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廣立 張晴丹
來源:科學網
3月19日晚7點,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準時出現在直播間,在線宣講西湖大學首次本科創新班招生事宜。
圍觀網友迅速用彈幕填滿屏幕,提出所關心的疑問。例如,本次西湖大學僅招收五個專業,其中三個屬于“生化環材”行列。有人就此發問,“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專業,西湖大學現有的本科專業中,四大天坑占了三個,這個您怎么看?”
類似的直率問題還有很多:西湖大學喜歡招什么樣的學生?為何首招不超過60人?為什么只在浙江招生?本博連讀不想讀了怎么辦?對于這些疑問,施一公一一做出了解答。
文 | 施一公
熱議一:“這個大學典型生化環材,不好就業吧?”
“我翻了所有老師的publication list,沒有一個正兒八經搞芯片設計的,沒有一個正兒八經搞人工智能的,全是搞材料、材料、材料……”有網友在問答平臺吐槽:“西湖大學干脆改名‘西湖材料大學’好了。”
對此也有網友意見不同:西湖大學本來就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培養的是本博連讀的學生。非要用“實用主義”的眼光去看待,略顯狹隘了。還有人表示,報考西湖大學不適用于大學畢業馬上就需要就業的學生,但適合一批有科研理想又不愁吃穿的學生。
施一公(表示自己也是在兩三周之前剛剛聽說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的民間說法):
首先,“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指的是它們的就業、收入等。任何專業都有供求關系,當供大于求的時候,可能收入減少。高二、高三學生需要考慮的不該是“生化環材”或者其他專業是否“天坑”,而是要憑興趣愛好,因為夢想和興趣是最終成才的關鍵,不是收入。
任何一個進入西湖大學的本科生,根本不需要擔心“生化環材”對將來的影響。如果西湖大學的畢業生在生化環材領域都不能有好的發展前途,那么這個世界可能就不需要這些專業了。
這不只是學科問題、專業問題,實際上是關注培養什么樣的人、學生應該更看重什么的問題。我們認為,不管是在科學還是其他領域,興趣驅動是最重要的。而在考慮興趣的時候,我建議,學生和家長都不要過多關注收入和就業。因為這樣會誤導孩子,會讓孩子為柴米油鹽擔心。
這個世界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很獨特的,每個人對世界也是很獨特的,每個人只有一輩子,每一天都是獨特的。當我們享受著這個世界帶來的便利時,為什么不讓夢想飛起來?為什么不去追求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情?
西湖大學聚攏了一批志同道合、有理想有夢想的人,這些人會營造一個很特別的文化和環境。我相信任何一個西湖大學的學生從進入之日開始,就不會再想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這句話。
熱議二:“本博連讀很可怕,連轉專業的空間都沒有”
據西湖大學招生政策,學校實施本博貫通培養模式,優秀學生可直接推薦攻讀本校博士研究生。
這符合這所新型大學所倡導的“小而精,高起點,研究型”辦學理念,即便本科生也是學術導向,希望培養“未來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成長為科學大師”。按照政策,本科第三年年末,學生可以選擇在西湖大學直讀博士。
支持的聲音認為,通常,博士畢業后的年齡非常關鍵,本博連讀直接少了碩士的時間,年齡上優勢很大。反對的聲音認為,本博連讀很可怕,連轉專業的空間都沒有,考研、保研去更好學校的機會也沒有,簡直就是孤注一擲,豪賭行為。
施一公:
本科生到了大三下學期如果決定讀博——而不是轉行、畢業或讀碩士,在與院系和學術導師充分溝通前提下,有三個選擇:一、留在西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二、學術導師幫助聯系介紹海外高校、導師,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三、學術導師寫推薦信,幫助學生去國內高校攻讀博士學位。
如果留下來在西湖大學讀博,學校會為學生開通綠色通道,在本博貫通的情況下,學生在大四就能開始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相關的訓練課程。也就是說,在西湖大學,大四的本科論文有可能成為博士開題報告。
如果“專業不是我想做的怎么辦?”,屆時學術導師也不會阻礙學生作選擇,讓學生做自己最喜歡的事。西湖大學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走科學家的路,但同樣支持轉行、轉專業,而不是只提供一條道路。
熱議三:剛上大學,根本不懂什么叫做科研……
“很顯然,根據學校的定位,如果不準備從事科研的同學還是繞道吧。”
對于西湖大學的辦學模式,有網友提到:“先評判一下自己是不是研究型人才,西湖這個配置明顯傾向于研究型人才培育。而且,西湖大學不是‘雙一流’、沒有歷史沉淀,在考公務員、選調生、推免上可能沒有任何優勢。”
這樣的觀點得到了不少認可:“對于大多數十七八歲的孩子來說,可能很多人覺得做科研當科學家很酷,但是他們真的知道什么是科研、怎么做科研嗎?”不過也有人提出:“我覺得沒錯,這也是施一公發起創辦這個學校的最初的原因。”
施一公:
西湖大學創新班實行專業自主選擇。所謂自主選擇就是按照興趣來,我們會保證學生的興趣得到滿足,不會加條件限制,但是我們會給出建議。
為什么這樣說?很多學生在大學階段、甚至在博士一年級階段,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很多學生聽了一個講座,看了一本小說或一部科幻電影,聽了幾句話,就為之感染動情而選擇一個專業。實際上這個專業未必是其特長所在,也未必是最適合的。
選擇專業需要深思熟慮。以我自己來說,不要說本科時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即便到了博士畢業那一年,1995年我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我都還很迷茫要不要做博士后,博士后又從事哪個專業,要不要走科學家的道路。所以說,年輕的孩子有一點迷惑和迷茫、不太清楚怎么樣往前走,很正常。學術導師會跟學生充分交流,通過多方面交流了解,為學生設計一條往前走的道路。
熱議四:師資、硬件都那么好,為什么只招60人?
《中國科學報》記者在觀看直播中粗略統計,這幾條彈幕在直播間出現最頻繁:“條件那么好,為什么只招60人?不是600人、6000人?”“為什么只在浙江招生?”“為什么不在河南/廣東/天津……招生?”
施一公:
為了讓每一位本科生在學校很順利地成長,也為了每一個環節萬無一失,學校經過研究,我們希望在招生規模和地區采取逐年推進的做法,最后經過教育部批準,今年我們先行在浙江省內招生,不超過60人。
我當然也希望去我的家鄉河南以及全國各地招生,明年、后年……我們會盡可能快地面向全國其他省份招生。
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也有不少人對浙江本地學生投去羨慕的目光,表示“希望下屆能對全國開放”。
西湖大學是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模式轉型的全新探索,困難和挫折會一直存在。本科報考西湖大學,可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當然也可能是實驗失敗的“炮灰”。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