確定技術能否成功的前提下,更需要有人來提供資本的風險。”孫正義說。
他提到,軟銀愿景基金投資的公司中,有超過90%甚至95%的公司還沒有實現盈利,甚至還在虧損。盡管如此,軟銀仍堅持為公司創業的高風險階段提供資本,支持出色的技術和優秀的創業者,一起分擔風險,共同創造美好的愿景和未來。“這也是我創造愿景基金的初衷。”孫正義說。
結語:AI正加速飛入尋常百姓家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還將持續進行2天,今天上午這場開幕主論壇是最有看點的,也是規格最高的,從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來自各界大牛對人工智能及行業數字化發展的獨到見解,還能看到相關企業的技術進展。
隨著我國各個行業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逐漸深入每個科技企業的戰略思考中。在全行業的努力下,AI正從各個維度激發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給千行百業的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帶來新動能。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AI產業的發展仍需要突破應用落地和開發的效率瓶頸,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術,實現生產運營的降本增效,也成為這條賽道上每個玩家需要不斷摸索和解決的問題。
未來,我們也期待AI能真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你我生活中遍地開花的存在。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