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吳曉波頻道
?整理?/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每天早上,從你一睜開眼睛,拿起手機,出門上班,進電梯,到公司跟同事、朋友聊天,再到晚上回到家里,看電視,打游戲,聽付費知識課程。
在閉上眼睛入睡的那一刻,你知道這一天里,自己看到了多少個品牌嗎?
答案是:至少有500個,甚至可以多到2000個。
但是你記住了幾個呢?
這幾百個品牌中的絕大部分,都只能獲得幾十秒的關注時長,一般人根本記不住。
在這樣一個碎片化、快節奏的時代,品牌打法應該有怎么樣的迭代?吳曉波對談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試圖解開這個難題。
吳曉波:你最近造了一個新名詞,叫“人心紅利”,是什么意思?
江南春:我覺得中國有兩個紅利消失了:人口紅利消失了,但是人心紅利亟待開發;流量紅利消失了,精神紅利亟待開發。
人們越來越愿意為能夠打動人心的產品、為精神提供服務的品牌買單。今天渠道端同質化,生產端過剩化,所以當消費者有很多選擇的時候,一個品牌要成功,必須在消費者大腦中回答一個問題: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沒有形成指名購買,消費者可能會慢慢地把你遺忘和拋棄。
吳曉波:你提到有兩種不同的廣告,流量廣告和品牌廣告到底有什么不同?
江南春:我覺得流量廣告和品牌廣告是為了解決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流量廣告的精準分發,解決你何時買、何價買,它的核心是帶貨;而品牌廣告解決的是愛,為什么愛,有多愛?
流量廣告和品牌廣告是硬幣的兩個面。
沒有愛的買是單次的,沒有積累品牌認知和信任的銷量是不持久的。比如你在直播上看到低價好玩的東西,可能會嘗試一下,之后看到別家又推了一個,就再試試別家的。
流量和品牌分別解決短期和長期的問題:從短期角度來說,做流量廣告能帶來一定的銷量;從長期角度來說,消費者是通過品牌信任來持續復購一個商品的。
吳曉波:你建議創業者先做流量廣告還是先做品牌廣告?
江南春:一個公司非常小的時候,先做精準流量分發。
吳曉波:你建議創業者先做流量廣告,但是你又說今天消費者是為人心買單、為精神買單,這和你的建議會產生悖論。
江南春:不矛盾。
◎ 首先企業要看規模,處在比較小的創業時代,先要用精準流量找到一部分消費者,來測試你的產品。跟原始用戶不斷地溝通,產品一開始不見得特別符合消費者需求,可以不斷地傾聽他們的聲音,根據他們的反饋來完善產品。
◎?第二步當你完善產品之后,可以通過種草引來一批最初的粉絲,在網上積累了一定口碑之后,再破圈去做品牌,把網紅品牌做成公眾品牌。
◎?這時沖出去做品牌知名度的擴散,大家看到品牌廣告之后網上一搜好評如潮,就引爆了一輪比較大的流量,躍升了銷售級別,就可以站上一個新的臺階。
吳曉波:一個品牌先去做流量種草,然后開始做品牌,這其實有個拐點。如果用量化來評估這個拐點,是什么?
江南春:如果你營收做到2億—5億,這個區間就可以考慮進行品牌廣告的布局。如果沒達到這個級別,企業的綜合能力和經濟能力可能還沒有達到。當你達到5億—10億時,流量形成瓶頸,這時候需要走品牌路線,破圈成為一個公眾品牌。
吳曉波:流量加品牌的打法,我們說“兩微一抖一分眾”,兩微一抖的投放有ROI作為效果測評標準。電梯廣告的考核標準是什么?線下流量如何量化?
江南春:其實量化的方法很完善了。首先是知名度研究,投放前后的知名度變化;第二個是認知度研究,用戶是否理解了品牌信息;第三個是購買欲望的激發,廣告投放之后用戶有沒有購買的傾向和打算。
還有AIPL指數。A,Aware,電梯廣告投放后,在數據銀行中可以知道多少人看過你的廣告;I即Interest,指這些看過廣告的人有沒有發生興趣,例如產生加關注或收藏的行為;P是Purchase,有沒有最后發生購買;L,Loyalty,用戶是否產生正面評價或復購行為。這個指數既可以量化品牌廣告產生了多少曝光、引發了多少興趣、促進多少購買、達成多少正面評價,同時也可以追蹤廣告未曝光人群,兩者之間的轉化率差異。
吳曉波:網紅品牌從流量追求走向品牌追求的時候,會走很多彎路、面對很多挑戰。從目前比較成功的品牌來講,如果說它們的成功是做對了三件事,你覺得是哪三件事情?
江南春:我覺得它們往往是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比如說像自嗨鍋,自熱火鍋,就是很清晰的一個品牌,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認知清晰,殺進市場醒目程度就很高。
吳曉波:抓住新的品類,在今年的年終秀我也認為品類會優先于品牌。你的書里面也專門有一章說要把“品類機會變成品牌機會”。
江南春:對,開創品類之后,一定會迅速吸引來大批模仿者,你要抓住中間的時間窗口把這個品類封殺,讓你的品牌就等于這個品類。果凍等于喜之郎、自熱火鍋等于自嗨鍋。否則藍海很快就變成紅海。
因為實現這些產品的技術壁壘很低,你只能贏得一個時間窗口。快消品可能只有3—6個月的時間窗口,在時間窗口中你要采取飽和性的廣告攻擊,在消費者心中把品牌與品類畫上等號。因為技術雖然是可以迭代的,但人的心智很難改變。所以要固化這種認知,把品牌等于品類。
吳曉波:固化消費者認知除了飽和攻擊以外,還有什么特別需要注意的點?飽和投放其實更像一種戰術,但品牌認知的建立其實是一個戰略問題。
江南春:核心問題是要“力出一孔”。把品牌認知提煉成非常簡單的詞,讓這個詞就像釘子一樣尖銳,然后用類似分眾這樣飽和攻擊的榔頭,用最快速度把它釘進消費者心智中。一定要固化這種認知,之后別的品牌再打類似的廣告,就會形成虹吸效應。比如飛鶴說“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其他品牌再說我也為中國寶寶而生,我強壯中國寶寶,實際效果反而是在為飛鶴做嫁衣,打一塊錢廣告,飛鶴就吸走他5毛錢。
吳曉波:在現在這個特別碎片化的時代,一天要接觸幾百到上千個品牌,怎么讓一個品牌占領消費者的認知?
江南春:這實際上是廣告為什么能夠被記住的一個原理。
第一是信息足夠具有差異化,既要符合消費的常識也要有足夠的銳度。
第二是重復,廣告的本質是重復,消費的本質是遺忘。沒有人要看廣告,但當消費者反復看到,自然就進入了腦海中。人的大腦有個屏障,絕大多數信息都沒有能力、沒有強度穿過這個屏障,你昨天看了500條信息,最后記得住的一定是刷屏的那條。只有你在一個時間當中反復觀看,可能一天里5次觸達,這個信息才會真正被記住。
吳曉波:當一個新的品類誕生,消費者的認知已經被品類老大搶占以后,其他品牌想要挑戰品類老大、建立新的認知,該怎么辦?
江南春:開創品類特性的方法很多,其實都是舊元素之間不斷地重組結合。有時候你走進一間屋子,好像位置都被占滿了,其實歸置之后還有很多空間。中國市場足夠大,每一個細分品類都能做,所以我認為根本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吳曉波:在這樣的環境下,品牌建設你有什么建議可以給到大家?
江南春: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品牌建設一定要在消費者心中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
◎ 如果你是行業的老大,就封殺品類,“上天貓,就夠了”,別的地方不用去了。
◎?老二通常是找老大麻煩,“多快好省購物上京東”,給消費者提供一個獨特的差異化的價值。
◎ 老三做聚焦,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唯品會。
◎?后來再想殺入市場,就開創新品類,“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
在不同位置上,都可以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打法。
找到自己的位置后,就要找到一句好的廣告語。品牌定位是產品優勢點、競爭對手差異點和消費者痛點的組合,叫作三點合一。
評價品牌廣告正確與否,要看顧客認不認,銷售用不用,對手恨不恨。
找不到怎么寫廣告語的方法怎么辦?
第一,逼“死”老板,讓老板一句話說出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理由;第二,尋找銷冠,銷冠之所以成為銷冠,他一定說對了什么;第三,尋找忠誠顧客,他們向別人推薦你的時候,通常會怎么說呢?
吳曉波:那么這些獨特打法跟分眾傳媒或者跟電梯廣告的關系是什么呢?
江南春:我自己受一本書的影響很深,這本書叫《思考,快與慢》,它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證明了“人的決策是理性的”這一假設不成立。他說人是被很多直覺和認知偏見所影響的。卡尼曼把人類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系統1和系統2),人類99%的時間是用系統1處理問題,所以當一個信號出現、沒有帶來不好結果的時候,用戶會慢慢熟悉,從熟悉到安全,再到信任,最終到達喜歡。在卡尼曼的書中我總結出要人們接受一個概念或者事物,大概只有一個方法——不斷重復。分眾做的事情就是幫助一個品牌找到具有競爭性的差異點,然后反復作用于消費者心智。
吳曉波:你覺得今天90后、80后的消費者更喜歡哪一類廣告?跟那些比如60后70后的審美,你覺得有什么區別?
江南春:區別肯定有,新一代年輕人相對更在意顏值。你認為食品美味最重要,但年輕人還會要求它同時具有好看的或是奇特的外表。體現在廣告上,年輕人也更喜歡極致化表達,比如瘦身產品,他的表達方法叫要么瘦,要么“死”。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表達都是比較中庸的,而年輕人的表達就是極致化的、坦率的。
吳曉波:現在的人可能接觸的信息量太大,生活節奏太快,所以他們更喜歡簡單直接的表達。
江南春:我們原來追求女孩子的時候寫首詩歌,約她看個電影,而現在就是微信里直接跟你說,我喜歡你。
吳曉波:在今天碎片化時代中,要做好一個公司的市場營銷,跟十幾二十年前相比有哪些能力需要迭代?
江南春:首先是不要受太多的時髦觀點的影響,掌握第一性原理,學習好品牌定位,要比花大量時間在追逐這些時髦的概念上有用太多。
當然也有新的能力的提升。比如,我認為現在品牌營銷講品效合一是個誤導營銷者的觀點。我認為應該叫品牌營銷的“三合一”。
第一,你既要會寫品牌廣告:你是誰?有何差異?何以見得?
第二,要懂社交種草。現在社交種草的紅利已經結束了,但是成了一個標配,因為用戶看了品牌廣告后還是會去網上搜索評價。但今天社交種草不是“在土地上種草”那么容易被發現,而是在草原上種草,所以要把品牌打造成一棵大樹,這樣你種的草才會被看見;
第三,要會流量收割,如精準流量分發、私域流量及用戶裂變等。需要品牌廣告、社交種草和流量收割三合一。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