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芯,需要這塊“蚊子肉”

華為造芯,需要這塊“蚊子肉”
2021年07月13日 08:02 虎嗅APP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張家豪

  頭圖|視覺中國

  手機 SoC 受挫后,華為的半導體事業開始另謀出路。

  據金十數據,華為海思自研的首款 OLED 屏幕顯示驅動芯片已經正式進入到了試產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即可正式向供應商完成交付,之后即有望應用到華為旗下產品中。

  早在 2020 年 8 月,網易新聞報道,華為確認成立屏幕驅動芯片部門,海思首款 OLED Driver 已在流片。麒麟 SoC 產能受限后,驅動 IC 是華為給出的答案之一。

  眾所周知,OLED 屏幕相較 LCD 有諸多優勢,比如對比度高、色彩豐富、能耗低、可彎折等等,這些主要歸功于 OLED 像素自發光的特點,和 LCD 一整塊背光照亮像素不同,OLED 需要單獨的驅動 IC 去精準地控制單獨像素的開關與顯示,也因此,驅動 IC 是整個 OLED 屏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和手機 SoC 動輒 5nm 的先進制程不同的是,目前屏幕顯示驅動 IC 的主流制程都是諸如 65nm、40nm 這樣的成熟工藝,在技術難度上無論是設計還是制造,基本可以實現國內完成,無需依賴進口,這也是華為選擇進軍驅動 IC 的原因之一。

  我國 OLED 整個產業鏈中,中游的面板走得相對較遠,京東方、維信諾、華星、天馬的 OLED 產線都已經逐步投產,部分產品也已經進入了國產旗艦手機的供應商名單之中。而上游依然嚴重依賴進口,無論是蒸鍍機這樣的設備,還是驅動 IC 這樣的模組。

圖片來自前瞻經濟學人圖片來自前瞻經濟學人

  據 Omdia 數據表示,小尺寸 OLED 顯示屏(主要應用于智能手機)驅動 IC 市場基本被韓國統治,份額最高的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市占率近半,第二名 Magana Chip 也有 30% 以上的份額;大尺寸 OLED 方面,則是被中國臺灣和韓國瓜分,中國顯示行業的驅動 IC 依賴進口,2019 年京東方采購的驅動 IC 芯片中國產占比不到 5%。

  OLED 驅動 IC 需要和面板精確配合,也就意味著需要精細化的定制生產,三星這樣產業鏈全布局自然有其優勢。反過來看,三星對于驅動 IC 供應商的控制(三星電子的驅動 IC 不對外支持),也保證了三星擁有行業最頂尖的顯示效果,而這也是京東方目前與三星最大的差距。

  根據 IHS 發布的數據,2019 年 OLED 面板全球出貨量達 7.34 億片,比 2018 年上升了近 20%,預測2021 年 OLED 顯示面板市場規模收益達到 680 億美元。

圖片來自前瞻經濟學人圖片來自前瞻經濟學人

  無論是 3C、可穿戴還是車機,OLED 都在成為絕對的主流。巨大的增長空間,意味著巨大的缺口。Omdia《智能手機市場追蹤 ─ 4Q20分析》中提到,OLED 驅動 IC 供應緊張是 2021 年 OLED 面板出貨量增長的最大挑戰,預計2021年OLED driver IC的需求份額達11%;而根據集微咨詢測算,2020年 OLED driver IC 市場需求 7.26 億顆,預計 2021 年市場需求達 9.24 億顆。

  和三星一樣,華為擁有大量的自有設備,雖然沒有面板業務,但華為與京東方的合作歷來緊密。制程成熟,缺口大,有現成的自有終端和合作伙伴,入局驅動 IC 似乎順理成章。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盡管沒有官方宣布,但華為入局芯片制造已經不是秘密了,此前金融時報曾報道華為計劃在初始階段,芯片廠將初步試驗生產低端 45nm 芯片,并希望在 2021 年底前生產28nm 芯片,2022 年底前生產 20nm 芯片。而這剛好可以匹配 OLED 驅動 IC 的制程需要,同時即便暫時沒有客戶,華為自有設備也可以消化掉初期的產能,通過自家設備上的表現,來給潛在客戶打個樣。 

  除了技術、供應真搞不定的環節以外,盡量實現國產替代,幾乎已經成為產業鏈共識。又或者說,在產業鏈謀求內循環的現在,華為入局產業鏈的任何一環,都不值得意外了。

華為SoC三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