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AKA杜超
來源/螺旋實驗室(ID:spiral_lab)
6月11日,滴滴遞交了招股書,準備在美國上市。此前,滴滴曾多次傳出即將上市的消息,包括欲在香港上市等新聞,而這次,千億美元市值,似乎終于可以敲定下來。
盡管滴滴上市的時間比外界預期的晚了,但雖然遲到,卻沒有缺席。對滴滴來說,上市除了是被資本認可的證明之外,更多是公司整體發展不可或缺的一步。
一季度盈利55億元,IPO從“扭虧為盈”開始
從IPO數據來看,過去三年滴滴的營收還是比較穩定,但增長緩慢,甚至2020年收入微降,主要還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居民出行有一定減少。
另外,滴滴目前仍處于虧損,過去三年的虧損分別為150億元、97億元和106億元,近年虧損有所收窄。不過,據19年報道顯示,滴滴12-18年間的虧損約為390億元,這樣算起來,上市之前,滴滴已經虧掉了將近750億元。
但是,在今年一季度,滴滴終于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為36.2億元。事實上,早從19年開始,滴滴的中國出行業務就開始盈利,而今年開始,凈利潤更大幅躍進。
不過IPO也顯示,一季度滴滴的盈利主要來自于投資收益,這也意味著單季度的高收益,可能只是一次性的情況。
這樣的話,滴滴未來仍將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收入增長進入瓶頸之后,如何實現從虧損到盈利的躍進,而上市,或許正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棋。
滴滴上市背后,是被挑戰的行業地位
對于滴滴上市的傳聞,最早發生在16年,到了18年時,外界一致認為彼時的滴滴,無論業務發展,還是資金需要,都到了一個最合適上市的時間,但此時,滴滴“順風車”危機爆發。
18年5月, “空姐乘坐順風車遇害”的消息掀起了大眾對滴滴順風車安全性的質疑,這則負面新聞不僅阻礙了滴滴可能的上市步伐,最重要的是,阻礙了滴滴順風車發展的步伐。
當時而言,滴滴順風車的日單量占平臺的10%左右,而且,是滴滴除代駕之外少數能賺錢的業務之一,當時曾有媒體報道,17年滴滴順風車的成交額接近200億元,凈利潤差不多有9億,算下來利潤率達4.5%,但回看IPO,今日滴滴的利潤率僅為3.1%,可見,順風車業務確實是個“金蛋”。
之后,滴滴在順風車市場上被哈啰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等迎頭趕上,目前,嘀嗒和哈啰占了順風車市場的90%左右的市場份額,滴滴再難趕上。
而在滴滴中國出行業務中,除了順風車、代駕和出租車之外,從目前國內網約車的市場份額來看,中國網約車業務仍是滴滴出行中的最大一塊,也將直接決定滴滴營收的增長情況。
從數據來看,滴滴出行的市場地位仍然遙遙領先,但如果將排名二三四五六的品牌份額加總起來,對滴滴的挑戰可不少。高德、美團等聚合平臺,可以整合地域性的出租車,它們的加入,也給了滴滴不少壓力。
像高德這種用戶粘性非常高的平臺,加入網約車業務后,對用戶的吸引力也很大,一來可以加快候車時間,二來小眾平臺的車資也有一定價格優勢。
除了聚合平臺之外,近來造車廠商也加入了網約車的戰局,由一汽、東風、長安共同設立的“T3出行”就是其中的代表者,數據顯示,上市一年,其用戶數已有將近700萬人次。
此外,壟斷,大數據殺熟、合規等問題,一直都是滴滴頭上縈繞不去的“一把刀”。今年5月,滴滴、首汽約車、曹操出行等10家平臺就抽成比例高、分配機制不透明等問題,被交通部約談。
較早以前,滴滴也曾因被指大數據殺熟而上熱搜,大數據殺熟是市場競爭中的原則性問題,不僅對消費者而言,對監管部門來說,也是不能容忍的行為。
除此以外,相關部門對平臺的監管,還存在于反壟斷性、網約車合規性等層面上,對滴滴而言,同行的競爭,司機的質疑,政府部門的監管,都是其未來發展路上將要持續面對的壓力。
上市后的滴滴,憑什么撐起千億估值
所以,在出行市場中的滴滴,已到了面臨增長天花板的階段,如果僅再圍繞“出行”來說故事,恐怕難以支撐其千億估值。
因此,滴滴在IPO中提出了“雙飛輪”的業務模式,由滴滴的共享出行、車服以及電動汽車網絡共同創造了雙飛輪效應,使司機、乘客和平臺均能獲益。
滴滴也將電動汽車、自動駕駛作為其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由此可見,滴滴更多將自己放在了“科技公司”的位置,而不僅是“網約車平臺”。
2019年開始,滴滴就將自動駕駛業務獨立,今年中,滴滴更正式宣布造車,趕上國內的“造車潮”。目前,滴滴旗下擁有適合共享出行的電動汽車D1,和已經向公眾展示的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從各種層面來看,滴滴造車,都不是說說而已。
對資本來說,滴滴在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上的布局,確實也能給滴滴的估值實現更多“加分”。但是,故事說完之后,滴滴能否造好車,砸對錢,這才是影響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智能汽車行業堪稱最為“燒錢”的行業之一,我們看一下去年三大新造車品牌的研發投入,蔚來一年就投入了6億美元左右,更別說特斯拉一年超15億美元的投入。
而這,也是滴滴急于上市的原因。在此次IPO中,滴滴擬定籌集約100億美元,其中30% 的募集資金將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也就是說,大概有30億美元的資金能用于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開發。
可電動車研發是個“吸金洞”,以特斯拉為例,一直到量產10年之后,其研發比例才降到10%以下,滴滴能否持續為電動車的研發注入資本,就要打個問號了。
畢竟滴滴的出行業務正腹背受敵,而且自身還面臨著虧損,在這個前提下,大幅支持電動車這個暫未看到盈利點的業務,是滴滴的破局之道,還是圓資本夢的說法,則仍需觀察。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