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按其性質來說,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們沒有經歷,而且任何人都沒有經歷過的過程,所以要挖掘最后的、終極的真理,就要費很大力氣。”
翟明國 · 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學大咖講科學 | 北京 2021年
大家好,我是翟明國。今天我講的題目是“神秘的地球及人類的使命”。
地球是我們大家生活的地方,應該是最熟悉的。可是實際上,對于地球的很多知識,大家都感到陌生,所以它是個神秘的星球。
近些年來,地球科學及相關問題可以說是“網紅”,比如《侏羅紀公園》講恐龍的滅絕與再現,《流浪地球》講人類向宇宙的逃亡。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對地球知識的普及做得還不夠好,有必要喚起大家對地球知識的渴望。了解地球后,就知道人類對于地球負有神圣的使命。
神秘的地球
人們見面時常常會問:你是誰?多大了?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還有一個咱們中國人比較忌諱的問題:你將歸往何處?對地球來說,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地球處于宇宙之中。宇宙是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的總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太陽系是宇宙中的一個星系,地球就在太陽系里面。
依次為:初期混沌地球 早期開始分層
現代藍色地球 將來的地球?
與其他萬物一樣,地球也有前世、今生和未來。它最初叫“混沌地球”,混混沌沌、沒有天、沒有地。后來逐漸有了分層,有了地核、地幔和地殼,又有了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我們稱之為藍色地球。藍色地球會不會永存?它還會演化,最終成為一個未知的地球。
地球從誕生到現在是46億年。在這期間,它經歷了驚天動地、翻天覆地或者說造天造地的變化。了解地球,特別是大陸的形成演化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和王冠,這是一個非常深奧的知識。
地球結構
地球本身是有圈層的,所以我們說地球是圓的。它的結構就像上圖,由地心至地表依次為地核、地幔和地殼。圈層之間并不是靜止、僵死的,而是相互運動、有生命的。地球內部有巖漿,可以由火山噴出。什么地方火山爆發了,就說明圈層之間在運動。
打個形象的比方,雞蛋也有“圈層”:內部是蛋黃和蛋白,外面是蛋殼。雞蛋的結構也不是僵死的:雞蛋核可以慢慢孕育出新生命,從蛋白里吸取營養,最后孵出小雞。
萬物的基本形態就是圈層。我們站立在地球表面,因此我們最應該了解的是地殼。
這個地殼有多厚呢?它的平均厚度約17公里,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5公里。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公里。大陸地殼又可以分為下地殼和上地殼,下層是玄武質的,是基性的,二氧化硅含量比較低;上層是花崗質的,呈酸性,二氧化硅含量高。
那么大陸地殼是由什么組成的?是由巖石組成的。巖石有三類,一類叫水成巖,也叫沉積巖,還有火成巖和變質巖,其中火成巖包括火山巖和侵入巖。變質巖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巖石。水成巖、火成巖和變質巖都可以再經過變質。這些石頭從地殼淺層“跑”到深處,10公里以下、20公里以下、30公里以下、40公里以下,再次發生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結構,而成為另一種礦物。變質巖記錄了地球表層巖石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巖石又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有不同的色彩,包括我們平常大家都喜愛的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等。部分礦物還是重要的尖端材料,是我們非常難以人工合成的,能應用于高精度的高科技制造。
地殼又分為大洋地殼和大陸地殼。大家所知的海洋下面的這個底,就是大洋的殼。我們所在的大陸,就是大陸殼。大陸跟大洋的面積比大概是3∶7,前者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洋底部跟大陸一樣坑洼不平,也有山脊和洼地。夏威夷群島就是海底山脈中的一些山峰,最高有1萬米以上,比人類所在的陸地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很多。
地球的運動和運動的地球
圈層之間是相互運動的、有生命的。所以我們將地球稱為運動的地球。地球內部有巖漿、有流體,有水在不斷地運動、運移。海可以變成山,山可以變成海。構造運動引發地震,甚至還可以讓一整塊大陸漂移到另一個地方去。
地球的運動還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地球不是僵死的星球,它是有生命的,從它誕生起就在一天一天地變老。我寫了一本書《運動:地球的生命密碼》,就介紹了地球的運動。
先民對地球的運動都有所知。比如《左傳》中就載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指的就是高岸變成深谷,深谷變成大土山。還有滄海桑田、麻姑獻壽的故事。麻姑說,她曾看見東海三次變為高山,又三次變為海洋。古人都知道山變海、海變山的道理。所以當大家登上高山,看見山頂上的石頭含有魚類化石,一點兒都不用驚奇。因為那個地方在很多很多年前曾經是海,后來變成了陸。
古人對“地動”也很早就有了解,但沒有完全解開其中的秘密,很多古人都寫了優秀的文章進行探討,比如屈原的《天問》里就有“八柱何當,東南何虧”。意思是:為什么天不一樣高,西邊是高的,東邊是低的呀?解答為東邊柱子倒了。為什么柱子倒了?過去我們有神話,叫“共工怒觸不周山”,這就告訴你地球是運動的。
地球“變臉”
除了大的運動之外,地球還有規模小一些的運動。我們給了大地震一個詞,叫“變臉”。地震之后,大家一看原來的山變低了,原來有樹、樹倒了,原來有橋、橋斷了,原來的路被錯斷了幾十甚至上百米……這都是地球的變臉。
這些照片是在汶川地震1周年拍攝的。
日本大地震
大家可能都知道日本2011年的大地震引發了海嘯,造成了核災難。
地震是地球的一項活動,還有巖漿噴發是大家看得最多的。地震相當于地球的脈搏,巖漿噴發相當于地球的血液。什么時候地球沒有地震了,也就沒有脈搏了,地球就僵死了。所以我們懼怕的不是地震,而是地球有一天會僵死。
人們一直在摸索地球運動的規律,其中有一項是由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是一名德國氣象學家,據說他在屋子里抽著雪茄、喝著咖啡、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它們的輪廓非常相似;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可以拼接成一個大致吻合的整體。他想它們是不是原來在一塊兒,后來又分開了,于是提出來大陸曾經漂移過。
這個假說提出后受到了世人的恥笑,也受到了科學家的批評。他并沒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只是看到了這個現象,做出了圖像解密。后來,魏格納在北極考察時遇到暴風雪犧牲了。50年以后,人們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創造了板塊構造理論。
超級大陸—盤古大陸(左)與現在(中)
板塊構造理論就像一個巧巧板拼圖。在2.5億年以前,各個大洲基本上是連在一起的,后來逐漸分開了、漂開了,成了不同的大陸,就是現在的樣子。
有科學家根據現在板塊漂移的速度,認為再過2.5億年大陸又會重新匯聚一次,就像上面那張圖所表示的。
當然這是假說,還需要證實。但這個證實我們都看不到,大家也都看不到2.5億年以前。但這個推測并不是胡亂說的,是根據現在的觀測、記錄推算出來的。歐亞板塊運動的速度有多快呢?相當于我們一年不剪指甲,新長部分的長度就相當于歐亞板塊每年運動的距離。
板塊構造的深刻道理包括地幔對流、洋底擴張。就像左邊這張圖,紅色巖漿不斷噴出來往兩邊走,形成洋底擴張。右上方是板塊俯沖,右下方是歐洲和北美曾經有一條連續的山脈。
板塊學說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偉大的一項自然科學貢獻,現在這項科學仍在繼續發展。由它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有三大科學問題:
第一,地球的板塊構造是怎么回事?什么時候有板塊構造?是地球剛形成大陸就有,還是后來才有的?這個板塊構造會不會永遠有?以后要不是板塊構造會是什么構造?第二,大陸是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怎么長成現在這么大的?第三,水和氧氣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地球現在的環境是什么時候定型的?
這三大科學問題在地球科學研究中非常前沿,全世界科學家都在關注。在這些問題中,我專門拎出來一個問題:大陸是如何演化的。大陸演化太重要了,在各個國家的地球科學白皮書中,第一項課題都是大陸如何形成、何時形成、怎么演化的。
大陸如何演化
大陸為什么重要?因為我們人在大陸上生活。沒有大陸,那我們可能就成了水生動物。此外,只有大陸能夠記錄地球演化的歷史。雖然海洋下也有地殼,但洋殼每2-3億年就會循環一次,通過俯沖所形成的洋脊殼幔的循環就消失了,變成了新的。大陸殼則從誕生一直保留到現在,如果我們要想了解地球的歷史,就要研究大陸。
杰克山鋯石(上)
石英礫巖(下)
我們通過研究巖石,就能發現大陸的年齡。中國最早的石頭是38億年;世界上最早的石頭來自澳大利亞的杰克山,那邊的石頭里有一種礦物叫做鋯石,可以用它來做同位素研究,進而確定它的年齡。
它的年齡是多少呢?44億年,因此大陸形成了44億年,因為這時才形成規模的大陸殼。地球的年齡還需要向前推一兩億年,46億年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地球年齡。
那么接下來有一個新問題:大陸是這時候形成的,大洋是什么時候形成的?答案是不知道。因為現在的科學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先有陸還是先有洋。
巖漿洋階段,44億年前?
如果先有洋,我們假設一個硅酸鹽的洋,就像圖中的紅色“大洋”,其中二氧化硅占比大概有40%-52%。這個洋如果可以在上面分異出一個陸殼,下面分異成地幔,就可以解釋陸殼的成因。但是這個模式在地球上不行,對月球倒可以用。因為月球上面的陸殼是斜長巖殼,而地球大陸是花崗巖殼,所以行不通。
?
假設先有洋殼,通過洋殼俯沖到一定深度時再部分熔融,熔出來的部分變成陸殼。部分熔融的意思就是熔化一部分,容易熔的熔化了,不容易熔的沒熔化。但這也遇到很大困難,計算模式存在問題。
所以到目前為止,大陸究竟如何形成還是一個謎,有待于繼續解答。其實有很多假說和證據,我沒有時間給大家展開,它們也都發表在世界頂級的雜志上。
其實,除了44億年以來的大陸,46億年以來的地球每一個階段都有很多謎。
地質年表
現在我們通過地質年表來了解地球基本歷史:45.6億-38億年前這段叫冥古宙,38億-25億前是太古宙,25億-5.45億前叫元古宙,從5.45億前到現在叫顯生宙。每一個階段、每一個事件都有科學家在研究、在追蹤。
顯生宙階段可以用化石記錄地層了,這是我們看到的地質時代分布,從三葉蟲一直到恐龍滅絕。
地球從陸核到大陸、從無板塊構造到有板塊構造、從無氧到現在有氧,將來還會怎么樣?還會不會變成沒氧?這都是人們要討論的問題。所以我們講整個地球的演化是從熱到冷,什么時候地球完全涼了,地球就“死”了。地球特別熱的時候沒有生物,等到了合適的溫度才開始有生物;等到再繼續冷了又沒有了。這就是地球的演化歷史。
地球的命運會是什么?
地球的演化歷史引出地球的命運。地球是有生命的,它的命運是什么?我小時候聽別人說,地球越來越熱,在將來它會爆炸。現在我知道了,地球不是越來越熱,而是越來越冷,地球的命運不是爆炸,是僵死。
講地球命運的時候,我們要把地球放到宇宙、放到太陽系里。太陽系里有很多星球,太陽是恒星,還有很多行星,有些行星還有自己的衛星,比如地球的衛星就是月亮。
什么叫行星呢?行星是可以運動、圍繞恒星轉動的星球,我們又可以把它們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類。類地行星與地球大同小異,比如它也有可能有核、幔還有外面的殼,成分以硅酸鹽為主。類木行星則是一種氣體大行星,木星、土星就是典型的類木行星。
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類地行星,在這里我也把月球當成行星介紹。我們研究最多的就是月球,因為它是地球的衛星,離地球最近,并且跟地球很相像。我們了解行星也好、了解衛星也好,都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地球,研究地球怎樣演化,預測地球將來變成什么樣,這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任務。
先不說地球對于人類生存多么重要,光說一個人在地球上生活,不知道地球什么樣、不知道地球多大年齡、不知道地球的結構,那在地球上生活得太迷茫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星球、了解行星、了解地球。
火星(Mars)
火星距太陽比較近,是第7大行星。火星是目前人類比較關注的星球,它上面也有氣體,但是氣體非常稀薄,只有地球的1%。它看起來很溫柔、顏色很淡,是因為能量少、光線少。火星非常干燥,還非常寒冷,平均表面溫度只有零下63度。不管是水、二氧化碳還是其他氣體,它們到了火星上都會變成固體,因此火星上不可能有比較高等的生命。我看到有的文章說:我們好好研究火星吧,將來地球不能生存了,我們就坐上火箭,大家都到火星上去生活。這個故事愚人節可以講,畢竟火星早就比地球更不能生存了。
金星(Venus)
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大家都很喜歡它,西方人管它叫維納斯女神,中國人管它叫太白星。金星的亮度僅次于月球,在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它的能量非常多,溫度很高,地表溫度最高能達到480多度。不要說高等生命了,什么生命在這樣的高溫下都不可能生存。所以金星是一個熾熱的琢磨不透的星球,同時它外表面都是硫酸云。
我們最喜歡看、了解最多的是月球。月球完全沒有能量,月光全部來自太陽。月球亮的時候很漂亮,但它只是一個“僵尸”。
地-月撞擊說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一個理論叫地-月撞擊說:在地質歷史上有一天,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地球,撞完了以后它們的物質彌漫在太空里部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來最終又分開了,由此產生月球。這個學說至今還占據主流。
我們為什么研究月球?它能不能給地球的演化提供信息?雖然現在月球“死”了,但它相當于地球的一張老照片。
月球也是分層的,有月幔、月核、月殼,但是跟地球有很大差別。它不是洋-陸構造,而是撞擊坑構造,我們看到的黑圈就是撞擊形成的。白色部分是月球的“陸地”,叫斜長巖高地;黑色部分就是“洋”,是隕石撞下來后月幔熔融、巖漿噴發形成的海。
月球表面撞擊過程:月球表層的隕石撞擊
很多撞擊都發生在四十幾億年前,那時月球表面炙熱,撞出的坑都是紅色的,再逐漸地冷卻成現在的樣子。現在隕石還在不斷地撞擊,月球有生命的時候會撞擊出海,沒有生命后就只有撞擊坑,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月球的隕石坑。
月球最古老巖石
那么月球的年齡有多少?它的斜長巖陸殼年齡是44億年,與地球上最老的花崗巖一樣。
月球巖石樣品
月球的巖石樣品跟地球的巖石樣品是有差別的。除了斜長巖以外,它還有玄武巖。玄武巖比較常見,大家去五大連池、長白山都可以看到。但月球還有地球上無法見到克里普巖,它是一種含鉀、稀土元素很高的巖石。另外,月球上沒有地球上最主要的陸殼巖石類型——花崗巖。
雖然月球跟地球有親密的關系,但它們的演化歷史很不相同。月球是撞擊構造,沒有海洋、大陸,自然也沒有進入板塊構造階段。
我們看到一期又一期的隕石撞擊月球,就是一期一期的月球演化。后期的撞擊坑覆蓋了前面的,科學家對它們進行探索,通過最年輕的月海計算出月球何時“死亡”。
中國的嫦娥五號就取了月壤樣品,算出它的年齡是20億年前。過去認為大概31億年前月球就死了,那么這次年齡定下來,可能到20億年的時候才死。月球“死亡”是什么概念?即沒有生命、沒有能量、沒有地震、沒有巖漿,什么活動都沒有了。
接下來來看行星“由生到死”的歷程,這里我把月球也當成一個行星。月球長的太“著急”,由于內部的能量消耗殆盡,20億年前就完全死掉了。
下面是火星行將入木,顏色暗淡,已經沒有大氣和水。
地球處于壯年期,有水有氧氣,生氣勃勃。它還有多長時間才會到達月球的狀態呢?大約45億年。像這樣一個由生到死的歷程就是地球的宿命。
再往后看金星,我們可以說金星是一個“災變星球”。它很年輕,現在還很熱,將來可能慢慢變涼,變成另一個地球。但也有一種說法,金星在8億年前曾經歷了一個災變事件,原有的大氣和海洋都逃逸了。所以我們研究金星有兩個方向:看金星可不可能繼續演化,變得越來越涼、越來越適合生存;如果是災變的,那如何看待災變事件的發生?這對我們預警地球提供一些新的根據和資料。
地球會永遠宜居嗎?
地球是太陽系中最幸運的行星,具備“四個唯一”:唯一有宏觀水和氧氣的星球,供萬物生長;唯一充分演化到現在狀態的星球;唯一有生命、有林草樹木的星球,同時它是唯一有可以駕馭世界的高等動物——人類的星球。
地球早期沒有氧,那么什么時候產生的氧?早期沒有水,哪兒來的水?這是地球科學需要認真研究的。
地球歷史上兩次大氧化事件
目前人們認識到地球有兩次大的氧化事件,一個是GOE(古元古代氧化事件),發生在大概到23.5億-22億年前;還一個叫NOE(新元古代氧化事件),發生在6億-7億年前。這兩次大氧化事件使地球上的氧發展到現在的水平。
歷史上的地球大變臉
氧是從何而來的?它怎么會突然升高?有很多假設,其中有一個叫雪球假設。7億年前地球叫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從赤道到兩極都是冰雪覆蓋,后來二氧化碳發生變化,冰融化導致了氧氣的出現。
右圖藍色階段為雪球地球時期
這種災變為地球帶來幸運,5億多年前出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逐步演化為現在地球的繁榮。再早些時候,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導致真核生物的誕生。
這是個地球的演化的過程,氧首先是地球自己演化的。深層的演化關系:從核到幔逐漸把帶有氫氧的物質弄到地球表層上來。也有可能是災變,如其他星球撞擊造成水和氧。原因應該不是單一的,得有不同的來源:比如像氮氣,深部怎么能分解出這么大的量?現在還不能完全把它算出來,算來算去加起來以后這個數量總是不對,可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它們得有不同的來源,有深部的,還得有天體碰撞的。
地球歷史上兩大氧化事件給地球帶來了現今的繁榮,氧氣濃度的變化造成了動物的進化。動物不斷地出現,從最早的微生物一直到高級生命,這是不是永遠恒定地演化?每天都是這樣演化過來的?不是,是跳躍式的發展。在有了比較高級的生命之后,還會發生氧的突然降低與升高,地球歷史上多次生命大滅絕都與此相關,如恐龍大滅絕。
氧氣濃度變化與物種滅絕
高等生物大滅絕是因為地球環境的變化,地球環境的變化也是地球演化的一種表現。變化的原因可以是像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一樣,受到太陽系中的一些變化的影響;另外還有地球自己本身的結構、巖漿構造活動的變化都可以造成。
水的來源及演化
那水是怎么來的呢?在44億年前的鋯石里就發現了水的作用,但是不是宏觀水還不知道。右下圖能看見厚厚的巖層,它們都是水里沉下來的巖石,所以那時是有宏觀水的,39億年前就有宏觀水。我們仍然要研究宏觀水,研究地球的演化規律:構造的演化、礦物的演化以及生物的演化,演化是地球重要的科學前沿。
礦物與微生物隨時代的演化
地球的演化像其他類地行星一樣,遵循著客觀的演化規律:地球內能的消耗規律,還受到太陽系運動的影響。人不能從根本上來改變這個演化進程。地球本身也遵循著從不宜居到宜居、再到不宜居的演化模式。太陽系中沒有比地球更宜居或者今后更宜居的星球。在46億歲地球演化的長河中,顯生宙只有5億多年,而約5萬年前才出現晚期智人。人類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地球,繼續探索、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我們的神圣責任與使命
了解地球如何演變之后,我們有哪些神圣的責任和使命?
人類向地球的索取與消耗帶來了三大問題:人的生存環境、人類的資源問題、地質災害和人為災害。這就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人地關系學。
首先要認識地球客觀的規律,其次遵循地球客觀的規律,最后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地球資源,在人類可能的范圍內保護地球的表層環境。
人在地球上生活,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地球資源,這條無法改變。人類歷史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再發展到能源時代和電子時代,沒有自然寸步難行。
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總有影響。比如人類活動的耗氧過程就是一個例子,要是耗氧過多,空氣就不新鮮了,你就不舒服了。
所以地球人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認識地球的演化規律,特別是未來的規律,未來地質學一定會是自然科學的王冠;然后我們要合理地利用地球資源;要合理科學地保護地球的環境;我們還要堅持和平共存的國際發展理念。
我在這呼吁大家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學習科學、從事科學。科學就是接近客觀事物認識的學問,真正了解世界必須掌握真理,違背真理就什么事做不了。
最后用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地質學按其性質來說,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們沒有經歷、而且任何人都沒有經歷過的過程,所以要挖掘最后的、終極的真理,就要費很大力氣。
地球科學非常重要,恩格斯說地球科學是終極之理。我希望大家都能學好地球科學知識,為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盡一份責任。
謝謝大家!
- END -
本文轉載自格致論道講壇(ID:SELFtalks),原標題為《地球最終的命運是什么?可能會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 | 翟明國院士》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