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物
平時我們總能看到很多萌萌的小可愛,比如最近剛下班的冰墩墩、“過氣網紅”玲娜貝兒(我這么說不會被打吧),還有小跳蛛盧卡斯等等……
你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眼睛都大大的,圓圓的。
動物的眼睛除了能看東西之外,為何還會演化出“萌”的附加屬性?今天咱們就來仔細扒一扒這些萌萌的眼睛。
大眼睛,心機鬼
不光是毛絨玩具和卡通形象,現實生活中不少種類的動物幼崽,包括人類幼崽看起來都很萌(除了滋兒哇亂叫的小朋友外)。那小動物/小朋友到底萌在哪兒呢?
1943 年,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總結說:所有嬰兒都具有某些普遍吸引人的共同特征,比如:頭大、臉圓、額頭高、鼻子小、下巴縮,以及圓圓的身體。
順便說一句,說這話的人,不是一個隨便的路人,而是奧地利行為學家、動物學家,也是197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
康拉德因為開創了動物行為學這一學科而獲得諾獎,他最重要的實驗伙伴就是灰雁,他還發現鳥類在剛出生時,會把第一個出現在眼前的移動物體認作媽媽。
他認為,大頭、圓臉、大眼睛這幾個特征,有助于激發爹媽的照顧行為,從而增加嬰兒的存活幾率。
要是實在長得丑,說不定爹媽一個手抖……
上面是從心理角度說的,其實從生理角度說也有科學依據。當我們看成年動物的時候,大腦活躍區是這樣的:
翻譯成人話就是:哦。
而當我們看到萌萌的動物幼崽時,我們的腦回路是這樣的:
見到動物幼崽時,人類的內側眶額皮質區(OFC)比較活躍,這大概是在雙眉之間的區域,和獎勵機制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有關。翻譯成人話就是:呦!這孩子看著真可愛啊!快親親抱抱舉高高!
在環境資源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越萌就越能吸引爹媽照顧,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把自己大眼睛基因遺傳下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同樣的,如果布娃娃或者毛絨玩具也具有這些特點,就也會激發我們,甚至是孩子的照顧行為,讓人喜歡,讓人想買。
但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剛生下來的嬰兒很多都是皺皺巴巴的,和萌沒什么關系,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新生兒還很弱小,免疫系統也不完善,很可能活不了幾天就夭折了,這時候也不用靠外表那么努力的吸引爹媽,加強自身的內部修煉是第一位的。對爹媽來說這孩子先“湊合養養”就得了。
等挨過最初的這幾個月,成功生存下來,證明機體能夠初步適應環境,值得爹媽投入更多來照顧,再長得萌一點,能吸引爹媽或者其他家庭成員更多的關照。總之,這些幼崽還挺有“心機”的。
小眼睛,藏意圖
人類的眼睛“黑白分明”,白色部分是鞏膜,深色部分是虹膜和瞳孔。通過觀察對方眼睛和表情的變化,我們能從中讀出很多信息,有人目光堅毅,還有人精神渙散。甚至還有個專門的詞語來形容這種現象:看人眼色、使眼色。
但是,如果自然界中動物也都是這樣,那么自己的意圖就很容易暴露:
比如,獅子正準備捕獵,小眼兒一轉,獵物發現了它眼神的變化,跑了……
再比如,斑馬發現遠處有異樣,眼睛一轉,天敵立馬就來了……
所以,很多動物的眼睛看起來就是一個小黑點,自己的意圖不會通過眼神暴露。有的動物要么像獅子一樣,很難看出眼睛的變化。
要么就像虎鯨或者大熊貓那樣,干脆戴個“眼罩”,讓你根本找不到它的眼睛。這也會帶來附加的好處:看起來很萌,就像是人涂了煙熏妝。
假眼睛,嚇你一大跟頭
說到眼睛,那必須得提一提親兒砸——夾竹桃天蛾幼蟲。
好久沒出場了,先來鼓個掌吧!
當它們受到驚嚇,背上的“眼睛”就會突然睜開,給人嚇一大跳。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眼睛,而是眼斑(所以其實這條探討的是眼斑的功能)。巨大的眼斑加之細長的身形,可能有助于天蛾科幼蟲把自己模擬成蛇,嚇走天敵。
再比如領鵂鹠,這是一種小型貓頭鷹,在野外有不少天敵。領鵂鹠的眼斑長在后腦勺,能夠警告天敵“我已經看到你了,不要再對我動手了”。
再比如納特豎蟾,眼斑長在后腿基部,受到驚嚇一脹氣,這“大眼睛”簡直能給人下一大跟頭。如此一來,也就能迷惑天敵,給自己爭取逃跑的時間了。
誰滋兒哇了,快說出來讓我高興高興!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