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王古鋒 編輯/葉麗麗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拼多多終于盈利了。
根據拼多多11月12日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在NON-GAAP財務統計標準下,實現凈利潤4.7億元,首次實現了單季度盈利。
總體上,拼多多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拼多多第三季度營收142.1億元,同比增長89.1%;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已經達到了7.3億人次,與阿里的7.6億人次相差無幾,尤其是第三季度拼多多的年度活躍用戶環比增長了4810萬人,遠高于阿里巴巴同期的1500萬人。
不過相比于盈利的消息,拼多多能否持續實現盈利是更受關注的話題。
從近幾年愈發膠著的電商大戰來看,近幾年電商巨頭爭相攻向對方的后院。
阿里、京東分別推出淘寶特價版和京喜主攻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拼多多則通過一系列的品牌補貼攻打一二線城市,電商三巨頭的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所交戰的領域也越發廣泛。
在電商的主戰場,三家的補貼大戰還在延續,對用戶的爭奪也越發激烈。
今年11月11日,阿里副總裁、淘寶C2M事業部總經理汪海發布了前三季度淘寶特價版的用戶數據,其中月活數據達7000萬人次,年度活躍用戶超過1億人次,發展速度迅猛。
京喜方面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數據,但是依托雙十一和補貼大戰,成立一年的京喜,3-6線城市用戶同比增長了84.2%。
拼多多也靠百億補貼迅速打開一二線城市的市場。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今年1月拼多多平臺一二線城市用戶的GMV占比為37%,至6月該比例迅速攀升至48%。
在新戰場,社區團購和生鮮大戰的熱度也達到新高。
從今年8月底拼多多上線“多多買菜”,阿里、美團乃至滴滴相繼加入這一戰場,在人員和物流配置上,參戰的各個企業都表現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拼多多也在第三季度的財務發布會上表示會加重農產品領域的投資。
拼多多過去主攻下沉市場和“拼”社交(多人拼團購物)的模式走通了,但品牌建設和供應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方面依舊是拼多多的短板,未來的電商大戰,拼多多要持續完善從供應商、平臺到用戶的體系化建設,燒錢還不能停。
1
燒錢主戰場——拼多多的矛與盾
當國內電商平臺陷入雙十一的狂歡,拼多多卻頗為沉默。也一如既往地沒有參與公布GMV的數字游戲。
根據開源券商研究,雙十一期間,拼多多主要還是以日常的百億補貼配合雙11紅包雨優惠券為主。
這并不奇怪,從今年2月,拼多多上線“百億補貼”以來,為了貫徹“讓消費者每天都過購物節”理念,拼多多百億補貼負責人宗輝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消費者每天都過618,每晚都過雙11”。
所以雙十一活動對于國內電商來說是一年的重中之重,而對于拼多多的來說更像是一場低價的日常。
梳理拼多多一、二、三季度的財務數據,拼多多市場費用分別為73.0億元、91.1億元和100.7億元,合計264.8億元,1-9月平均每天燒掉1億元。
大規模的燒錢,是為了實現兩個目標,一個是對下沉市場的防守,正面對抗淘寶特價版和京東的京喜,另一方面,用補貼把高客單價的產品價格降下來,以攻打一二線城市。
從下沉市場的情況來看,目前的戰爭呈現白熱化的趨勢。
今年3月,淘寶特價版歷經一年多的公測后正式上線,顧名思義,淘寶此次推出的新版電商APP直指低價和三四線等下沉市場,淘寶特價版的商品價格普遍集中在100元以內,“家電”等商品價格控制在50元左右。此后淘寶特價版同拼多多也展開正面交鋒,如今年7月份,拼多多提出“真香節”,淘寶特價版則趁著國慶、中秋連休推出“更香節”。
除了低價策略爭奪用戶,雙方在產業鏈上的爭奪更為激烈。
同淘寶特價版推出的是阿里的C2M(用戶直連)戰略,淘寶特價版負責人汪海曾介紹“我們和傳統的其他友商做的C2M不一樣。C2M本質上還是一個規模經濟,它不是完全的個性化定制,而是大規模定制。所以它必須基于一個巨大的海量人群的需求,再去做新的生產。”
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是指消費者通過平臺下發訂單,工廠接收到訂單后直接進行設計、采購、生產、發貨,實現工廠到用戶的直鏈接,這一流程的基礎就是需要大規模的相同需求的人群下單,以便工廠端的批量生產。
不過不同的是,淘寶特價版更加注重工廠端的建設,因為隨淘寶特價版推出的還有超級工廠計劃、百億產區建設,與淘寶特價版并稱為淘寶的三大支柱,這意味著淘寶供應鏈將繼續升級,通過推進工廠的數字化建設,響應用戶需求。
拼多多的做法,則是通過拼單的模式,將同一類人群的需求,反饋給工廠,實現定制生產。在供應鏈上,拼多多不得不面對淘寶特價版的進攻。
雙十一當天,淘寶特價版官方宣布年度活躍購買用戶數突破1億,根據Trustdata統計數據,淘寶特價版第三季度的月活的環比增速高達66.6%,凈增活躍用戶為拼多多同期的近20倍。淘寶特價版對拼多多的攻勢可以說很凌厲。
京喜方面,根據雙十一戰報,11月11日當天,京喜訂單量近1500萬單;11月1-11日,京喜APP日活躍用戶同比增長260%,帶動產業帶商家訂單量環比9月日均增長15倍。
面對這樣來勢洶洶的圍獵,燒錢卻是拼多多不可避免的選擇。
如果面對下沉市場低價補貼是拼多多的盾,以品牌建設進攻一二線城市則是拼多多的矛。
從今年8月拼多多二季度發布的財務數據上看,拼多多一二線城市GMV的份額占比從37%上升到48%,也算半只腳踏進了“五環”。
補貼策略上,拼多多也由日常消費品轉向電子數碼等低頻高價產品。
而且隨著平臺的壯大,新品牌孕育的機會也越來越大,如今拼多多也培養了浙江三禾、家衛士、南方生活等品牌。
拼多多的品牌策略還在升級。
今年10月底,拼多多宣布全面升級新品牌計劃,其重點就是幫助代工企業擴大自身銷量以及轉換打工企業角色,打造自身品牌。
在補貼的加持和各個板塊的完善下,拼多多在迅速追趕“老大哥”阿里。
2
生鮮副戰場——是項苦業務
11月12日,拼多多第三季度財報會議還提到一個關鍵詞——“多多買菜”。
拼多多戰略副總裁David Liu在會議上表示,“我們已經準備好重金投資開發或加速農產品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
拼多多CEO陳磊也表示,拼多多增速放緩、進一步提高拼多多的活躍用戶數也是推出“多多買菜”的一個原因。
“多多買菜”所要進軍的生鮮市場不是個新鮮的領域。從“褚橙進京”開始,老一輩企業家褚時健的果林業務做得風生水起,也打通了都市圈層的生鮮市場。
察覺到市場的風潮的互聯網巨頭也同樣展開了布局,2015年盒馬成立,2016年叮咚小區(叮咚買菜前身)成立。不過對于生鮮市場的早期,一方面線上規模基本為0,用戶沒有形成購買認知,另一方面生鮮市場在供應鏈和物流的建設上極為苛刻,這一時期進場的企業更多是試水和探索,并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
到了2018年,生鮮零售市場規模1.5萬億,生鮮線上零售的基礎設施也有一定的完善。加上此前盒馬生鮮、叮咚買菜對這一領域的探索,VC風潮涌動,今日資本、高榕資本、紅衫資本,包括騰訊、高盛、老虎基金都開始加大力度投資這一領域。
不過很快,生鮮領域的戰場拉得過長,如三四線城市也要實現倉儲和物流建設,燒的錢太多,盈利無望,VC相繼退出,裸奔燒錢的生鮮大戰落下帷幕。
不過早期的生鮮大戰并非一無是處,首先探索了社區團購的經驗,形成了用戶的購買認知,其次在冷鏈物流、前置倉等基礎社區建設上算是留下了一些經驗,再者從B端到C端,農戶—商家—消費者的鏈路已經打通。
到如今,生鮮大戰是這些基礎上的再造,需要改變的是玩法和模式。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對生鮮也評價道,“是好業務,也是個苦業務。”
“好業務”在于它是一個體量足夠龐大的市場,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發布《2020線上生鮮行業報告》顯示,2020年生鮮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475.7億元,同比增長48.9%,也如陳磊所說,高頻低價的生鮮非常適合作為電商的自然延伸。
“苦業務”在于生鮮的持續燒錢投入,而且是同一眾競爭對手的燒錢比拼中前進。自“多多買菜”上線,美團分別上線了美團優選,美團買菜,滴滴上線橙心優選,阿里巴巴旗下餓了么、盒馬、菜鳥、阿里農業也兵分多路,巨頭征伐,戰火彌漫。
在第三季度財報會議上,拼多多方面也特意強調了“多多買菜”和社區團購的區別,“多多買菜并非一個獨立的業務,它是我們現有平臺上的一個服務,用戶可以在我們平臺上選擇不同服務。”這樣看來,拼多多可以繞開社區團購團長,用戶可以通過平臺下單和配送,所以對拼多多而言,生鮮大戰的難題從“拼團”問題轉移到了供應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問題。
David Liu表示:“我們已經在投資人力,已經和第三方服務在合作,我們也投資了倉儲和車隊管理系統,會持續優化電商平臺。但我們相信,未來還是需要對基礎設施的開發進行一定的投資,包括更加本地化的指導運營。”
拼多多也已經展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黃崢表示,“幾千人已經奔赴多多買菜等新業務一線”。
拼多多已經下定了決心,將錢撒在這個新賽道上。
陳磊也表示,“我們認為消費者這方面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我們也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來確保這一切能夠順利地發生。”
3
能否持續盈利?
盡管拼多多的第三季度財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數據。但相比于拼多多過去的發展,增速放緩也是事實。
從GMV上看,拼多多三季度的年度GMV為14576億元,同比增長73.5%,低于去年同期143.7%的增速;營業收入142.1億元,同比增長89.11%,和去年122.84%相比差距顯著;ARPU(每個用戶的收入)上看,同比增長27.2%,去年同期數據為75.2%。
拼多多已經進入了一個“L”型的發展階段,即經過去幾年的爆發式增長,拼多多將進入一個平緩而穩定的增長期。
在市值上,互聯資深分析師吳琦對36氪表示,按照拼多多如今近1600億美金的市值、對應30倍PE來計算,拼多多至少應當獲得50億美金凈利潤,才算相稱,而如今的這點利潤仍十分微薄。
回到拼多多的盈利問題,此次拼多多在會計標準上也不完全準確,拼多多在會計標準上采用的是Non-GAAP,相比Non-GAAP,GAAP更能真實的反映企業的業績狀況,因為在Non-GAAP準則下會將很多非經營相關、以及偶然發生的損益進行剔除。在GAAP準則下,拼多多三季度歸母凈虧損7.85億元。
同時,外界都在擔心拼多多的用戶增長是否已經觸及天花板。其實,當前拼多多通過燒錢補貼達到了這個體量,降速遲早要來,也只有降速才符合商業邏輯。
降速之后的拼多多則需要更多完善自己的短板,尤其是在擺脫“低價”標簽和品牌建設上,到目前拼多多“低價”所衍生的產品質量問題并沒有完全的改觀。
產品質量問題和品牌建設一直都是電商的“命門”。早期淘寶同樣面對充斥的假貨產品和品牌低下的質疑。后來通過一系列的供應端整頓,完善售后制度,再到獨立推出天貓品牌,上線聚劃算才得以改觀。
京東存在同樣的問題,也是通過京東自營的方式保證產品品質,而阿里和京東在這方面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拼多多“鯉魚躍龍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拼多多這樣以三四線城市起家、自帶“低價”基因的電商平臺,人們對其印象的改觀更為困難。
近幾年拼多多在品牌和品控上都有進步,能否持續實現盈利還要看其能否留住用戶并提高平臺上的ARPU(運營商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利潤)。
拼多多此次實現單季度盈利,引起了一些質疑聲。不過,此前京東也用了同樣的會計方法在2016年第二季度實現了首次盈利,京東從1998年成立用了18年,而拼多多只用了5年。
在財報公布后,拼多多的股價連續兩天大漲,漲幅一度超過20%。拼多多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賺錢能力,也證明了此前百億補貼的價值。
可以預見的是,拼多多的百億補貼還不能停,它對于拼多多的增長至關重要。拼多多接下來的挑戰是,把內功修煉出來,并實現持續性盈利,成為一個穩定增長的綜合性平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