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神經科學家對垂死之人的大腦活動進行記錄后發現,死亡時的腦電波節律與做夢、回憶和冥想時的規律十分相似。而近日發表在期刊《老化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項研究為大腦在死亡時發揮的作用提供了新線索,并為瀕死體驗時看到的“人生的走馬燈”提出了一種解釋。
想象一下將你的一生壓縮到短短幾秒鐘的時間里。仿佛一瞬之間,你突然脫離了自己的身體,看著那些難忘的回憶從你眼前接連閃過。瀕死體驗時也會產生類似的經歷。但在瀕死過程中、以及真正死亡后,你的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么?這個問題幾百年以來一直令神經科學家困惑不已。不過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在彌留之際、甚至死亡之后,你的大腦也許仍保留著活躍狀態,甚至還要充當死亡的“協調員”和“指揮官”。
研究人員在一名87歲的患者癲癇發作后,對其開展了持續性的腦電監測,以便監測其發病情況并予以治療。但在記錄過程中,患者不幸死于心臟病發作。這起意外事件讓科學家得以首次記錄下了彌留之際的大腦活動。
死亡前后900秒內的大腦活動被記錄了下來,尤其關注到了心臟停跳前后30秒內的情況,就在心臟即將停跳、以及剛剛停跳的一瞬間,我們發現腦電波的γ、δ、θ、α和β波段都出現了變化。
大腦振蕩(一般叫做“腦電波”)指活人大腦中節律性的大腦活動。不同類型的振蕩與各種高級認知功能相關,例如專心、做夢、冥想、記憶檢索、信息處理、意識感知等等。
希望之源
在我們彌留之際,大腦也許可以通過生成與記憶檢索相關的振蕩、喚起我們對一生中重要事件的回憶,就像瀕死體驗的體驗者們描述的那樣。這一發現無疑對“此前所理解的生命結束時間”提出了質疑。
雖然此次研究首次對人類垂死時的大腦活動開展了監測,但此前研究人員也在受控環境中的小鼠身上觀察到過類似的γ波變化。這說明在死亡過程中,大腦組織和開展的生物學反應也許在不同物種中普遍存在。
不過,此次監測結果僅基于個例,且該患者生前飽受身體損傷、癲癇和腫脹的煎熬,給數據的解讀增加了難度。不過研究人員正在計劃對更多病例開展分析,此次研究結果如同一股“希望之源”。
對于醫生來說,將患者死亡的消息告訴痛苦的家屬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而從此次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雖然我們所愛之人已經瞑目,準備離開我們前去安息,但他們的大腦也許仍在重播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葉子)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