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冒詩陽 湯潯芳 王一粟
來源:商業數據派(ID:business-data)
首個超長“雙十一”落下帷幕,11月1日0時至11月11日24時,天貓狂歡夜的總成交額為4982億元,京東為2715億元。
“雙十一”行進到第十二年,交易額越來越大,給吃瓜群眾看的榜單也越來越多。從平臺榜單,天貓、淘寶、京東;到品牌榜單,完美日記、三頓半、蕉內;到品類榜單,零食、美妝、家裝;再到養眼的網紅明星帶貨成績,薇婭、李佳琦、陳赫。
通過雙十一,平臺和網紅主播們要GMV、要流量、要轉化、要粉絲留存,消費者要折扣、要低價,于是在雙方的“夾擊”中,這場消費盛宴中的矛盾集中在“賣家”端爆發——賣家們必須露出底價,接受薄利甚至微虧。
對于“打江山”中的新品牌新賣家而言,“雙十一”是一年一度的練兵機會,是沖榜的抓手——能夠以價換量提升品牌知名度,積累口碑,抬高未來融資的底氣,因此小幅虧損依然能夠接受。但對于“守江山”的品牌以及中小賣家而言,在這場人造消費盛宴中逐漸顯露出“被迫應戰”的疲態——不降價沒得玩、降價虧著玩。
于是,在我們的采訪中,多數品牌商仍將“雙十一”視作每年最重要的大促,但也只是諸多促銷節點之一,越來越多的品牌商開始找到自己的節奏,保持價格穩定變得比換取難以留存的流量更重要;亦有越來越多的中小賣家,他們開始逃離對“雙十一”的依賴,將此前幾屆雙十一帶來的流量轉化為“私域流量”,以此擺脫對集中大促的依賴。
武漢小吃品牌:
犧牲我的利潤成就主播的流量和口碑,何必呢?
“我們‘雙十一’給的肯定是全年底價,當然是保證了薄利的底價。雙十一銷售量比往常都大,我們的工作人員都得加班,但至于你說投入了多大期待來做,坦白說我沒想在雙十一沖多大量。”武漢某小吃品牌的負責人吳經理告訴《商業數據派》,“今年雙十一給的價格會比平常大促再便宜5%到10%,但也就是這個幅度了,降價太多傷害老顧客。”
今年五月,吳經理經營的品牌走進了薇婭直播間,數萬袋熱干面被一掃而空,吳經理第一次體驗了網絡流量的魅力。然而,流量的留存始終是問題。熱干面等漢味小吃與很多剛需的食品不同,從直播間帶來的消費者嘗鮮居多,復購率極低。一波熱鬧之后,大多數顧客一陣風一樣的散去了。
“熱干面是武漢知名小吃,很多人都會想嘗嘗。品牌上我們比不上蔡林記那些老字號,外地人想買,可能第一個會想到它們。但我們對我們的產品有信心,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薇婭來幫我們把產品推銷出去,低價也沒關系。”
但這種推銷“一次就夠了”。“嘗鮮以后會有一部分復購,也會有流失,這很正常;另外很多湖北本地人在外地吃不到,也會參與復購,復購人群是我們重點考慮的。”吳經理告訴《商業數據派》,促銷仍然是主要的拉新手段,但當復購的老主顧占據一定比例后,保持價格的穩定變得更為重要,更何況“每個月都會有大促,老顧客可以購買,新顧客可以嘗鮮,雙十一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節點。”
在他看來,無論是“雙十一”還是主播帶貨,對于品牌方來說其實都是一回事,“其實都是要犧牲利潤來換取流量嘛,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天平的這一頭,是利潤和投入;天平的那一頭,是流量和留存,如今對于多數品牌方,天平的平衡已經發生變化。
“最近有MCN公司主動找我們,看我們有沒有其他漢味產品需要帶貨。我問了問價格,就把他們拒絕了。”吳經理告訴《商業數據派》,“他們要得太多了,要把我們的價格殺到虧本,還要付他們錢,最后賣完,粉絲只會覺得主播厲害,是主播為大家帶來了實惠,犧牲我的利潤成就他的流量和口碑,何必呢?”
“今年雙十一比預想的疲軟一些。618時我們在天貓的銷量還翻了一倍多,之后幾個月表現也不錯,所以這個結果有點意外。”安質品牌聯合創始人簡江說這番話時,離11日的零點開售,已經過去了19個小時。
小眾洗護品牌:
有點意外,銷量比預想的疲軟
就在雙十一啟動前幾個小時,簡江對《商業數據派》說,“現在工作都布置完了,就等看數據。”在談到這個促銷的時候,他語氣相當平淡,既沒有準備大幅參與促銷,指望銷量一飛沖天的興奮,也沒有消極備戰的意思。
“我們產品價位高,更需要深度種草,所以不太依賴電商平臺流量,對我們來說,只展示是不夠的,有種草能力的媒體平臺——公眾號、抖音短視頻會更適合我們。另外,我們有一定的社群基礎,有自己小眾但穩定的用戶群,所以在雙十一的這個節點,不盲目促銷,按照自己的節奏達到我們的兩個主要目標,這就夠了。”
第一個目標是拉新,在雙十一這個節點,外界鋪天蓋地的廣告、明星云集的晚會,都能把用戶的購物欲望拉升到一個高點,沖動購物的概率會比較大。用戶之前可能把你的產品放在購物車、收藏夾了,但都沒有下單,在這個促銷節點上看到有優惠,就很容易轉化成交。所以,我們也會適當增加一點廣告投放的力度,不過雙十一廣告位大家搶的也很厲害,我們并不去拼這個。
第二個目標是復購,就是針對老用戶、想要囤貨的用戶一些實惠,增加日常用的比較多的產品促銷,比如洗護組合;另外一個, 也希望借助這個時機推動老用戶買一些新產品,通過打包(套裝)或者試用裝的方式來推動她們嘗試新品。
今年直播帶貨很火,直播更適合去推相對低價位的打折品,我們價位高,效果就沒那么理想,所以我們也沒怎么參與。
直播帶貨和短視頻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直播是給折扣在引流,短視頻更像種草。我們整體都在營銷上比較克制,但對投放的ROI要求倒不高,因為我們產品的復購率很高,所以即便一開始虧著投,我們也能接受,因為賺的是用戶復購的錢。很多做一錘子買賣的產品,ROI要在3~5才肯投放。
不過今年雙11有點意外,原本預期會延續618期間的漲勢,但沒太達到預期。
家具家居品牌:
今年不加班,我們不賠本賺吆喝
雙11晚上8點鐘,對于某些淘寶賣家來說,正是利用深夜直播,進行最后4小時的業績沖刺。而在淘寶上做家具家居品類的賣家吳小杰(化名),已經下班回家了。公司里也都是如前幾天一樣,一些員工在按部就班做一些工作。
今年,雙11官方有3個優惠,分別是滿300-40,或者滿200-25,店鋪優惠券,以及打9折的品類優惠券。
這位賣家表示,9折品類券自己沒報名參加。要是參加了,這個雙十一就白忙一場了。
“每年大促的時候,都是吃利潤的時候。對我們這樣的、粉絲比較垂直的小賣家來說,如果賺不到錢,參與也就沒有意義。反而把原本可以賺到的錢,倒貼出去了。”
從目前的銷售額來看,11月份可以有2000多萬的銷售額,有個幾百萬的利潤。他說,今年整體流量比較平淡,11月1日已經搞過一波,今天是第二波,流量比較平穩。“這種也蠻好的,不至于都擠在雙11當天賣貨,后面發貨、物流、售后的壓力就一波上來。”
據吳小杰觀察,家具行業比較穩健,整個淘系每年20%-30%的增長。賣家們在市場營銷、流量層面,也都沒有玩出什么花樣來。
諸如美妝、零食、服裝這樣的品類,有直播帶貨、內容帶貨等各種流量新玩法,但家居品類就比較難。床、沙發、柜子等這樣的實物,也沒辦法像化妝品、零食、服裝進行更好的展示,新的流量形式過來也接不住。
家居行業的客單價高、低頻,用戶決策鏈條長、決策比較理性、決策周期比較長。有些用戶,甚至把商品加入購物車一年之后,因為大件家具,買回去退貨不方便。現在家里也都是小戶型,空間是家居商品的"最大的限制"。
目前,對中小賣家來說,買流量買不起,淘寶里面好多小眾品牌,大家各個憑品牌調性、產品競爭力來競爭,這樣才能在市場上活下去。
吳小杰說,“我們也在期待家具家居行業的新變化,諸如與小家電的結合,這是一個好的創新方向。如果摸索到了,那么家居行業也許會出現新的變量。”
小賣家逃離:
三屆雙十一成就了我的“私域流量”
“每年雙十一連續好幾天都睡不了覺,壓力很大,今年壓力明顯小了,開始有時間睡覺了。”大林(化名)在天貓商城經營著一家健身補劑店鋪,是諾特蘭德品牌的渠道商之一。
他所面對的“雙十一”,則代表了同類中小渠道商普遍的內卷困境。不同于很多品牌方只有一家天貓旗艦店,大林所經營的品牌幾乎在每個地區都簽了幾家渠道商、推廣大使,這些渠道商幾乎無一例外都在天貓注冊了官方店鋪。
“健身補劑利潤還算可觀,但市場相對固定,不健身的人肯定不會買。蛋白粉這些暢銷商品一桶夠用兩三個月,客戶都是用完了才會復購,屯不了太多。”大林告訴《商業數據派》,“所以雙十一不參與吧,客戶都流失到別的店鋪去,未來幾個月都沒銷量;殺價把銷量拼上去吧,賺不到錢,有點像拔苗助長,還是自己拔自己的那種。”
跟大林處境相同的,還有寧寧(化名)。寧寧是潮流服飾賣家,分別在淘寶和天貓上各經營一個店鋪。淘寶上主營“買手”業務,經營Fear Of God、ESSENTIALS、MARZO、HERLIN等諸多潮流品牌,品類包括服裝、飾品、鞋履。此外,她的天貓店則主要賣自己工作室設計的服裝。
“我之前賣的潮牌,別人拿不到貨,我托關系拿得到,不拼價格也能賣的很火。但后來大家都能拿到了,有的貨源比我還穩定,只能開始拼價格。”寧寧回想前幾年的雙十一,“墊很多錢備貨不說,家里面、工作室里都堆滿了東西,壓力很大。”
這種情況下,備貨后參與雙十一的拼價走量,幾乎成了唯一辦法。“賣不出去的話,一堆單價很高的東西就砸在手里了,看到有人比我賣的便宜,那就只能賣更低。”
于是虧本成了家常便飯,這顯然不是一個長久的辦法。今年是寧寧參與的第四年“雙十一”,她逐步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得自己控制節奏,不能什么都跟著平臺。”
寧寧開始建立自己的“會員體系”。很多消費需求往往是“泛指”,比如需要一件T恤,貨比三家找到合適的;但潮牌客戶的消費需求往往是“特指”,潮流玩家要的就是要這雙鞋,能否有貨、價格和信譽,是主要競爭點。
通過參與三次雙十一,寧寧在淘寶上積累了一批主顧,她適時將雙十一價格拼殺帶來的流量,導入到微信、小紅書等多渠道。“我就是他們的潮牌顧問,我這里有的東西,肯定給他們保證比較低的價格,沒必要等雙十一。他們有時候想要什么,我會想辦法幫著弄,我給他們推的東西,他們一般會喜歡。”
通過做潮牌買手積累下對時尚的敏感度,寧寧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做獨立品牌,在淘寶體系內,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相比于被平臺裹挾的以往,擁有私域流量后起步已然更容易。
與寧寧不同,大林所銷售的商品本身沒有差異性,但他與寧寧的目標一致,就是要將“雙十一”的流量導入“私域”,為此他開始搭配差異化的服務。
“我在很多平臺開直播,教大家怎么科學健身,怎么選擇適合自己的補劑。需求不同需要的東西不同,沒必要為了銷量硬推。”大林告訴《商業數據派》,通過經營私域流量,他注冊了八個微信號,好友量超過三萬,每個微信即是一個健身KOL。
“粉絲們很信任我,購物時很多人都是微信上直接轉賬,我們再把商品發過去。”大林表示,“今年雙十一我跟粉絲們說,給你們底價,但號召大家都到淘寶上買,幫我沖沖銷量,很多粉絲響應,不需要參與淘寶平臺的營銷。我也跟大家明說了,要是你們家里還有囤貨,不用急著在雙十一買,我們雙十二同價,可以等到那時候。”
通過在私域中建立流量,很多小賣家自身已具備一定“網紅”及KOL的屬性,比起“雙十一”,通過小紅書、微信、直播,來增加與粉絲的互動,是比“雙十一”更重要的流量渠道。
不過,逃離“雙十一”,并非意味著離開電商平臺,而是更加理性的平衡銷量和利潤的關系,也不再對流量工具有過高的期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