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在劫難逃”!外媒:俄烏沖突致國際科研機構停止與俄許多合作

科學界“在劫難逃”!外媒:俄烏沖突致國際科研機構停止與俄許多合作
2022年03月28日 08:30 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趙風英】面對戰爭,科學也在劫難逃!據黎巴嫩《東方日報》27日報道,盡管科學本應以和平的名義超越沖突,但俄烏沖突導致國際科研機構停止與莫斯科的許多合作,令人遺憾。

  法新社27日稱,俄烏沖突的第一個科學界受害者是原定于今秋使用俄羅斯火箭的火星探索計劃ExoMars,現已被推遲至少兩年。對歐洲和俄羅斯的數千名科學家來說,這是一場災難,他們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在科學無國界的理想驅動下建立一個開放的全球社區,且剛剛從新冠疫情中“恢復元氣”。俄羅斯空間研究所行星學家奧列格·科拉伯洛夫特別以科學和國際聯系之名呼吁維持該火星任務,不要舍棄俄羅斯和西方科學家之間的歷史友誼。  

  俄裔美國人鮑里斯是法國高等師范學院和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在莫斯科成立了認知科學中心。他常去俄羅斯講學,他的學生則前往歐洲各地的實驗室開展科研。眼下他只能感嘆“一切都崩潰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歷史委員會成員丹古斯勒本表示,人們錯誤地認為“科研人員真空般活在象牙塔內”,但科學與社會緊密交織在一起。

  當代研究非常國際化,跨國界的學者社區代表了全球范圍內的數百萬人。所以在發生國際沖突時,科學界首當其沖,因為科學的本質正是交流。科學因為戰爭止步甚至倒退的情況在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均有先例。比如,一戰爆發后的第一周,93名德國科學家選擇力挺德國,導致信息交流切斷,很多科研項目被迫中止。當時德國科研幾乎全部服務于軍事,包括愛因斯坦等猶太裔科學家不得不逃亡國外。直到二戰結束,科學交流才重新走上正軌,而德國科學家長時間遭到排斥。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航天局、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麻省理工學院等享有盛名的科研機構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與俄羅斯的關系。不過,因擔心俄烏戰事持續,7000名在俄外國科學家于本月簽署了停戰呼吁書。而牛津、哈佛等高校的教授24日也在《科學》期刊聯名呼吁“不要拋棄俄羅斯同行”。

科研俄羅斯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