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催化下,發展顛覆性技術、推動革命性創新,不僅成為我國解決“卡脖子”難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也已成為搶占國際競爭力的制高點。由科技部主辦的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目前我國唯一的顛覆性技術相關的專業賽事平臺,緊緊圍繞全球科技革命大趨勢和產業變革大方向,挖掘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顛覆性技術。
自去年7月9日啟動以來,大賽吸引了全國眾多項目參與角逐,其中2724個項目入圍初賽。海爾作為家電行業唯一的企業進入了今年3月在深圳舉行的總決賽,最終獲得大賽最高獎項優勝獎。同期決出的36個國家首批顛覆性技術項目,將在全社會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引擎。
行業唯一,換道領跑下個代際產業
“顛覆性技術”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提出,被定義為一種另辟蹊徑、會對已有傳統或主流技術產生顛覆性效果的技術。它能重新配置價值體系,改變技術路徑、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從而創造出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
面對數碼攝影技術的出現,曾經的膠卷相機巨頭柯達黯然破產;面對互聯網,美國百思買等零售巨頭的門店接連消失。與此相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特斯拉,不僅開辟了新市場還向太空發起進軍。
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既能讓那些看似不可能倒下的“巨人”倒下,也能催生出新的力量、新的結構、新的機遇。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測,到2025年,一些顛覆性技術有望每年創造14萬億至33萬億美元的效益。
因此,顛覆性技術被譽為“可改變游戲規則”的創新技術,是企業獲得未來發展主導權的戰略點。
海爾在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帶來的無壓縮機固態電卡制冷系統項目,是一項徹底改變制冷行業百年發展的革命性技術,極有可能顛覆壓縮機制冷的傳統賽道,開啟一個無壓縮機的制冷行業新紀元。而其背后的市場價值、社會價值更是巨大。
壓縮機被稱為“現代制冷設備的心臟”,百余年來主導著制冷、空調、熱管理等眾多領域的市場份額。然而,制冷劑作為壓縮機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正是大氣污染的元兇。此外,據聯合國數據統計全球每年25%-30%的電力被用于制冷。
當前全球基本達成綠色發展的共識,面對讓制冷技術更加節能環保的課題,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漸進式創新,繼續在壓縮機的傳統賽道做減法,盡可能降低污染和能耗;另一種則是顛覆性創新,研發不用壓縮機的下一代高效能制冷技術。
很顯然,顛覆性創新的風險更大,從無到有的突破,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縱觀全球,研究下一代高效能制冷技術一般集中在高校,企業通常選擇更為保守的做法。
海爾是個例外。
在行業內討論如何降低壓縮機能耗之際,海爾早在10年前就已入局固態制冷賽道,積累了10年以上的研發、產業化經驗以及眾多專利技術,此次提出的無壓縮機固態電卡制冷系統項目,就是基于固態電卡制冷技術,通過模組研發、制冷機系統研發最終實現產業化應用。
如果此項目順利實施并應用于產業,有望為中國每年節省出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30年減碳300億噸,為全球降溫0.5℃貢獻1/3力量。這也將加快我國“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
顛覆性技術的意義重大,但敢于冒巨大風險堅持去開創一條新賽道的企業卻很少。為什么海爾敢于走入“無人區”?很重要的一點是,海爾擁有“自以為非”的創新基因,一方面圍繞用戶需求,一方面緊跟時代步伐,提前布局下一個時代的引領創新。
目前,海爾已經連續13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轉型成為全球唯一的物聯網生態品牌,靠的是一次次的自我突破與顛覆,以及不斷創新引領行業代際發展的新技術。僅智慧家庭領域,就已有78項原創科技引領行業創新,不斷被行業模仿。截至2021年底,海爾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占全行業的2/3;累計獲得國家專利金獎10項,位列行業第一;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7.5萬項,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63%。
誰看準和抓住顛覆性技術,就贏得了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先機。而掌握先機往往需要強大的決心和毅力,并持續探索。
勇擔使命,前瞻布局志在國計民生
顛覆性技術不僅對企業發展的意義重大,也是世界上很多發達經濟體科技發展布局的重點之一。美國早在1958年就成立了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從事顛覆性軍事技術研發;日本在2013年實施顛覆性技術創新計劃;德國在2018年成立網絡和關鍵科技顛覆性創新機構。
中國于2016年將“顛覆性技術”寫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突出顛覆性技術創新”,讓顛覆性技術成為我國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突破口。
為什么顛覆性技術是關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引領性和主導性,不是等到被“卡脖子”的時候再行動,而是提前看到未來發展的方向,當產業大變革到來的那一天,前瞻者已經成為自主可控的引領者。
制冷行業是一個基礎性行業,制冷技術的發展將直接和間接影響眾多產業,包括綠色家電、電子散熱、冷鏈、汽車熱管理等民用和工業產業,也包括航天航空、軍事工業等產業,不僅影響著人民的日常生活,更牽涉著很多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
海爾的無壓縮機制冷技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支撐了航天冰箱、深海冰箱和醫療冰箱等。2011年海爾航天冰箱首次隨神舟八號進入太空,讓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全球第三個掌握航天冰箱技術的國家。十余年間,海爾已經“七入太空”,助力我國航天強國夢。
在這樣一個關涉國計民生的大事上,這一次海爾提出的無壓縮機固態電卡制冷系統項目又走在了全球最前端。目前,非蒸汽壓縮制冷技術有很多種,其中,固態制冷被美國能源部認定為最有前景替代壓縮機制冷的技術。而在眾多固態制冷方法中電卡制冷效果最佳,節能效果是其它同類技術的3倍以上,可實現零碳排,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節能,是制冷行業絕對的顛覆性技術。
當前國內外對電卡制冷的研究,主要是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成果是專利和論文,尚未形成模組和系統。海爾的這一項目將有助于中國實現在新型制冷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意味著中國可能將在下一代制冷技術上實現國際引領。一旦這一項目落地,隨著無壓縮機固態電卡制冷逐步替代壓縮機制冷市場,廣泛應用到民用、軍用、航空等多種戰略場景,預期6-10年將能夠產生萬億市場機會,對各個產業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都將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國家當前在推進的“東數西算”工程,超算中心超大的散熱耗能如何降低?無壓縮機固態電卡制冷系統或許將提供零碳排放的解決方案。
與之相反,如果中國沒有提前布局這一項目,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將在未來面臨巨大損失和掣肘。令人振奮的是,海爾這樣的有擔當的龍頭企業已經規劃好發展路線圖,決心即使冒著風險、投入巨大成本也要搶占這一先機。
其實早在2016年,就有美國專家向海爾拋來橄欖枝,要和海爾一起研發固態制冷技術,但是海爾深知這一技術在未來的關鍵地位,決心讓其誕生在中國土地。
無壓縮機固態電卡制冷系統項目是海爾投身科技創新的縮影,作為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企業,海爾一直堅持實業報國,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創業38年來不斷用實際行動展現出大企業的擔當。去年,海爾牽頭建立了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承擔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戰略任務。目前海爾已經牽頭或參與了80多個國家重點項目,其中國家級研發平臺有20多個,服務于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目標。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我國也多次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鼓勵企業積極發揮創新主體作用,今年年初,海爾集團宣布成立科學與技術委員會,未來三年內海爾將建立專項產業基金400億元,研發投入600億元,聚力解決困擾行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可見,海爾在助力科技強國方面的勇氣和決心。
破除壁壘,開放創新打造共贏體系
顛覆性技術的誕生并不像字面上看起來那么突然,并非一日之功。很多顛覆性技術的發展路徑可能“一波三折”。尤其是在實際應用階段需要解決很多技術性問題,也會面臨更多新問題,走向成熟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廣闊的“試煉場”。
企業一端連著需求,一端連著供應,既是創新的生力軍,也是應用技術的主戰場。這也是為什么國家一直鼓勵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原因之一。
顛覆性技術的產生源于多學科技術和產業的不斷交叉、融合,尤其需要開放的創新體系支撐。業內專家認為“科技創新需要全鏈條的創新體系,應有完整布局和支持,才能孵化顛覆性技術”。然而全鏈條的創新體系需要多主體的合作,任何單一的創新主體都很難做到。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應該考慮通過協作創新,促進顛覆性技術突破和技術成果快速轉化。
此次海爾無壓縮機固態電卡制冷系統項目,除了技術上的顛覆、節能上的顛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創新模式上的顛覆。
在固態制冷技術領域,不同于以往以高校為主體研究單位、以材料為主的偏理論性研究,而是以海爾這樣的全球化企業為創新主體,聚集5家以上電卡制冷基礎研究優勢高校聯合開展基礎應用研究,并聚集上下游產業鏈進行應用研究和產品研發,建立自主研發和開放式創新體系,項目以6年三個階段為期,預計投入2億元,聯合突破電卡制冷系統關鍵技術和產業化瓶頸,布局全套專利標準體系、建設完整的研發團隊和產業量產能力,實現顛覆性創新應用成果,促進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固態制冷技術和應用成為全球制冷技術引領者,并實現多場景的市場應用和產業化。
為什么海爾能成為這個創新體的牽頭企業?參與到這個創新體的高校、研發團隊能夠獲得什么?海爾本身在固態制冷技術12年的引領技術積累是前提,背后還有海爾在科技創新生態方面的獨特優勢。目前,海爾在全球布局了“10+N”創新生態體系,覆蓋五大洲、20余個國家和地區,連接超過20萬專家,匯聚一流資源,可以快速調動全球科研、制造、營銷資源加速自主創新進程,這是過去高校科研創新所缺乏的,也是極為需要的。
除了全球開放的科技資源,海爾還能為顛覆性技術的誕生和應用提供良好的土壤。目前,國內除海爾外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布局這一賽道,而國外僅有的幾家布局此賽道的企業在產業化方面又只局限于空調制冷領域。而海爾堅持生態品牌戰略,已經發展為一家物聯網生態型企業,在智慧家庭、工業互聯網、大健康、物流冷鏈等業務版塊都有廣泛的布局,僅工業互聯網領域就已經鏈接了80多萬家企業,賦能7萬多家企業,打造了15個行業新生態,而且也正在布局新能源汽車、循環經濟等戰略新興產業,擁有多場景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廣闊空間。
此外,海爾打造的創業創新生態也為顛覆性技術的創業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海創匯建立的創業加速平臺,把科技創新與創業孵化貫通,目前已經孵化出5家上市公司、90家瞪羚企業、3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為中小企業加速賦能,助力產業高速成長。
沒有產業實踐場景,絕大多數的科技創新只能停留于概念層面。反過來說,也唯有一流的企業生態作為母體,科技創新才能實現多維度的“溢出效應”,源源不斷創造價值,引領新的變革。
如今,科技創新已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科技創新誰能帶頭,誰就能主動。只有在科技領域實現更具顛覆性的創新,才有機會形成強大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因此,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前瞻布局顛覆性技術,聯合創新力量共建產學研用的全鏈條開放創新生態,才能加速建設創新型國家,引起“換道超車”,實現“跟風跑”的趨勢轉變。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