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楊健楷
來源:遠川商業評論(ID:ycsypl)
出品:遠川研究所科技組
美東時間3月5日,中國最大的在線問答社區知乎,向美國SEC提交了紐交所IPO申請。知乎給出了一份可以稱為漂亮的答卷:2020年營收13.5億元,同比增長了一倍,全年毛利率達到了56%,同比增長了20個點,同時,知乎的經營虧損也大幅改善。
在外界的眼中,知乎與創始人周源密不可分。周源程序員出身,中途轉型去做了科技記者,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創業后,在2010年產生了創建一個問答社區的點子,后來,這個社區被命名為知乎。天使投資人李開復,如此回憶他對周源的印象:真是位文藝青年,有很濃的書生氣。
李開復對于周源的個人印象,應該頗具代表性。創始人的文藝溫和,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外界對于知乎的認知:佛系。
但是,這種認知明顯帶有某種偏差,無意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周源身上的企業家氣質,并且無法解釋關于知乎上市的最為核心的問題:這個最大的在線問答社區知乎,在競爭最為激烈的中國市場,同時面臨著短視頻、圖文和社交領域對手的強力擠壓,在經歷了諸多坎坷,被很多人唱衰后,為什么還能維持如此強勁的增長?
圍繞關于知乎的核心競爭力之問,本文試圖將其拆分成三個問題:
1. 社區壁壘,這個問題直接關乎主營業務是否牢固,實際上,在經歷了數次危機的應對后,知乎已經證明了自身的戰斗力;
2. 技術中臺,這是最容易為人所忽視的一點,知乎在算法和社區價值觀上的耦合,是其隱形的競爭優勢;
3. 第二曲線,增長可持續性,是外界對于知乎的最大疑點,在形成了牢固的社區壁壘和扎實的技術中臺后,知乎實際上已經形成一個三級火箭式的增長型業務結構。
社區壁壘
首先談知乎的社區壁壘是如何形成的。
創業之初,周源征詢創始團隊成員的意見,是要做一個小眾社區,還是服務于大眾,眾人一致選擇了后者,從此時起,知乎的社區壁壘便一直面臨著被挑戰的宿命。一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當互聯網公司局限在一個非常專業的細分領域,沒錯,它是沒有競爭對手了,但也隨之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本來,互聯網天生為規模經濟而生,小眾的定位是排在第一位的敵人。
在逐步擴展用戶基數的過程中,知乎堅持以實際點贊認同量排列回答的“去中心化”反饋機制,通過強運營,沉淀了一批優質回答,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社區的靈魂:認真、專業、友善的社區精神。由此,兩類內容在知乎上并行不悖的自發生長,一類是各界專業答主提供的專業知識,另一類是基于人類經驗的真實體驗,前者為理性,后者為感性。
知乎在早期的迅速崛起,馬上引來了眾多效仿者,各路資本紛紛出動,挖角知乎上最為珍貴的資產——答主。一時間,對知乎能否挺住挖角難關的質疑層出不窮,彼時知乎為維護社區氛圍,尚未啟動大規模商業化,面臨子彈充裕的競爭者,畢竟財力有限。
這輪問答社區競爭,明顯以知乎獲勝,致勝的訣竅,在長不在短。在一個問答社區上形成的知名答主,很多時候倚賴于社區環境的地利與人和。短時間內,答主出走確實變相削減了內容供給。但是,在換了一個環境后,知乎長時間積累的無形資產,也是最為牢固的護城河——社區精神的優勢得到了體現。
知乎護城河的深度,體現在各種用戶體驗的細節:經常性地引發高質量的討論,運營維護好話題,較為清晰透明的折疊與回收機制。這些細節看似細微不必理會,好像只要挖角成百上千個成型KOL即可初具雛形,實際上,一個社區前期強運營所花費的時間,其中的互動,以及形成的社交網絡,是不可能“逆向工程”的。
伴隨著知乎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強運營機制的持續落地與改進,這個問答社區的優勢已經很難撼動。2017年,在總用戶數破億后,知乎實際上突破了中國小眾社區創業的魔咒。
技術中臺
在移動互聯網早期,獲取用戶是一件容易的事,各類app野蠻生長屢見不鮮,度過流量紅利后,如何挖潛變得非常重要。
知乎沿其一貫定位,有兩個核心功能居于首要位置:一是搜索,滿足用戶直接、理性和探索需求,二是信息流,基于用戶畫像為其提供持續高質的信息消費。隨著中國互聯網公司對于AI運用的愈發嫻熟,信息流推薦開始展示其強大的威力,知乎尤其需要在信息流技術上做出變革。從2013年開始,知乎在技術上逐漸搭建了一個適應問答社區的中臺。
根據知乎CTO李大海的公開演講,這個技術中臺的搭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從2013年到2016年,知乎上線了一個以權重算法為主的信息流產品,基于三要素:關注度權重,內容類型和時效性權重。這個算法匹配了對知乎早期較為單一的認知定位,給到用戶的預期明確,頗為管用。
從2016年到2017年,知乎體量增長迅速,原有算法不能滿足要求,但也不能倉促上馬一個最為先進的工具。在研發時間和資源均受限的情況下,知乎上線了一個以分發算法為中心的信息流產品,所需數據訓練量不算太大,從0構建的時間和成本可控。分發算法用于首頁推薦的一年時間里,知乎的用戶停留時間增長了70%。
從2017年開始,訓練樣本量達到千萬級別后,分發算法改進已不太明顯。在此背景下,知乎引入了深度學習網絡(DNN),以匹配上億級用戶樣本的訓練優化。深度學習網絡技術先應用于單一功能,而后推廣。一年時間里,知乎信息流的人均使用時長增長了50%以上。
可以看出,知乎采取了迭代試錯、穩扎穩打的策略,去構建其技術中臺。在AI算法快速發展的幾年,向信息流的的轉型是一場生死之戰,那些應變不及時的內容社區平臺,最終也沒有機會做大做強。
但是,如何在算法自動化同時不觸發價值觀風險,對于任何一個內容社區平臺來說都是一個要么送分要么致命的問題。知乎在算法與價值觀的耦合上,比較早的在國內樹立了一套實踐慣例。典型的做法有三點:
一. 建立起一個內容識別和應用的閉環,明確各職司在其中的作用;
二. 通過問題路由功能,把問題精準的導到那些真正感興趣的答主手里;
三. 通過算法機器人瓦力,上線自動折疊評論功能,識別那些“陰陽怪氣”,不符合社區精神的回答,除此之外,瓦力還能甄別答主發的究竟是明星照還是自拍。
這三個實踐組合起來,實現了一點:帶有價值觀的算法。這無疑有效防范了內容社區最容易出現的黑天鵝風險——價值觀事件。
因此,技術中臺的構建,對于知乎來說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是在流量增長和轉化上成為一個發動機,第二是在內容風險把控上成為一道防火墻。這兩條,保證了公司成長的可持續性。
第二曲線
在建立了社區壁壘和技術中臺后,知乎的各項新業務嘗試逐次展開。長久以來,對于知乎的疑問聚焦于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商業化意味著回答內容“灌水”,用戶體驗被破壞,最后也將反噬流量。這幾乎是所有內容社區面臨的共性難題。因此,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 如何在商業化同時不破壞用戶體驗?
二. 如何提高廣告變現效率?
針對第一個問題,知乎先后做出了一些嘗試,最終發現了一個與核心受眾高度契合的業務,知識付費。知乎的知識付費業務,涵蓋更加多元化的場景,層次分明,既有喜愛讀小說的故事愛好者,也有熱衷讀書的書蟲,更有聚焦于自身成長的進步職場人士。
針對第二個問題,知乎一面提高傳統廣告的運營效率,在技術中臺成熟后,另一面新推出了商業解決方案。
知乎的招股書,分別回答了兩個問題。
在會員付費業務上,知乎的平均每月付費會員數從2019年的60萬,增長到2020年的240萬。2020年第四季度付費比例為4%,較2019年第四季度的1.8%增長了一倍多,最終實現收入3.2億,同比增長2.5倍多。
在傳統廣告業務上,知乎2020年收入為8.4億,同比增長約一半,對總營收占比從2019年的86%降至2020年的62%,降了20個點。在新廣告業務上,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知乎的商業內容解決方案取得了約1.4億元收入,營收占比10%。
從現有的業務結構來看,知乎業務的三級火箭顯得清晰明了:目前起支柱作用的傳統廣告,增長迅猛的第二大業務會員付費,還有沖勁十足的新廣告業務。這三個業務,最低的增長率是傳統廣告業務的46%。因而,就目前來講,知乎的主營業務尚有較大潛力,也不用擔心第二曲線難以為繼的問題。
尾聲
知乎的成長,是一系列典型的“尋找第二曲線”的互聯網商業戰役。
增長,從來就是互聯網競賽的永恒命題,不是誰都能求得增長。在知乎上市的問題下,李開復的回答中有一個情節讓人玩味:在美國時,問答社區鼻祖QuoraCEO,跑來向他請教為什么知乎能夠走出小眾定位,最后成為一個各類信息介質的富媒體生態。
大洋彼岸的知乎,戰勝了國內最強勁的對手,把當年借鑒的對象也甩在了身后。知乎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反思和回顧的知乎式問題。外界對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幾乎形成了文藝青年和工程師的形象定勢,但是,他所帶領的公司,實際上在諸多內容社區被頻頻淘汰出局的時代,書寫了一個十年長青的故事。
下一個十年,知乎會怎樣?
或許,在十周年的那支紀念視頻里,周源已經給出了答案。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