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我們何時能像仰望星空一樣仰望農業?

2020-12-11 08:30:00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來源:秦朔朋友圈

這是我第一次在視頻會議平臺上(ZOOM)看一場比賽,花了4個多小時時間。

“2020全球農創客大賽”決賽。12月6日舉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浙江大學聯合主辦,拼多多支持。

我用會議的密碼登陸,看完了比賽。除了因技術和翻譯原因偶爾有些小卡殼,整個過程津津有味,更像是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人工智能公司的比賽。

這是“不是農業的農業”,是用創新技術打開未來想象的農業。

這場大賽被行業視為后疫情時代全球最大的線上數字農業科創峰會。也是繼“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之后,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拼多多啟動的又一支持數字農業青年科創的活動。

農創客,指的是農業領域的創客。

創客(maker)一詞的流行,和2012年美國暢銷書作家、長尾理論的提出者安德森出版的《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有關。他講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創業者們如何用開源設計和3D打印,將制造業搬上自家的桌面,自己動手設計產品。當時他預言,“百萬車庫發明家和愛好者的集體潛力即將噴薄而出”。

“在接下來的10年里,人們會將網絡的智慧用于現實世界之中。未來不僅屬于建立在虛擬原則之上的網絡公司,也屬于那些深深扎根于現實世界的產業。”安德森寫道。

今天,在5G、物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在農業這個和大地關系最緊密的產業中,農創客們能掀起一場新農業革命嗎?

“全球農創客大賽”是一個觀察的窗口。它是全球創客對農業的情懷和表達。

初賽吸引了150多支隊伍參加,都是數字農業科創方向的年輕人。進入決賽的有12支隊伍,5支來自中國,其余來自尼日利亞、美國、玻利維亞、西班牙、孟加拉國、利比里亞/美國(合作)、烏干達。

每支參賽隊伍通過視頻播放PPT,邊放邊講,然后接受6名評委的提問。

FAO副總干事Beth Bechdol是決賽評審團主席。她希望借助大賽推動國際一流數字農業解決方案的落地應用,“讓更多小農戶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農業科技變革”。

最終,利比里亞/美國合作的“無土栽培和水產養殖的新型混合型創業項目”獲得一等獎,來自中國的“數字化養蜂項目”和“Mi Terro-食物蛋白提取保鮮膜項目”獲得二等獎,西班牙、玻利維亞和烏干達的三支創業團隊的數字化垂直種植、果蔬專供、食品電商項目獲得三等獎。

未來已來,有些項目已是活生生的現實。

“數字化養蜂”是四川成都一家蜂業科技公司“天府蜂谷”的創業項目。

三個主要創業伙伴,一個36歲,有13年IT和5年數字農業創業經驗,家里三代養蜂;一個35歲,擅長物聯網、嵌入式、機器人、算法;一個27歲,有4年集成電路研發設計經驗。

這些很IT和數字化的年輕人為什么愛上了蜜蜂?他們說,全世界超過75%的糧食作物都依賴于蜜蜂授粉,所以蜜蜂對人類生存和生態系統健康至關重要。中國是世界第一養蜂大國,蜂蜜年產量47萬噸,但大多是小作坊式養殖,勞動強度大,生產規模低,品牌意識差,營銷推廣難,養蜂人又日益老齡化,急需信息化、智能化轉型。

幾個伙伴洞察到蜂蜜在中國需求大、信任低、蜂難養、蜜難賣等痛點后,于2015年底創業。他們以蜂箱作為切入口,把它做成智能化的數字蜂箱,集成GPS、溫濕度、重量聲音傳感器等300多個電子元件,可以采集蜂箱內部的環境數據,蜜蜂的生物學數據,生產過程中的產量數據(包括蜜蜂每天進出蜂箱的活動數據),對蜂箱實時監控。

蜂箱的數據傳至“大蜂慧”平臺后,根據算法和數據的異常,可以主動向養蜂人發出提示,精準地管理蜂箱和取封蓋蜜,無須頻繁開箱、頻繁取蜜。

幾年實踐的數據表明,傳統養蜂進行智能化升級后,飼養效率提升80%,蜂箱產量提升20%,財產損失減少40%,職業病患病減少30%。

在回答評委提問時,陳述者說,希望智能蜂箱的技術能推廣到國外。像新西蘭的麥盧卡蜂蜜,在中國的銷量比產量都多,如果用智能化和區塊鏈技術進行可信溯源,消費者權益就有保證了。

|天府蜂谷團隊的智能蜂箱。(圖片來源:天府蜂谷)

同獲第二名的團隊也來自中國,只不過他們是在洛杉磯創業。兩個領軍者,一個只有25歲,是南加州大學的MBA,已多次創業,另一個29歲,在材料科學和化學方面有7年經驗,擁有新澤西理工學院的化學碩士學位。

Mi Terro是公司名,他們的項目是將蛋白質食品廢料(如過期和變質的牛奶)轉化設計成可以替代塑料和棉花的薄膜纖維,其質量與石油基塑料薄膜相似,又比其他生物基材料便宜,可以用于時尚、醫療和包裝,起到減少塑料制品使用,更加環保的作用。

在陳述項目時,他們說,全世界每年有40%的食物變成垃圾,有1.28億噸的牛奶被浪費掉,有33億噸溫室氣體排放,這都是環保問題。在中國,大約53%的垃圾被送往垃圾填埋場,其中塑料垃圾占19%。他們希望用技術進行一些改變,比如將廢棄的牛奶變成塑料替代的包材。

|決賽答辯以遠程視頻會議形式舉行,12支隊伍面向全球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團講述成團背景及技術方案。(攝影:朱標)

當你看到全球農創客帶來的類似數字化養蜂這樣很硬核、很有趣,也很性感的項目,看到理工科背景的年輕博士、碩士向你匯報科學實驗室那樣的數據,你會不會覺得農業這個看起來離科技最遠的產業,正在成為創意、創業、創新的風口?

2020年,我有機會看了一些農業項目,在湖州,在北大荒,在佛山。和金融科技公司引發了頗多爭議不同,農業科技和科技農業正在成為所有人的期盼。

國內的現實情況是,還有5.6億人住在農村,占人口40%,而農業占GDP的比重只有8%。

農業農村部研究人員的報告顯示,與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相比,中國農業的基礎競爭力乏力。以玉米為例,2018年中國每噸玉米的生產成本為2125.99元,美國每噸玉米的生產成本僅為962.31元,中國玉米生產成本是美國的2.21倍。

提升農業生產力、競爭力的出路在哪里?農業科技必不可少。

一個普遍的擔憂是由于農業吸引力不足,直接的影響是農業青壯年勞動力短缺,農民越來越老齡化。又由于老齡農民對現代科技和業態掌握有限,農業現代化的挑戰更大。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比想象的可能更加漫長。

|在“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比賽基地中,來自全球的青年科學家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策略實現自動化種植草莓。(攝影:穆功)

全球農業創客們在參與競賽時,就在中國西南的云南富民縣,還有另一群極客在挑戰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策略在高原環境下種植草莓。他們是參與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數字農業青年科學家、新農人,目標是在4個月的時間中,用先進算法和園藝經驗,種出品質最優、產量最大、投入產出比最高的草莓。

其中,一支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屯特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青年學者組成的AiCU隊,在無人前往現場且隊伍無草莓種植經驗的情況下,通過植物模型、算法策略來挑戰跨國跨時區的遠程種植。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降雨量、二氧化碳、光合有效輻照等傳感器的API接口。(圖片來源: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組委會)

這支青年隊伍中,有人研究作物模型,有人研究植物栽培環境調控,有人研究算法程序。通過不斷收集數據,利用AI算法的仿真能力和數據分析方法,結合種植專家經驗,構建用于開發作物生長潛力的算法及模型,從而指導農戶種植,給植物提供最優生長環境,讓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AiCU隊員閔錢希曦,是一名來自云南的小姑娘,她認為AI能以更高效、更聰明的方式,適應不同生產模式,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美味的蔬果,為種植者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希望我們的AI算法可以為家鄉現代農業的發展添一份力。”

這個比賽,是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技術指導下,中國農業大學與拼多多舉辦的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邀約全球青年科學家參與高原草莓AI種植挑戰賽,探索“人機協同”的草莓種植方案,用人工智能、算法策略實現自動化種植草莓。

從“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到“全球農創客大賽”,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拼多多,并與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一起共同推動的支持數字農業青年新銳發展的活動,讓我們看到了青年人的蓬勃動力,以及前沿科技應用對農業的改變。

拼多多副總裁韓東原說,拼多多對農產品全價值鏈和基礎設施的合作保持高度關注。兩個比賽中的獲勝隊伍,拼多多將進一步溝通,探索將前沿技術應用帶到中國農業產區的田間地頭。

在2020年的調研中,我真實地看到了科技賦能三農的希望之光。

在北大荒建三江七星農場的信息中心,我看到巨幅電子大屏上,顯示著通過各個氣象點、傳感器和攝像頭上傳的溫度、濕度、土壤信息,每一臺農機設備的作業狀態、衛星定位、作業軌跡都能實時呈現。一望無際的田野上,只有很少的技術人員通過無人農機設備進行作業。耕、種(插)、管、收、運全過程,現在都可以通過無人農機作業來實現。

在廣東南海九江鎮南金村,多年前引進加州鱸養殖,其后對魚苗進行自主孵化,選育優良品種,對魚塘進行方格化整治,讓每個魚塘都能獨立排灌和接電;近年更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水產品方向發展,生產免漿黑魚片、酸菜魚、一宵鱸魚鮮等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這個村從事加州鱸養殖的350戶人家,每年有上百人獲得百萬元的收入。

所有這些,以及這次在全球農創客大賽決賽的所見,讓我意識到,農業不僅是腳踏大地的事業,也是仰望星空的事業,農業需要用創新去激發。

無論世界哪個角落,科技都可以讓農業發生點點滴滴的,然而深刻的改變。

當然,科技賦能農業不像移動支付和網約車那樣能迅速流行,而有許多具體復雜的場景。技術使用的成本也是一個問題。比如,目前中國給一臺深松整地機加裝能夠準確測量上報深松作業質量的傳感器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業的政府補貼為每畝40元。為了監督政策落實,一個傳感器相當于作業300畝的補貼,這樣的技術監督執行成本顯然太高,有待技術進步不斷帶來價格遞減。

從產業和經濟學角度來看,國內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仍然需要全方位創新。

一是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如何從點狀的存在,到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不僅需要各地政府、農村和互聯網公司的努力,還需要包括土地制度、金融供給、產業組織、城鄉融合等方面的系統改革與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智慧農業、數字化農業空白的填補,涉及到跨學科、跨行業的科技創新和應用,互聯網公司是推動者,但光靠互聯網公司遠遠不夠,特別是在農業硬科技方面的突破。

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扎根農業農村領域,通過“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全球農創客大賽”,探索將農業數字化的前沿技術引入國內落地,幫助農民從“賣得好”到“種得好”,也在積極鼓勵青年科學家投身農業,為這個傳統古老的行業帶來新鮮血液。在積極投身農業科技的過程中,它逐漸地將從一家單純的互聯網農產品上行平臺,進化為互聯網農業科技平臺。

無論如何,科技創新驅動的農業振興的新時代正在到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這是老話,今天的邏輯應該是,有科技則穩,則富,則活,則興。

當全球創客紛紛用科技創新加入農業,當拼多多這樣的公司也開始向農業科技方向升級,當農業科技化成為社會的共識,農業被仰望的時代可能不遠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