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億歐網
文|馬渭松
編輯|林澤玲 常亮
1月3日對于蘋果公司來說是一個好日子。
在這一天,蘋果的市值突破了3萬億美元,成為人類史上首家達到這一里程碑的公司。這一成就的達成意味著蘋果作為單體公司,其市值相當于約5個騰訊、8個阿里。而如果將其市值當作GDP計算,按2020年數據,其規模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位列全球第五。
然而,人間的悲喜并不相通。作為蘋果手機端業務的主要對手,華為在這一年過得并不順遂。2021年最后一天,華為官方公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預期,華為在2021年度營收約為6340億元,同比下滑28.9%。
華為營收大幅下滑背后固然有眾多因素,但是美國政府多番禁令打壓,令華為海思芯片以及華為手機業務嚴重受挫也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眼下困局,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12月31日發表的題為《前行不輟,未來可期》的新年致辭中提出,在未來,華為將主攻云服務、數字能源以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這三個業務板塊。
由此可見,上述三大業務承載著華為的未來。而其中,華為在云服務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則相對更高。在2021年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曾表示華為云再次實現了云服務市場份額增速第一,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五、國內第二。此外,在國內IaaS市場,華為云也同樣坐二望一,并仍在快速發展。
眼下,華為亟需新的營收增長點來支撐起“塌下”的業績。那么,云服務是否能成為那個破局者?是否能夠幫助華為“有質量地存活下去”?
云計算市場不差錢
我們也許難以確定哪片云彩有雨,但是“計算”這朵云確實藏著“真金白銀”。
早在1961年,“人工智能之父”約翰·麥卡錫便提出了云計算的雛形—Utility Computing(公共計算服務)一詞。該詞的理論核心為:在未來某天或將出現“分時計算機”,即同時支持多人使用的計算機,該種計算機就像水和電一樣成為人類社會的公共資源。
以此為基礎,在往后的歲月中,云計算的三大技術,即“用于管理物理計算資源的操作系統”、“把資源分給多人同時使用的虛擬化技術”以及“遠程接入的互聯網”陸續出現,構成了現代云計算的基石。
2006年8月9日,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該年舉辦的搜索引擎大會上提出了云計算(Cloud Computing),這也是人類在當代首次對云計算有了明確的定義:
云計算通常指的是,通過網絡“云”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為無數個小程序。然后,通過多部服務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并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然后返回給用戶。通過這項技術,云計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幾秒鐘)完成對數以萬計的數據的處理,從而實現強大的網絡服務。
上述定義看似復雜,但換做一個通俗的比喻就是:在一棟住宅樓當中,原本每一戶人家都需要購買一個煤氣罐作為灶具,并且各自搬運安放這些沉重的煤氣罐。但現在有了管道煤氣,住戶只需有個線路接口,按照用量付錢就行了。
同理,在云計算時代,用戶的數據不需要存在一臺計算機上,而是存在云端,存在企業的服務器中,客戶不必局限于某一臺計算機,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訪問數據。
因此,云計算作為一種分布式計算模式,具有大規模、分布式(擁有數百萬服務器)、虛擬化(不需要硬件)、高可用性和擴展性以及按需服務節約成本的特點。
云計算具有的上述眾多優點,推動了該產業的快速發展。
據美國《財富商業調查》(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數據,2020年云計算全球市場規模約為2190億美元(約合13970億元人民幣),與2017-2019年的平均漲幅相比,大漲13.7%。
此外,在2021年,云計算的市場規模預計會達到2500.49億美元(約合15958.62億元人民幣);到2028年,這一數據將達到7910億美元(約合50400.94億元人民幣)。
在巨大的紅利面前,眾多企業開始分食這塊大蛋糕。
如今,云業務已經是微軟、亞馬遜和谷歌成長最快的業務板塊。尤其對于亞馬遜來說,自2014年起,該公司一半的運營利潤來自其云計算業務“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在2020年,云計算業務實現了130億美元的運營利潤,幫助亞馬遜在當年實現了229億美元的運營利潤。
由此可見,云計算業務的市場前景確實廣闊,五萬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也足以幫助華為這個滿身斑駁的科技巨人好好地回一回血。但是,云服務到底能為華為帶來多大的收益呢?
華為云:“從硬到軟”的全球第五朵云
2021年,中國云服務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在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同比增長43%,達到72億美元(約合459億元人民幣)。其中華為云所占市場比例為17.7%,是僅次于阿里云(38.3%)的全國第二大云服務商。
放眼國際,在2020全年世界IaaS市場當中,華為云份額也達到了4.2%,成為了繼亞馬遜、微軟、阿里以及谷歌之外的第五大云服務商。
此前任正非曾表示,華為的優勢在于硬件產品而非軟件領域,并且在全球范圍內,還從來沒有一個傳統硬件制造企業能夠成功向軟件領域轉型。
那么,華為作為一家以硬件制造為主的企業,能夠平穩向軟件領域過渡,主要原因是什么?
“云服務能不能像存儲產品一樣建立未來領先世界的架構,有哪些短板、新介質、新算法、新架構甚至新理論等要突破,需要組織起各階各類的‘突擊隊’,讓科學家、專家、工程師提前自由地去研究,找到解決辦法。”
這是2021年11月4日,任正非在華為企業業務及云業務匯報會上所發表的講話。由此可見,華為云服務業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乃至世界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重視技術和經驗的積累是重要的因素。
在發展云計算產業之前,華為已經在信息化技術建設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研發資金,在操作系統、內核、虛擬化、數據庫層面都有比較深的積累,這也加速了華為在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步伐。
而華為的信息化平臺以及在各地建設的信息化中心,則可以作為未來華為云計算體系中的云計算中心,或為云計算中心的建設積累更有價值的經驗。
以5G技術為例,隨著5G時代的到來,5G、AI被納入了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GPT)范疇,也因此與云計算產生了緊密的聯系。5G鏈接萬物,讓算力無處不在;AI的訓練與推理對算力的渴求,在5G的加持下,可以通過云計算來完美解決。
就如同IDC(國際數據公司)所斷言的那樣:“AI、IoT、5G等ICT(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為云計算市場帶來巨大發展機遇。5G商用的開展,將刺激邊緣和客戶終端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傳統數據中心需要加快換代升級以滿足5G對IT基礎設施的更高要求,云計算成為最佳選擇。”
那么,回到問題的原點,誰能同時擁有最好的5G、AI與云計算技術呢?遍歷全球ICT廠商,也就只有華為一家。正是因為重視底層技術的研發,也使得除了云計算之外,在AI人工智能領域,華為也走在了全球市場的前列。
前途光明,道路未必平坦
云服務尤其是云計算的競爭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市場份額的競爭。無論是哪家公司,只要能夠占據頭部份額便可以最大化地調動它的資源,引發馬太效應,擠壓其他對手的生存空間。
但是,目前的華為云想占據頭部市場以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所面臨的困難也確實不小。
“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在未來很有可能走向百花齊發的繁榮局面,而非如美國那樣被僅有的幾家大企業分食市場。”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億歐EqualOcean透露。
在宏觀層面,未來中國云計算市場將依舊保持向上發展的趨勢,但如果單就華為云服務業務來說,想在短期內占據國內市場的較大份額,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據Canalys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云服務市場報告》,2021年,我國云計算市場發展迅速,競爭日益激烈。
數據顯示,在2021年第三季度云計算市場中,阿里云、華為云以及騰訊云位列三甲。華為云雖位居榜眼之位,但與阿里云的市占率相比依舊有不小的差距,而與位居第三位的騰訊云相比,卻沒有明顯拉開距離。
“華為云雖成長很快,但是進入市場晚,生態發展還未成熟,這些都導致了華為云在云市場的份額要低于阿里云。”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目前,阿里云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組建了龐大的生態體系“艦隊”。數據顯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數量已達1萬家,涵蓋了咨詢公司、系統集成商、主流ISV等領域。不僅如此,阿里云與其合作伙伴共同服務客戶達35萬家,其間,與部分合作伙伴的業務規模已超過百億元。
與之相比,盡管華為云計算產業生態迅速成長,其合作伙伴也達到了6000余家,但這一水平與阿里云萬余伙伴的量級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除此之外,華為云與合作伙伴的業務規模也在億或千萬人民幣級別,目前還沒有“百億大單”出現。
但是,困難是一時而非一世。云計算領域畢竟是以to B市場為主而非to C,這也使得以to B起家并成名的華為避免了“新手開局缺裝備”的尷尬初創局面。
在如今中國市場,“華為”二字便是金字招牌。作為國內科技企業的龍頭老大,要想拉起一個生態,相比其他企業更加容易。以鴻蒙系統為例,自2021年6月首次公開亮相以來,至今已有超過1900家合作伙伴加入鴻蒙智聯,認證產品種類超過4500個,并且在2021年新增設備發貨量突破1億臺,有望成為手機系統的第三極。
同理,盡管入行較晚,但是華為要在云計算領域打造一個質量一流的生態,也并非不可能。
此外,華為云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猛增長,依舊和華為一貫的“舍得為技術研發做投入”密不可分。早在2018年,華為在云計算領域的專利數就較為亮眼。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的數據顯示,全球擁有云計算專利最多的前十大公司中,中國僅有華為一家上榜,排名第八。
由此可見,在“名聲”+科研投入的雙重助力下,華為云業務如想占據國內乃至世界的頭部市場,從而彌補手機業務的虧空,其可能性非常之大。
一代人成功的背后是幾代人付諸的努力。華為從深圳龍崗的一家民營企業一步步成長為如今的科技巨擎,其背后是幾代華為人的付出以及在科技領域不計代價的投入。
而華為的努力所換回的便是海外街頭隨處可見的“太陽花”商標,以及民眾對民族品牌不斷上升的自豪感。
盡管華為當下正在承受著“西方某大國”的輪番打壓,但是憑借在科技領域的多年積累,以及云服務、數字能源、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三管齊下的發展策略,華為的未來注定還會有一番作為。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