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沈浪
來源: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
蔚來、小鵬“借鑒”小米早期的社群運營經驗,和粉絲們打得火熱,將要親自下場造車的雷軍,會不會有點后悔當了李斌、何小鵬的“師傅”?
小米造車傳聞甚囂塵上。
2月19日,晚點Latepost言之鑿鑿稱,小米已確定造車,并視其為戰略級決策,或由雷軍親自帶隊。對此,小米并沒有堅決否認,曖昧的“晚點看公告”回應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猜疑。
盡管在最新公告中,小米以“電動車制造業務尚未到正式立項階段”暫時應付大家,但所有人都清楚:小米汽車正在快速向我們駛來。
年輕人的第一款汽車?
六年前,國內曾興起過一輪科技公司造車大潮,高企的油價,環保的壓力,資本的追捧,無數創業者蜂擁進新能源汽車賽道。蔚來、小鵬雙雙成立于2014年,賈躍亭也是在這一年的12月拋出了樂視超級汽車概念,威馬汽車成立于2015年。
據不完全統計,造車新勢力競技者一度超過500家。經歷大浪淘沙后,只有已經上市的“蔚小理”與威馬等極少數幸存者。
近年來,又一輪科技公司造車浪潮悄然興起,且是清一色的重量級選手,蘋果、華為、阿里、富士康、百度均在名單之列。暫時否認造車的小米,其實早在2019年7月小鵬汽車C輪融資中,已經作為主要投資者實現了曲線造車,雷軍的順為資本在蔚來上也有部分投資。
不過,小股東的身份無法滿足自己的胃口,雷軍一直想親自下場造車。有報道稱,他在2013年曾兩次去美國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投資蔚來之前,雷軍至少見過20位想造車的創業者。
小米登陸港交所后,雷軍就在內部啟動了一個名為“micar”的造車計劃,進行前期調研工作。天眼查APP顯示,雷軍已經儲備了800多項汽車相關的專利,最早在今年中期,最晚也會在明年上半年正式宣布造車方案。
不造車實在不符合雷軍性格。在創立小米之前,雷軍的生意基本上停留在不爭氣的WPS上,挑戰了微軟霸權多年仍然停留在邊緣地帶。在創立小米之后,這棵互聯網界常青樹迅速變成一條八爪魚,觸角無處不在。
今天,誰也不知道小米系的真實邊界在哪里,從手機、充電寶、手表、插線板、滑板車、體重稱到箱包、驅蚊器、甚至運動鞋、床墊、枕頭、毛巾,雷軍的商業版圖無所不包。
有一段時間,小米股價低迷,雷軍不得不保持低調,去年在科技股泡沫的刺激下,小米也開始翻身,股價漲了三倍左右,小米重新開始蠢蠢欲動,沒有人理會這是業績使然還是虛火。
更何況,新能源汽車在資本市場上的火爆,讓什么熱做什么的雷軍也無法淡定。
特斯拉、蔚來股價一年時間漲了十幾倍,在市值上,分別位列全球第一大、第三大汽車公司,幾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在1萬億美元左右,一些還沒拿出一輛量產車的公司股價也在瘋漲。
可是,從“年輕人的第一部智能手機”到“年輕人的第一款汽車”,真是一個好主意嗎?
左右開弓,雷軍壓力多大?
一旦造車,就意味著雷軍拉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
表面上,每家車企都擁有龐大的體量,極為光鮮,但從另一個角度,體量建立在投入的基礎上,在起色之前,特斯拉虧損了數十億美元,而國內造力新勢力一哥蔚來同樣毫不遜色,曾在三年半時間創造賠掉了400億元的神話。賈躍亭因深陷造車黑洞,拖垮樂視后,不得不遠走他鄉。
小米也不會是一盞省油的燈,造車不可能比競爭對手更省錢,一個巨額窟窿不可避免。
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實現營收722億元,同比增長34.5%,經調整凈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18.9%,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03億元。看起來還不錯,實際上,小米仍然偏科嚴重,智能手機是絕對的大頭,雷軍曾寄予愿望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繼續處于補缺者角色。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去年7-9月,小米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出貨量4620萬,環比激增75%,6年之后重返全球第三的位置,雷軍高呼“很激動”。然而,該成績單水份很大,與其說小米憑實力取得,不如說天上掉下餡餅更確切一些,當時,華為備受供應鏈困擾,導致產能有限,海外銷量持續下滑,不斷讓出市場空間,這才讓小米、OPPO、vivo等競爭對手占了便宜,尤其是小米。
隨著榮耀手機的獨立與華為供應鏈的恢復,小米的好運可能很快宣告結束。過去,為了避免沖擊主品牌,榮耀在產品定位與價格策略等方面都會有意與華為進行區隔,二者分開后,華為不用顧忌榮耀,榮耀也能放開手腳,未來手機市場或許更加血雨腥風。在萬物互聯時代的前夜,物聯網也處于大量投入的階段。
雷軍同時在手機與造車兩個領域作戰,其壓力可想而知。
進軍手機市場時,小米以低價或所謂的性價比與互聯網營銷切入,擊中了不少消費者的痛點,但新能源汽車并沒有給雷軍留下這樣的機會。
比亞迪、廣汽新能源、北汽甚至五菱牢牢霸占著低端市場。在中端市場上,李斌、何小鵬又“借鑒”了雷軍的經驗,玩得風生水起。據說,這些都是雷軍親手教的。在蔚來和小鵬汽車發展過程中,作為投資人,他都曾深度參與,特別是早期的蔚來更是照搬小米的社群運營經驗,在此基礎上逐漸摸索出自己的粉絲運營之道。
后來者的挑戰
與雙線作戰相比更艱巨的是,小米還面臨內外兩重挑戰。
過去,雷軍總是扮演吃螃蟹者的角色。在辦公軟件上,金山WPS是國內第一批玩家,在手機市場上,小米是第一批互聯網手機品牌。但論造車,小米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后來者。
與蔚來、小鵬、理想相比,雷軍失去了一切先發優勢,即使幾乎同期入局的華為、阿里、富士康、百度也一個比一個可怕,同時,沉睡許久的大眾、通用、福特等傳統汽車巨頭亦已經醒來,各家都在ALL IN新能源汽車。
雷軍拿什么跟這些競爭對手相抗衡?
2015年,野心勃勃的小米曾計劃完成8000萬的銷量目標,結果遭遇重挫,士氣一落千丈,主要原因就是在供應鏈上栽了跟頭,雷軍高度重視的小米5拖到次年2月才上市,即使新品發布后也要幾個月才能拿到貨,最終不得不換掉幾員老將,重新梳理了一番才逐步回到正軌。
相對于手機,造車更難。雷軍首先就要趟過供應鏈這個關口。傳統燃油車零部件多達10萬個,電動汽車壓縮到了1萬個左右,這仍然是一個宏大的工程。
品控則是另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從國內造車新勢力一哥蔚來到小鵬、理想,每家都遭遇過自燃等危機,特斯拉也沒有例外。一款車型的召回不要說使口碑斷崖式下滑,引發的經濟損失也動輒以十億級計,2019年底2020年初,李斌一度因此而陷入絕境。
股價大漲后,虛高的市值暫時掩蓋了幾大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危機,但不代表完全解除。只要當前的電池技術沒有出現重大革新,這個火山口就會一直在那里,隨時可能爆發,所有從業者對此都心知肚明。在這個剛剛過去的冬天,許多電動車用戶都經歷了一場噩夢,續航腰斬,半路拋錨,流浪在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的街頭苦不堪言,不少人發誓重投燃油車懷抱。
誰也不能否認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但新能源汽車何時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沒有人知道。今天,除了特斯拉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他品牌沒有一個敢說自己已經上岸,先把銷量賣到盈虧平衡線吧。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