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有研究者認為,每個黑洞的內部都孕育著一個新的宇宙。那么,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是從黑洞中產生的嗎?
自人類誕生以來,一個最讓人困擾的存在論問題便是:宇宙中的所有這一切從何而來?在無數個世紀的思考與猜測之后,人類在20世紀為這一問題找到了第一個科學的答案。我們了解到,宇宙中那些遙遠的物體正在彼此加速遠離,這是宇宙正在膨脹的證據。科學家還發現,更遙遠的星系看起來更年輕,質量更小,恒星形成的速度更快,表明我們的宇宙正在隨時間而演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黑體輻射幾乎均勻的宇宙微波背景,表明宇宙早期存在一個高溫、致密、充滿輻射的狀態。所有這些拼圖放在一起,表明我們的宇宙起源于138億年前的大爆炸。
然而,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具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特性,并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如果將可見宇宙中包含的所有粒子的質量和能量加起來,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在這樣的質量下,黑洞的事件視界會有多大?答案是:非常接近可觀測宇宙的實際視界大小。此外,斯蒂芬·霍金還提出了另一個相關的觀點,認為宇宙在每一次創造出黑洞時,都可能產生一個“嬰兒宇宙”,只有穿過黑洞事件視界的觀察者才能進入這個“嬰兒宇宙”。那么,我們的宇宙是否真的誕生于某個黑洞當中,而這個黑洞又屬于某個更宏大的“母宇宙”?是不是每次產生一個新的黑洞,就會誕生一個新的宇宙呢?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有趣想法。讓我們從目前已知的科學出發,思考一下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事件視界是用來定義黑洞的時空區隔界線:在這個邊界之內,任何事件都無法對邊界外的觀察者產生影響。在黑洞的事件視界之外,任何物體都會受到黑洞的引力效應,因為黑洞的存在會使空間彎曲;不過,靠近黑洞的物體仍有可能逃脫,如果它在正確的方向上移動得足夠快或加速得足夠快,它就不一定會落入黑洞,但可能會擺脫黑洞的引力影響。
然而,如果一個物體穿越到事件視界的另一邊,它就注定被立即納入黑洞的中心奇點。由于黑洞內部的時空結構被嚴重彎曲,一個下落的物體將在穿過事件視界后的幾秒鐘內到達奇點,在這個過程中黑洞的質量會增加。在某個位于事件視界之外的人看來,黑洞似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獲得質量并成長的。
這和我們的宇宙有什么關系呢?在可觀測的宇宙中,所有已知的、可測量的物質形式和輻射包括:
(1)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常規物質;
(2)中微子,一種罕見的基本粒子,很少與正常物質相互作用;
(3)暗物質,主導著宇宙的質量,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被直接探測到;
(4)光子,或光粒子,攜帶著宇宙歷史上每一個電磁事件的能量;
(5)引力波,當一個物體移動并加速穿過時空的彎曲結構時,就會產生引力波。
在人類儀器所能探測到的最遠范圍內,我們可以推測從任何方向到可觀測宇宙邊緣的距離大約為460億光年。如果把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這些形式的能量加起來,就可以用愛因斯坦最著名的方程E = mc2,得出宇宙的等效“質量”。
然后,我們還可以提出一個相當深刻的問題:如果整個宇宙被壓縮成一個點,會發生什么?這與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那就是,如果把任何足夠大的質量或能量集合壓縮成一個點,會發生什么?答案是,它會形成一個黑洞。值得注意的是,在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中,如果這組質量/能量不帶電荷,而且不旋轉或沒有自旋(即沒有角動量),那么總質量就是決定黑洞有多大的唯一因素;在天體物理學中,這就是所謂的史瓦西半徑(Schwarzschild radius)——如果特定質量的物質被壓縮到該半徑值之內,將沒有任何已知類型的力可以阻止該物質自身的重力將自己壓縮成一個奇點。
更不可思議的是,一個具有質量等于可觀測宇宙中所有物質總質量的黑洞,其史瓦西半徑幾乎完全與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相同!這一發現本身似乎是一個驚人的巧合,但它提出了一種可能性:我們的宇宙是否就是一個黑洞的內部?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隨著研究的深入,一切變得越來越有趣。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項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天空中所有位置都出現了統一的、全方位的低能量電磁輻射。這種輻射在各個方向上的溫度都相同,現在確定為絕對溫標2.725K,僅比絕對零度高幾度。該輻射具有一個非常完美的黑體頻譜,就好像它有一個高溫的起源;而且無論你從天空的哪個角度看,這種輻射的差異都在三萬分之一以內。
這種輻射最初被稱為“原始火球”,現在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和冷卻的關鍵證據——表明宇宙在過去比現在更熱、密度更大。往前追溯得越早,宇宙的一切就越小,越均勻,越緊湊。越接近最初的時刻,宇宙大爆炸的圖景似乎就越接近一個奇點,與黑洞內部中心的情況相同:一個密度、溫度和能量都非常極端的地方,在那里,物理定律本身已經失效了。
當我們審視支配黑洞的方程時,也會發現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如果你從事件視界外開始,逃逸到距離黑洞無限遠的地方,就會發現距離(r)從史瓦西半徑(R)增加到無窮大(∞)。另一方面,如果你從事件視界內開始跟蹤從黑洞到中心奇點的距離,會發現距離(r)是從史瓦西半徑(R)縮小到0。
沒什么大不了的,是嗎?不,這實際上是一個大問題,原因如下:如果檢查黑洞事件視界之外空間(從R到無窮大)的所有屬性,并比較黑洞事件視界之內空間(從R到0)的所有屬性,你會發現它們在每一個點都是相同的。你所要做的就是用距離的倒數,1/r(或者更準確地說,用r/ R替換所有的R/ r),來替換距離r;你會發現,黑洞的內部在數學上和黑洞的外部是相同的。
這幾乎就像拿一個100%反射的球體——就像一面完美的鏡子——來看整個宇宙,會發現宇宙的整體在這個球體之外,但又包含在球體表面的反射鏡像中,盡管是扭曲的。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隨著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不斷提高和完善,兩個新的發現動搖了宇宙學的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暴脹:現在看來,宇宙不是從奇點產生的,而是在大爆炸之前,由一種快速、持續、恒定的指數膨脹狀態建立起來的。就好像有某種場提供了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導致宇宙暴脹;只有當暴脹結束時,熱的大爆炸才開始。
第二個發現是暗能量:隨著宇宙的膨脹及其密度的降低,遙遠的星系開始加速遠離我們。宇宙再一次——盡管是在小得多的尺度上——表現出空間本身似乎存在某種固有的能量,即使空間繼續膨脹,它也不會被稀釋。自從暴脹和暗能量提出以來,研究者們就推測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聯系。
事實是,從這兩種理論所推斷的宇宙膨脹速率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這加強了它們之間存在聯系的猜想。一種可能的解釋認為,宇宙早期存在一種更強形式的暗能量:存在于暴脹結束后,但在宇宙微波背景最后一次從原始等離子體散射出去之前發生了衰減。也許暴脹和暗能量之間的共同點比我們原先預計的多得多,也許黑洞將提供一個關鍵的視角,幫助我們了解這種聯系的本質。
這種聯系是什么呢?答案很可能還是黑洞。當物質落入黑洞時,黑洞的質量會增加,然后通過霍金輻射衰減,失去質量。隨著事件視界大小的改變,是否有可能改變事件視界內觀察者在空間結構中所固有的“能量”?有沒有可能,我們所認為的宇宙暴脹實際上標志著宇宙是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中誕生的?暗能量是否也與黑洞有某種聯系?
這是否意味著,隨著天體物理學上的黑洞在我們的宇宙中形成,每一個黑洞都在其內部的某個地方產生了自己的“嬰兒宇宙”?這些推測已經提出了幾十年,直到現在還缺乏明確的或者可被證明的結論,但研究者認為,肯定存在一些數學上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二者之間存在聯系。事實上,物理學家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模型和想法,在這條思路的指引下,許多人也將繼續關注黑洞、熱力學和熵、廣義相對論以及宇宙的起源和終結。
遺憾的是,至少到目前為止,每一個物理模型都未能提出能夠做到以下三件事的獨特預測:
(1)重現暴脹理論所取得的成功,科學家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已經可以用暴脹的熱大爆炸理論成功解釋;
(2)解釋和/或說明流行理論不能解釋的觀察現象,或者做出與當前主流模型預測不同,但可以進行驗證的新預測;
(3)這方面最著名的嘗試或許是羅杰·彭羅斯的共形循環宇宙論(Conformal Cyclic Cosmology),該理論確實做出了一個與標準宇宙學模型不同的獨特預測:霍金點的存在。所謂“霍金點”,指的是宇宙微波背景中異常低溫變化的圓形區域。遺憾的是,這些特征并沒有獲得有力的數據證明,因此,我們的宇宙從一個黑洞中誕生的觀點——以及由黑洞產生嬰兒宇宙的觀點——仍然是純粹的推測。
從物理學和數學的角度來看,黑洞和宇宙誕生之間存在聯系的觀點有很多值得贊賞的地方。宇宙的誕生和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誕生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這似乎是說得通的;在我們的宇宙中產生的每一個黑洞,都在其內部產生了一個新的宇宙,這似乎也是合理的。
遺憾的是,這里缺少了關鍵的一步,現在還沒有可識別的明顯特征能告訴我們,是否存在這種情況。這對任何理論物理學家來說都是最困難的步驟之一:在可觀測的宇宙中,找到一個新概念所留下的印記,將這個新概念與舊的、流行的概念區分開來。在成功邁出這一步之前,我們可能會繼續研究這些觀點,但它們只是推測性的假設。我們不知道宇宙是否真的會在黑洞誕生的過程中出現,但目前,我們不應該排除這種誘人的可能性。(任天)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