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收入高但幸福感不強,如何助力“碼農”成為當代“數字工匠”
伴隨著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以系統設計、軟件開發、算法編寫和技術維護等工作為主要內容的IT職業類型——互聯網工程師應運而生。作為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他們已成為信息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未來,如何進一步激發該群體的創造力,讓其盡快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數字工匠”,不僅事關黨和國家青年工作的大局,而且對于科技強國戰略和人才興國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鑒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實地走訪等方式,對深圳市20至35周歲之間、從事互聯網及人工智能領域工作的研發工程師群體展開了深入調研,系統梳理了他們的生存狀態、工作形態和思想動態,并就如何做好相關工作、促進這一群體更好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近年來,“工資高”“節奏快”“平時加班成常態、考核只認KPI(績效)”成為了互聯網從業者身上的標簽。這群偏愛格子衫、黑框眼鏡并自嘲為“碼農”的互聯網工程師,有著怎樣的群體特征?在較高收入的光環背后,又面臨著怎樣的職業壓力和心理困境?這個行業只能吃“青春飯”嗎?本期光明調查,讓我們一起走進“碼農”的世界。
群體畫像:高收入、高壓力、未婚獨居偏愛“宅”
以“90后”為主體,受教育程度較高。此次調查所覆蓋的互聯網工程師,平均年齡23歲,以“90后”為主體(76.85%),“80后”(1985年-1990年出生)占22.55%,“00后”占0.6%。在受教育程度上,主要以本科學歷為主,占69.5%,碩博占12.28%,大專占17.43%,高中/中專/職高學歷占0.79%。整體呈現出年齡越小,學歷越高的趨勢。總體而言,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高知群體。
收入中等偏上,自我矮化明顯。從收入水平看,大部分受訪互聯網青年工程師年工資收入(稅后)集中于10萬-30萬之間,77.82%的受訪者稅后月收入過萬,略高于深圳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深圳市2019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稅前10646元)。但在主觀感受上,僅有4.75%的受訪者認為收入高于平均水平,收入實際獲得和主觀感知存在一定差距。
“我們的收入是高一點,但帶來的尊嚴感、幸福感并不強。”在調研中,很多受訪者表示。可見,不少互聯網青年工程師存在自我矮化現象,對當前生活狀況并不滿意。
未婚獨居生活,壓力感知較強。調查顯示,受訪者大部分處于未婚狀態(71.09%),暫無子女的比例達81.2%。從居住狀態來看,已擁有住房的受訪者占9.31%,其余均處于租房狀態,由于大部分受訪者入職時間并不長,加之深圳房價高企,其收入雖高但仍不足以支撐他們交齊首付款,因此租房是其最優選擇。當然,高收入也使得獨租成為他們的首選。
從生活感知來看,受訪者認為生活“壓力大”(包括非常大和比較大)的達到72.27%。從壓力源看,主要來自于房貸和租房的住房壓力以及職場晉升、行業競爭、技術迭代的職業壓力兩個維度。從客觀情況來看,大多數互聯網青年工程師獨居無子女,并沒有太多的生活負擔,對比其收入狀況,他們的生活質量在整個社會中處于較高水平。但有悖于一般認知的是,高收入并未轉化為他們對生活的實際滿意度。高學歷和高收入,帶給他們的并不是生活的愜意和當下的享受,而是對美好生活的更多追求和當下發展的更大壓力。
社會交往不深,逆組織化生存。調查顯示,受訪者的休閑方式主要以個體性活動為主,如刷手機/上網、讀書學習、看電視或電影、睡覺、運動健身等,大多在室內、線上展開,戶外、線下的社交活動較少。偏個體性的活動使得互聯網青年工程師的社交半徑變小,他們在業余時間與社會其他群體的互動不多,深度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65.74%)受訪者未參加任何組織或者團體,在參與組織或團體的被訪者中,參加較多的為同學會(13.47%)、興趣類組織(12.48%)及網絡虛擬組織(7.33%),這些組織多為社交娛樂類型,難以發揮社會參與和利益表達的功能。由于該群體的工作強度較大,下班時間不固定,因此他們更傾向于在業余生活中保有獨立自主的個人空間,以恢復和學習充電為主,不愿過多參與組織化和集體性的活動。
職業之困:常加班、頻跳槽、自加壓,跳出“迭代危機”訴求強烈
“我們這邊最近有三個工程師辦理了離職,要去醫院做手術,主要原因一個是競爭壓力太大,工作焦慮;另一個是加班時間太長、身體過勞;第三個是飲食不規律,基本都是吃外賣,而且晚上喜歡吃宵夜。‘碼農’肝、膽、胃三個地方出問題的最多。”調研中,一位互聯網公司人力資源經理的話道出了不少互聯網青年工程師的職業之困。
強人生愿景和弱職業規劃并存。互聯網青年工程師這一群體選擇進入IT行業,不僅是經濟動機使然,也包含著個人興趣和價值實現的考量。調查中,談及從事該工作的原因,受訪者選擇最多的是“對工作內容有興趣”。他們認為這一職業帶來的是“不斷學習的態度與能力”(43.17%)、“研發技能”(23.17%)和“行業經驗和知識”(21.19%)。
從現在和未來的對比看,互聯網青年工程師對職業的態度呈現出明顯的高預期。他們雖然對當前職業狀況滿意度不高,但對未來能改善現狀卻充滿信心。然而,相較于對職業前景的信心,大多數人對如何實現職業目標卻比較迷惘,對自己的職業路徑也沒有清晰的規劃。
“我們這個職業,如果35歲還沒有到一定的高度和位置,那就要等著被‘后浪’趕下來,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提升自我。”有受訪者認為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項目制導向的業績評價標準更為看重成本和效益,而對參與項目所必需的技術缺乏相關評定,互聯網工程師所掌握的職業技能很難得到專業認定,自身職業發展路徑與企業需求方向存在一定差異。
調查顯示,僅有34.26%的受訪者對目前的工作穩定性感到滿意,而有60.59%認同“互聯網行業是吃‘青春飯’的行業”,有77.11%認同“互聯網工程師更容易被技術所迭代”,有66.34%認同“互聯網工程師更容易遭遇中年危機”,有84.16%認同“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只有不斷努力才能避免被淘汰”。
高市場競爭與低職業認同并存。互聯網技術具有可遷移、可復制、可超越的特點,這些屬性使得擁有技術的人亦呈現出有別于傳統行業的特點:競爭激烈、淘汰率高、流動性強。為了更好地管理員工同時降低企業風險,現代管理制度將互聯網工程師的獨創性工作予以降維,進行分解、量化,并將之與責任和績效綁定,進而塑造出“公司缺了誰都可以”“不加班工作就會被降級,甚至解聘”的價值觀。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核心算法被企業“肢解”為“模塊”的層次。任何一個個體,無論其學歷有多高、技術有多強,個人并不具備掌握全部核心技術的能力,而只有形成團隊,才能發揮出集群效應。因此,失去某個人,哪怕是很關鍵崗位的人,互聯網公司的損失都不大。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很多互聯網大廠在核心算法崗位都設置有AB崗,隨時準備進行替換,“碼農”在勞動力市場上是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
因此,對于加班,這一群體雖不認可,但也無可奈何。84.16%的受訪者表示不支持加班文化。這說明,他們對于加班是否必須、是否合理是有自己認知判斷的。高度白熱化的競爭導致互聯網工程師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加班成為一種內心里反感、行為上妥協的怪現狀。長期以來,很多互聯網公司認為“996”已經是行業內的共識,一旦有人敢于“違抗”這一潛規則,要求不加班,就會因為“出列”而被“邊緣化”,久而久之,這種“異常”逐漸變為“正常”,正當訴求反而會被視為“異類”。
眾所周知,互聯網公司的“護城河”是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決定一個企業最終成敗的關鍵就在于產品的迭代速度和打新頻率。互聯網公司必須不斷縮短從雛形模型轉化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的時間距離,才能在市場中生存下來,這種短、平、快的生產模式使這個群體淪為真正流水線意義上的工人。調查顯示,63.57%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工程師更像是互聯網時代的流水線工人”,他們對自己職業的價值認同感低,成就感不強。訪談中,一位受訪者表示:“希望輸出能看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我們做技術的,有時候很難看到顯現的成果。”
該群體對自身職業價值的低認同,在具體場景中往往表現為對就職單位沒有歸屬感,“在哪都是打工人,干啥都是編程,給誰都是干,有什么區別呢?”因此,頻繁的職業流動在互聯網工程師中極為常見。調查顯示,受訪者平均換過2.85次工作,只有25.54%的受訪者從未換過工作。在換過工作的74.46%中,17.62%換過一次,22.57%換過兩次,22.18%換過三次,12.08%換過四次及以上。很多互聯網工程師陷入了職業“內卷”狀態,他們換工作并不意味著能夠得到更高的平臺和更多的工資,而只是覺得“應該換工作了”或者“原來工作干著沒意思”。
快技術迭代與亞身體健康并存。“互聯網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十多年前還沒有我們這個職業,現在流行的架構技術也都是近四五年才發展起來的。所以,工程師需要持續關注行業發展,如果常年‘放羊’,猛地一看,這么多新技術看不過來,那么你就要掉隊了。”不少受訪者表示,不斷迭代的技術、競爭對手的追趕、嚴苛殘酷的KPI考核……諸多因素的疊加使得“速度”成為互聯網公司的生存法則,在知識基礎和技術水平之上,更重要的是持續進階的學習能力。
調查顯示,僅有36.44%的受訪者對自己目前的技術掌握情況感到滿意。因互聯網工程師是一個專業性強、技術壁壘高的職業,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很少能從社會上得到支持。因此,面對信息技術的快速更新,他們只能靠自我修煉和不斷“試錯”來緊跟行業發展。
技術的不斷加速使互聯網工程師在業余生活中也要保持學習狀態。上班期間飽和的工作量讓他們沒有時間進行充電,只能利用業余時間來補充新知識。調查顯示,該群體普遍缺乏休閑娛樂時間,個人休息不斷被工作擠壓,身體和精神承受雙重壓力,主要表現為作息不規律、體育鍛煉少、常吃外賣快餐等生活方式,很多程序員年紀輕輕,身體已經“報警”,處于亞健康狀態,頸椎病、腰肌勞損、體重超標、失眠多夢以及脫發等是他們交流中經常提及的疾病。在訪談中,有受訪者表示:“自己的身體已經達到極限,但是不能停,好像一個陀螺,必須不斷地抽打自己,讓自己轉起來。”
在此次調研中課題組發現,“加班”已經成為互聯網青年工程師群體的普遍勞動狀態,表面上的工作時間彈性化和工作內容自主性已經被互聯網產業打造的硬規范和高標準所“控制”,他們已經離知識勞動的“創造”屬性越來越遠,而與工廠機器的“應答”特征越來越近,并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中嚴重透支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未來之策:強化聯系、完善評價、打造多方位心理健康和職業規劃服務體系
青年時期不僅是一個人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也是創造力的巔峰期。互聯網工程師作為當前中國科技人才的典型代表,如何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未來必須重視的課題。
強化聯系服務,增進其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知曉與認同。有關部門和共青團應做好青年人才服務工作,充分了解該群體的特點,既要滿足他們干事創業的共性需求,也要滿足他們處于青年階段面臨的個性需求。要充分利用現有人才聯系平臺,運用新媒體手段,密切與他們的溝通聯系。可探索在互聯網園區建設青年人才服務中心,針對他們的特點,設計興趣交流、創意分享、婚戀交友、志愿服務等活動,幫助他們拓展社交圈和朋友圈。對于這一群體的生存壓力、職業倦怠、思想狀況、婚戀交友等給予更多支持和幫助,尤其對身體健康問題予以重點關心愛護。對于近期國家整頓互聯網行業的若干舉措,要邀請專業人士為其釋疑解惑,合理引導他們的發展預期,幫助他們客觀看待國家政策出臺的背景、考量和重大意義。同時,幫助他們了解并用好國家政策和所在地政策,積極融入城市,進一步完善人才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政策機制,探索建立互聯網行業人才評價體系。鑒于互聯網行業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的全局性影響,應盡快明確相應的專業技術評價和人才管理路徑。互聯網行業的多元性和多變性特征要求建立一支綜合性復合型的青年工程師隊伍,應盡快健全適應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人才評價分類體系及其動態調整機制,最大限度地吸納青年工程師進入人才評價體系。由于互聯網行業日新月異,建議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充分發揮諸如行業協會、學會組織等社團組織的作用,兼顧互聯網企業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的經驗,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協會主導、企業協同、人才參與”的人才評價專業體系及其動態調整機制,以國家戰略主攻方向為重點,整合資源、科學預測、及時發現新的交叉學科專業,結合互聯網產業發展實際,定期調整相應的專業體系并制定評審標準。此外,鼓勵各省市兼顧地區互聯網行業發展實際,制定出臺推進互聯網工程師職稱評定的屬地化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有序規范互聯網科技人才評定機制,優化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制度環境。
緩解職業壓力,打造多方位立體化的員工權益保障及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勞動者依法享有相應的勞動報酬和休息休假權益,遵守國家工時制度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了超時加班典型案例,明確“996工作制”違法。目前,一些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改變“加班文化”,并取消“大小周”設置,互聯網行業的員工權益保障正朝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要通過政策調控,不斷推動互聯網公司加強KPI人性設計,積極聽取員工意見,優化迭代算法技術,推動行業高質量穩健發展。要讓互聯網公司真正認識到,企業雖然比拼的是技術,但技術的背后是人,技術目的是更好地為人服務。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不是排斥割裂的,而是相互促進、彼此成就的。同時,互聯網企業可與專業心理機構合作,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宜其工作形態的心理健康評估系統,并利用便攜式電子設備作為媒介,為該群體提供心理健康測評、監控、心理放松訓練等服務,提高他們的心理免疫力,緩解心理健康問題。有關部門和企業還可分層次、分主題定期舉辦講座、運動減壓、團體輔導等各種活動,幫助他們調適心態,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助力職業規劃,為互聯網青年工程師創造更大發展空間。企業應重視互聯網青年工程師的個人發展需求,積極幫助其開展職業生涯規劃來降低職業發展壓力,根據他們的人格特征、職業愿望、職業價值觀等方面信息制定人生規劃,協調好個人職業生涯目標與企業總體目標之間的關系,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企業還應努力提高在人力資本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其技能提升方案,幫助他們進行技術再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增強他們的職業能力,以更好地幫助他們應對技術迭代,為其長期發展創造空間。同時,各級青聯、青科協、青年社會組織也可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放松訓練、情緒治療、人際關系和社會技能培訓、時間管理課程等對該群體職業發展中的高原期、瓶頸期提供輔導支持,幫助他們以理性平和的心態應對職業發展中的困難,提高互聯網青年工程師對工作壓力源的應對能力,使他們正確認識工作倦怠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自己的關懷,提升他們的工作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廉思、王藝璇、周宇香、韓笑晨、曾姝倩)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