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楊潔
來源/燃財經(ID:chaintruth)
原標題:IPO“搶救”AI四小龍
AI四小龍的“科創板第一股”終于要出現了。
11月4日,根據上交所官網信息,依圖科技申請科創板上市已獲受理。依圖科技此次預計募資75.05億元,主要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項目、基于視覺推理的邊緣計算系統項目等5個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2011年成立的依圖科技,在國內的人工智能領域中,和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云從科技并稱為“AI四小龍”。根據IDC的數據,從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們占據了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的60%,分列前四名;公司的估值也均超過了百億元量級。而現在,它們又幾乎是同時向二級市場沖刺。
10月20日,根據天眼查信息,云從科技完成了章程備案,上市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此外,曠視科技也傳出消息將沖刺科創板。
不止AI四小龍,其他公司也在紛紛開啟上市征程。日前,物聯網人工智能公司云知聲已經完成科創板上市輔導,根據中國恒大研究院的報告,云知聲估值為12億美元。據媒體透露,另外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也正在進行Pre-IPO輪融資,按照計劃,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提交上市申請。
在前幾年的投資潮后,人工智能領域迎來了獨角獸公司的上市熱浪。但與此同時發生的,卻是這些AI領頭羊們“上市難”的魔咒。商湯科技從幾年之前,就時不時傳出計劃上市的消息,但至今為止,它也仍然沒有披露明確的上市時間表。早在2019年8月,曠視科技就在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但幾經波折,一直上市未果。
AI四小龍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獨角獸們集體謀求上市的背后,和人工智能創投熱潮的起落息息相關。根據行業公認的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業界人士認為,人工智能行業已經經歷了五六年的早期爆發期,現在則正處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淘汰出局”將是所有不能帶來真實商業價值的公司的最終結局。
AI獨角獸們,也正在尋找新的出路,試圖穿越這條死亡谷。
AI四小龍,扎堆IPO
AI獨角獸們吹響了上市的集結號。
一旦依圖科技上市成功,它將成為四小龍中最先接受二級市場考驗的一家公司。
在此之前,今年8月,根據證監會廣東監管局官網披露信息顯示,云從科技已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正式開啟IPO之路。10月20日,云從科技完成了章程備案,據稱可能在明年上半年IPO,上市地點暫未透露。曠視科技更是早在一年前就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
自從今年7月,寒武紀(688256.SH)作為AI芯片第一股登陸科創板,創下了上市首日漲幅約為290%、市值突破千億元的記錄,寒武紀的創始人陳天石身價也突破300億元。從那時起,作為人工智能行業的領頭羊,關于AI四小龍的話題就集中在了“何時上市”上。
但上市的歷程,對于這些AI領域的領頭羊來說,卻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風順。
從7月份開始,商湯科技就不斷傳出其在資本市場尋求新一輪融資和IPO的消息。彭博社曾報道稱,商湯科技考慮在香港和上海進行IPO;也有媒體報道,商湯科技試圖在私募市場融資10-15億美元,投前目標估值100億美元。
但這些終歸都是傳言,并沒有可見的實質性進展。商湯科技對于IPO的消息,一直表示“不予置評”,也否認有上市的時間表。
曠視科技于去年8月在港交所申請上市,融資額10億美元,根據招股書信息,高盛集團、J.P.摩根和花旗銀行是其港交所上市的聯席保薦人。當時,它也被業內人士寄望成為“AI第一股”。
但在去年10月,包括曠視科技在內的28家中國機構和公司被列入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這被外界認為將影響其上市進程;緊跟著,在去年11月即有消息表示,曠視科技未通過港交所聆訊,隨后曠視科技回應稱這是“不實消息”。
在今年,由于新冠疫情,讓資本市場更加充滿不確定性。2月,港交所官網顯示,曠視科技在港股的IPO申請已經處于失效狀態。曠視科技回應稱“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并推遲了在2月份招股的計劃。
今年9月,界面新聞透露,曠視科技正尋求在香港和內地科創板同步發行上市。對此曠視科技表示“不予置評”。
有傳聞稱,曠視科技的上市之路不順利,是因為其估值過高,造成了成交壓力。
AI四小龍們,不能不急著上市。它們選擇上市的時間點,正處于資本市場對于人工智能投資已經更趨理性的階段。人工智能行業投資回報周期長、投入巨大且商業化變現能力還有待考驗的認知,已經廣為人知。
人工智能創業的黃金時代是在2017年左右。那一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AI正式認定為國家戰略。
2015年,AlphaGo輕松戰勝了李世石;2017年,AlphaGo在烏鎮戰勝當時還如日中天的“圍棋第一人”柯潔,橫掃棋壇,也將人工智能的社會認知程度和話題度,都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聯網巨頭們也適時添了一把火,從百度“All in AI”的口號,到阿里的NASA計劃和達摩院,無疑都在對外界宣稱,移動互聯網之后,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AI創投熱潮在這個大環境下興起,大量的資金開始瘋狂涌入這個行業。根據CVSource數據,在2013年,人工智能創企全年融資額為15億元,2017年增長到338億元;到了2018年,僅一季度融資總額就超過了2017全年,達到402億元;2018年人工智能領域融資總額達到1131億元人民幣。
在人工智能這條賽道上,“AI四小龍”在2014年聚齊。當時,由于它們的發力點都是計算機視覺領域,因此也被稱為“CV四小龍”。計算機視覺集中在安防、金融、醫療等場景的應用前景,被視為最具商業價值的領域。由于入局較早、技術實力較強,它們成為這輪投資熱潮中的明星企業。
商湯科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在業界有一個“融資機器”的稱號,這是因為,從2016年開始,它統共完成了9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30億美元。
四小龍中的其他公司也成為“吸金獸”。云從科技前后也完成了差不多10輪左右的融資;去年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之前,曠視科技也完成了9輪融資,融資總額達到74.6億元。
高估值也對投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無疑成為了繼續籌錢的合理渠道。但高估值和高投入之下,是長期虧損、難以盈利的現狀,也給它們的商業模式和變現能力帶來了質疑。
在安防、交通、金融這樣的行業內,企業做的基本都是2B、2G的生意。而在安防這塊大市場上,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傳統安防企業占據了70-80%的市場份額。一位人工智能公司創始人曾向燃財經介紹,像海康威視、大華股份這類企業,從終端到數據庫、云端都構建起了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并且在銷售和支持鏈條上占據優勢。想要切入這個領域的AI公司們,也需要重新搭建自己的整個商業模式。
這同時也為市場帶來了疑問。在這樣的細分領域內,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能夠同時容納幾家估值過百億元的獨角獸公司?
“融資機器”也會失效
目前已披露的幾家公司的招股書,揭開了AI獨角獸們“燒錢”現狀的一角。
根據披露的招股書,截至今年6月底,依圖科技的資產總額為47.98億元,從2017-2019年,依圖科技的總營收經歷了連年的增長,在2019年,依圖科技營收為7.17億元;在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已經實現了3.81億元的營收。
但至今為止,依圖科技的凈利潤仍為負值,2019年的凈虧損為36.47億元,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仍然虧損13.03億元。
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時,曠視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40億美元左右。但是,根據招股書,在2018年,曠視科技的虧損額是33.51億元,到了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虧損達到52億元。曠視科技表示,撇除掉不能反映經營表現項目的影響,經過調整,2018年凈利潤為3220萬元,2019年上半年營收及凈利潤為9.49億元和3270萬元。
但現金流不足,也仍然是曠視科技的一塊心病。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金額分別為-1.5億元、-7.2億元和-6.8億元。
曠視科技的創始人印奇直言,為任何一個行業提供完善的人工智能技術,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燒錢能力驚人、商業化進展和盈利能力仍然有待考驗,已然成為外界質疑這些AI獨角獸公司的重點問題。
創投圈對人工智能傾注的熱情,本質上是“賭未來”。一位投資人告訴燃財經,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主要是看有多少用戶、多少流量,還是流量經濟的范疇。但互聯網的流量趨近于天花板,它在創新方面的想象力也越來越少了。當互聯網的連接作用發展到一定程度,數據成為核心因素,那么下一個新的時代,數據驅動以及智能化處理將成為新的標簽。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一旦在不同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將為不同商業場景下的工作效率帶來大幅度提升,并改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浪潮之后,沒有人會愿意錯過這樣一個巨大的機遇。
但現實證明,人工智能注定是個“長跑”賽道。當投資熱浪過去之后,AI公司數量猛增的表象下隱藏的問題,也在2018年之后爆發。
2017年12月,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明年將會有一大批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倒閉,但整體上人工智能會大規模發展,就像當年看互聯網泡沫一樣。”而創新工場的董事長李開復也在2018年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2018年底前將會出現許多人工智能市場上的經濟泡沫。“像人臉識別,人臉識別當然是有商業價值的,但我們需要15家公司來做嗎?”
行業的急轉彎來得太快。根據騰訊研究院的報告,僅在2017年上半年,6個月內中美就倒閉了超過50家AI企業。
投資人對AI賽道的熱情開始出現明顯縮水。根據投中研究院與崇期資本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白皮書》,2019年前三個季度人工智能領域總體融資規模僅為577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為1189億元。
李開復在2020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出,“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資人的韭菜。”在他看來,過往兩年AI創業公司估值過高,非理性燒錢模式難以為繼。“有些公司估值是非常荒謬的,所以這些公司肯定會碰到問題”。
“錢荒”的資本寒冬,AI公司們過高的估值,已經成了很多AI創業公司的掣肘。
即使是“融資機器”商湯科技,也已經兩年時間沒有新的資本入駐了,它的上一輪融資還停留在2018年9月。去年《華爾街日報》就報道稱,軟銀愿景基金兩大外部投資者——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資基金(PIF),以及阿布扎比的穆巴達拉投資公司(Mubadala),都表示了對軟銀投資的科技公司“估值過高”的不滿。它們所指的科技公司中,就包括商湯科技。隨后,穆巴達拉投資退出了對于商湯科技的投資。商湯科技曾對此回應稱,自己從未進行過這筆融資。
2020年3月,依圖科技完成30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潤誠產業領航基金,這一輪的融資金額不到此前最高一輪融資金額的1/6。
要想活下去,需要看公司的“造血”能力。而AI技術落地難、商業化周期長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出來。
在公開的AI公司中拿到的最高訂單額,來自云從科技。據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告,云從科技在今年9月25日,中標《廣州市南沙區衛生健康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信息基礎設施與智能化管控平臺建設項目》。公告顯示,該項目金額超過3億元,這是目前公開的AI企業單一訂單中金額最高的一筆,但這和互聯網公司們的賺錢能力相比,仍然顯得小巫見大巫。
而與此同時,AI公司在研發投入方面,則是公認的花錢大頭。根據曠視科技的招股書,在研發投入上,曠視科技三年內的支出接近了9億元。
隨著近兩年IPO的熱潮興起,人工智能獨角獸們也面臨上市的最佳窗口期。但對它們而言,尋找更佳的商業化場景、推動技術落地,則是更加重要的問題。一旦尋求上市,市場對它們自我造血能力的拷問,也將更加嚴厲。
尋找新解法
今年7月,曠視科技的創始人印奇和聯合創始人唐文斌,少見地共同參與了一個媒體交流活動。在這場交流中占據了很長時間的,是針對外界最關心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業化前景問題的溝通。印奇分享了一組技術成熟度曲線,這條曲線把新技術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萌芽期、過熱期、低谷期、復蘇期與成熟期。他承認,AI的快速爆發期發生在五六年前,現在正處于“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公司將被淘汰出局。
而要走出這個階段所需的時間,印奇認為大概需要18-24個月,目前行業“行之將半”。
也就是說,在現在這個AI產業落地的深水區,誰能最先實現價值閉環、產業落地,誰就將有生存下去的權利,而市場留給它們的時間,還剩下不到兩年。
AI四小龍們開始在更加垂直的領域,去尋求商業模式的差異化。
2019年,曠視科技進行了品牌升級。在技術層面上,將人臉識別平臺Face++升級為系統化AI算法引擎Brain++,用以拉通從數據到部署的算法全要素、全流程生產。印奇表示,公司進行戰略轉型,向AI物聯網進軍。
曠視科技選擇的新落點之一,則是供應鏈物聯網。今年10月,曠視科技正式宣布了智慧物流業務的定位與戰略布局。早在2018年,曠視科技就收購了智能化解決方案公司艾瑞思機器人(Ares robot)。在去年品牌升級的同時,曠視科技的機器人核心戰略河圖(Hetu)也對外亮相,它可以成為機器人網絡的“大腦”。
曠視科技方面認為,“AI賦能物流”是曠視科技獨有、同行們所不具備的,在這個層面可以打出差異化產品、形成差異化服務。
依圖科技則是轉身“造芯”,給自己定位為“AI算力”公司。去年5月,依圖科技提出了“算法即芯片”構想,推出全球首款深度學習云端定制SoC芯片,成為首個自主研發AI芯片并商用的AI公司。
根據依圖科技的招股書,IPO所募集的資金投入重點,也將是芯片相關產品的研發。招股書顯示,在75億元的募資額中,將有23.18億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項目,8.11億元用于基于視覺推理的邊緣計算系統項目,10.7億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系統項目。
云從科技最早從金融和安防領域落地,從2017年開始,也逐漸擴展到智慧商業板塊。商湯科技則在一直不斷地擴大業務范圍,在自動駕駛、智能手機、醫療健康、文娛、廣告、新零售等領域布局后,今年又宣布正式進軍AI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湯教育。
2B和人工智能,在經歷了今年的疫情之后,仍然是創投領域的熱點。但對創業者們而言,資本市場要聽的不再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科幻”故事,而是實際的商業內容。
“今年機構投資會更加謹慎,更偏向于去投抗風險能力強、商業模式穩健的項目,而避開那種停留在‘講故事’階段的項目。”青桐資本執行總經理陳蓉鴻說,“針對具體項目而言,我們會更關注AI技術是否能對行業降本增效,以及AI方案的完整性,即從數據到算法、從軟件到硬件開發、從單一硬件再到整體方案的完整性。”
人工智能的商業化能否成功,并不是依靠幾個項目落地就能實現。但離開了資本的聚光燈,擠出泡沫,反而是AI技術脫離神話、真正落地的開始。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