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頭基因這么討厭,
為什么還沒有被淘汰呢?
正所謂“娃熊熊一個,發脫脫一窩”——脫發,正以一己之力拉低了不少適齡男女青年的顏值,成為大家的心頭病。有時候,摸著自己掉落的秀發,發量稀薄的男男女女們會陷入了沉思,禿頭這種沒啥用的基因到底為什么還沒被淘汰呢?
先別急,還真有科學家做過這個實驗,貝瑞大學心理學家弗蘭克馬斯·卡雷拉就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結果顯示禿頭男竟然是智慧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與我們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黑猩猩,就將“向前凸起的光滑額頭”視作力量和種群地位的象征[1] 。
這樣看,用“禿了”換“更強了”好像還挺劃算的?
不不不,《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中《脫發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及治療措施》指出,現代醫學普遍認為精神壓力和心理健康是誘發脫發的原因之一,但是反過來,脫發也能引發心理問題——比如抑郁、焦慮和社交障礙等[2] 。更不用提脫發帶來的容貌焦慮,會進一步加重當代人本來就大的精神壓力。
保住一頭秀發,不但是為了顏值,也是為了心理健康著想啊!
脫發也分類型,也要就事論事
雖然脫發儼然是當代青年們的頭號問題,但是我們也要就事論事——畢竟在頭發的生長過程中,本身就存在“更新”這個過程,不能聽風就是雨,掉了幾根頭發就開始焦慮了。
脫發主要包括雄激素性脫發(AGA)、斑禿和化療性脫發等類型[3] 。最普遍的脫發其實是雄激素性脫發(AGA),也就是俗稱的“雄脫”或者“脂溢性脫發”——不要以為人叫做“雄脫”,女性就可以放心熬夜爆肝了,雄激素性脫發其實是一種男女共患病,在我國,雄激素性脫發男性患病率約為21.3%,女性患病率約為6.0%[4] 。
雖然雄脫不會像斑禿那樣讓你“一夜變禿”,但是長久放任不管的話,頭發會像秋天的樹葉一樣慢慢掉落,直到一根都沒有——你就真的變禿了!
既然如此可怕,那“禿頭”這種病,還有救嗎?別怕——
如何才能科學的防脫治脫?
雄脫既然叫做“雄激素性脫發”,那么造成脫發的原因之一當然就是——雄性激素(女性體內也會分泌雄性激素,這也是雄脫男女共患的原因)。
雄脫的根源在于,體內的睪酮在頭皮的毛囊細胞中,被II型5α-還原酶轉化成了雙氫睪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這種成分會攻擊對雄激素敏感的毛囊,使得頭發最終隨風而去[4] 。
而導致雄脫的另一個因素,就比較“看臉”了——雄激素性脫發是一種具有遺傳傾向的多基因隱性遺傳疾病,有家族遺傳史的占53.3%-63.9%,父系明顯高于母系[4] 。也就是說,如果你對象(男)有脫發的跡象,那么他的爺爺、爸爸也可能是“地中海”,而且將來你們的兒子也可能集成這個“強者象征”——遺傳這種事情就是這么的樸實無華而且看臉。
因為雄激素還會刺激油脂過量分泌,所以雄脫在掉發的同時還會伴隨頭皮出油嚴重、甚至頭皮出現脂溢性皮炎等癥狀常,所以它也被稱為“脂溢性脫發”。——不信你想想,見過的地中海里面,是不是大多數都油光锃亮的?
如果你剛好愛掉頭發,而且頭皮又非常油,那么就需要特別小心了。
我20出頭就開始脫發,需不需要擔心自己雄禿?
至于很多人關心的這個問題——雄脫的患者最早在青春期開始,就會出現頭皮油膩、頭發變細、發際線后退等問題,所以想要拯救發際線,根源還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是的,雄脫啥的,有救,能治。請不要(因為變禿就會變強而)輕易放棄治療。
也可以嘗試在各大線上平臺搜索脫發怎么辦,尋找一份發際線自救指南。(當然這里說的是靠譜平臺,以及如果有嚴重脫發困擾的話,還是建議咨詢專業醫生!)
目前被全世界廣泛應用的防脫方法其實是最保守的“口服+外用”療法。通過口服給藥的形式,抑制血清中睪酮轉化為活性更強的雙氫睪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來減輕 DHT 誘導的毛囊微型化等作用,減緩雄激素對毛囊的影響;外用通過促進頭皮局部血管增生、 影響前列腺素代謝、刺激毛囊上皮細胞增殖等作用[5], 從而抑制毛發脫落。
內外雙管齊下,拯救發際線。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吳文育教授表示:“目前雄激素性脫發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外用藥物、毛發移植等。非手術治療,特別是藥物治療是目前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案且貫穿于雄激素性脫發治療的整個過程。”
當然,雖然脫發能治,但是依然要保證健康的作息和生活習慣。毛囊周圍炎癥、生活壓力的增大、緊張和焦慮、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等因素也可能加重雄激素性脫發的癥狀,成為變禿的“幫兇”。盡量早睡早起、勤洗頭、減少染燙次數也有助于緩解脫發——畢竟可勁兒作的話,植發也救不了你。
來源:果殼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