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最近,《科學-轉化醫學》的一項新研究讓我們朝著通用移植器官又近了一步,根據實驗的結果,研究者在體外肺灌注裝置中實現了供體器官血型的轉變。研究借助兩種酶的幫助,讓原本是A型血捐贈者來源的肺(以下簡稱“A型肺”)變成了O型肺,有望極大提升器官移植效率。
當談到器官移植時,我們更容易想到許多患者在排隊等待合適的器官,但實際上,還有一些捐贈器官可能因為附近沒有血型兼容的接受者而不得不丟棄。
而O型血的患者往往因為血型問題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而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這主要是O型血患者體內含有抗A和抗B抗體,會排斥其他血型的供體器官,因此更難獲得適配器官。例如需要O型腎移植的患者在候補名單上平均需等待4-5年,而需要A型腎移植患者則只要等待2-3年。
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夠去除掉其他血型器官上的血型抗原,那么這些器官就能夠成為一種通用移植器官,讓所有等待的患者都能受用。而多倫多大學的外科醫學教授Marcelo Cypel一直致力于通用移植器官的研究,他曾經看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化學系教授Stephen Withers用一組酶將A型、B型紅細胞轉變成了O型紅細胞。
學術經緯相關報道:《自然》子刊:太意外了!腸道細菌的酶,竟然可以把A型血變成O型
之前研究使用的酶都來自人體的腸道菌,這些微生物會以和血細胞抗原相似的糖為食,Withers教授認為這些酶可以成為制造萬能血的方式。Cypel教授在讀到這項研究立即想到可以將這項技術應用到器官移植中,他向Withers教授發出了合作邀請,兩人一拍即合。
研究團隊首先獲取了一些失去移植價值的肺,用體外肺灌注裝置保持器官活力,主要是讓肺部維持正常體溫,并通過裝置泵來獲得營養、蛋白質和氧氣。除此之外,研究會額外使用之前Withers教授團隊使用過的兩種酶FpGalNAc 脫乙酰酶和 Fp半乳糖胺酶。
研究初步測試發現,連續讓A型肺接觸這些酶達到4小時后便可以消除肺部中97%的A型抗原。在過去進行肺移植時,Cypel教授都會提前讓器官在體外灌注設置保留4-5個小時,因此這些酶清除抗原的效率在臨床上非常實用。
此外,研究團隊對這類方式進行了安全評估,它們在A型肺中進行了測試,肺部的右側利用酶處理,而左側則作為對照。4小時后,研究使用O型血漿對整個肺部進行了灌注,并記錄了肺部的情況。
右側肺在接觸到O型血后,仍然維持著完好的活力,而左側肺則會很快出現超急性排斥反應,說明O型血中的抗A抗體正在對器官進行廣泛性的損傷。當然,有些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來回答,比如經過酶處理的A型肺在移植之后會不會再次產生A抗原呢?
Cypel教授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他解釋道:“如果器官在移植后的幾天內可以避免超急性排斥反應,那么它就能夠適應并能應對接受者抗體的攻擊。”這一點已經在血型不相容的腎移植實驗中得到了證明。
他們目前準備在臨床試驗中測試這類方法的真實應用和安全性,還有一點是需要證明灌注中使用的這兩種酶不會對患者身體產生損害。不過,研究團隊仍對此充滿希望,他們認為酶處理可以應用到所有移植器官中,不僅僅只是肺。
參考資料:
[1] Creating ‘universal’ transplant organs: New study moves us one step closer。 Retrieved Feb 18th, 2022 from https://www.livescience.com/universal-blood-type-transplant-lungs-study
[2] Creating universal blood-type organs for transplant。 Retrieved Feb 18th, 2022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2-universal-blood-type-transplant.html
[3] Conversion of blood type A donor lungs into universal blood type lungs using ex vivo ABO enzymatic treatment,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2)。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m7190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