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金融組
作者|周舟
頭圖|視覺中國
9月22日,“花唄將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登上熱搜,并一度霸榜。
據螞蟻此前發布的招股書透露,支付寶有年度活躍用戶10億多,而使用花唄的大約有5億。據了解,早在2019年,就有部分花唄用戶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統。而從去年開始,花唄速度加快,大批花唄用戶以“產品升級”的方式接入央行征信。
目前,仍有部分老用戶因為沒有接受“升級”,所以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統。但新的用戶想要開通花唄,則必須接入央行征信系統。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征信服務將逐步覆蓋所有花唄用戶。而這些用戶的花唄記錄,也將上傳至央行征信系統。
花唄“上征信”,影響房貸嗎?
“小額貸款頻率多了,經常房貸都放不下來。”“按揭貸款時,有的銀行會要求借款人近三個月不能有消費類貸款。”
花唄接入央行征信后,許多網友也在網上表達了對此事的擔心。
據悉,花唄向征信系統報送的信息包括賬戶開立日期、授信額度、額度使用及還款情況等。目前,在獲得用戶授權的基礎上,部分用戶已經能夠在自己的征信報告中查詢到花唄記錄。
這意味著,你如果一個月有幾十次的花唄貸款記錄,無論金額大小,都會在征信上顯示。
“幾十元都要貸款,還頻繁貸款,銀行會認為你比較缺錢。”一名花唄用戶向虎嗅表示,不乏有用戶擔心自己幾元錢、幾十元錢的消費記錄被一條條打在征信報告上,從而影響未來更高額度的貸款。
花唄對此澄清,正常使用花唄,保持良好的使用、還款習慣,不會影響征信記錄,也不會導致貸款困難,并且99%以上的花唄用戶都有良好的使用記錄。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也曾向證券日報表示,一旦花唄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意味著個人用戶在花唄的借款和逾期、違約信息,將進入央行征信系統, 若有違約、逾期等行為會對用戶未來的大額貸款如房貸、車貸產生影響。 不過,在不逾期的情況下,對于用戶來說不會受任何影響。
然而花唄用戶未來能否順利拿到貸款,特別是金額較大房貸,銀行的“態度”,或許才是關鍵。
如果大多數商業銀行不認可小額貸款,覺得小額貸款意味著用戶缺錢、現金流緊張、信用有問題,那么這對于花唄用戶是不利的;如果大多數商業銀行認為用戶頻繁使用小額貸款,并不能反映用戶的信用問題,那么這對于花唄用戶來講就沒有大的影響。
專家表示:“商業銀行中也存在 “鄙視鏈” ,過多使用互聯網信貸類產品,可能會對用戶申請房貸、信貸等審批和額度造成不利影響。”
總體而言,花唄上征信是一個對消費者整體來說更有利的事情,它將結束國內信用孤島的問題,增強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花唄接入個人征信,有助于補充個人征信借貸記錄覆蓋不全面的問題。”有銀行人士表示。
互聯網信貸“上征信”,成趨勢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這句話來自于《左傳·昭公八年》,是征信一詞的來源。征信的本意是讓人們“怨遠于其身”,讓信用成為社會的基石。而互聯網信貸產品紛紛加入國家隊,接入國家的征信體系,也有著這樣的寓意在。
和花唄同期,2014年2月,京東白條在京東商城上線,為用戶在購物時提供“先消費,后付款”、“30天免息,隨心分期”服務。
而微粒貸晚于京東白條和花唄,于2015年上線在QQ和微信平臺。
它們雖然都采取了“先消費,后付款”的消費模式,但這三者的用戶定位、授信額度有所不同。
花唄的用戶33%是“90后”,“80后”用戶則占48.5%,而“70后”用戶是14.3%,它的額度在500元至50000元之間。相對其他支付方式,螞蟻花唄吸引了更多的新生代消費群體。螞蟻花唄用戶中,潮女、吃貨成為主力軍。數據顯示,使用螞蟻花唄購買的商品中,女裝、飾品、美妝護膚、女包、女鞋等潮流女性商品占比超過20%。
微粒貸”給用戶的授信額度為100元—20萬元之間,依據個人綜合情況而異。單筆借款可借100元-4萬元之間。微粒貸是由全國第一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于2015年5月推出,它采用官方邀請制,僅能通過官方邀請開通及官方根據用戶信用記錄主動提升額度,任何以個人或組織名義,需要花錢才能開通微粒貸、提升額度的都是詐騙行為。
而京東白條則是業內第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它的特點是服務場景較多,合作線上線下近千萬商戶,涵蓋生活娛樂、商旅出行、教育培訓、通訊及租賃行業。經常與銀行合作聯名電子賬戶“白條閃付”,通過NFC技術將白條支付拓展至線下,并且通過綁定微信支付,進一步拓寬白條支付使用場景。
三大互聯網信貸產品被“招安”,數字金融服務接入征信體系已是大勢所趨。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前后,微粒貸、京東白條都已陸續接入央行征信系統。而花唄業務之前的主體是是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今年以來,花唄業務已轉移至螞蟻消費金融機構。
此前,花唄被看作一種新的消費方式,而不是金融服務,接入征信后也就意味著其金融屬性已經大于消費屬性,而花唄業務轉移至螞蟻消費金融機構,更是再次強調了其金融業務屬性。這給了他們“合法的身份”,無形中也為其帶上了一個“緊箍咒”,讓其和金融機構同臺競技。
這也是”花唄們“,未來共同需要面對的。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