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銘
編輯/Cindy
7月7日,位于江蘇南京市玄武區蘇寧大道1號的蘇寧總部大樓里,偶有掛著蘇寧工牌的員工,行色匆匆進出大樓,看上去似乎一切如常。
波瀾不驚背后是暗流涌動。就在此前,掌控蘇寧商業帝國30多年的張近東,終于迎來了他的“白衣騎士”,也同時失去了屬于他的時代。
7月5日晚,歷經數月一波三折后,蘇寧易購發布多條公告,擬將16.96%的股份轉讓至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蘇寧由此獲得了88.25億元的紓困資金。
相關資料顯示,“新新零售基金二期”總規模88.3億元,由江蘇省、南京市國資聯合阿里巴巴、海爾、美的、TCL、小米等多方產業投資人參與,在6月23日剛剛成立。顯然,該基金是為拯救蘇寧于水火,代替原來“白衣騎士”深國資而緊急成立。
根據公告,雖然張近東仍然保住了第一大股位置,但在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后,蘇寧易購將處于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這被外界普遍解讀為,蘇寧張近東時代的落幕。“就像一條行駛30年、四處漏水的大船,突然一夜之間,‘失去了’他們經驗最豐富的船長。”一位觀察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大船未來駛向何方,將增加諸多變數。
必須意識到,88億元戰投的引入,并不意味著蘇寧就已經成功“渡劫”。
“對此前懸崖邊的蘇寧而言,這確實能在短期內一定程度解決流動性危機,提振市場信心。但從長期來看,蘇寧問題并非近百億資金進入就可以解決,業績持續虧損、多元化戰略包袱過重、主營業務承壓能力不強等根本性問題,目前并未看到太多改變。”一位投資人士就表示:如同眾多“白衣騎士”最終未能拯救樂視,蘇寧未來,唯有靠自救。
88億元紓困資金,會讓蘇寧進入新時代嗎?疑問重重下,仍難以判斷。抽絲剝繭,我們希望從蘇寧當前迷霧中,通過對外界最為關注幾大疑問的剖析,窺見蘇寧當前現狀與未來發展冰山一角。這些疑問包括:
深國資退出原因,到底是什么?
蘇寧易購資金窟窿到底有多大?是否還會得到后續資金引入?
阿里巴巴為何不想當接盤俠?
蘇寧還有多少包袱資產?打算如何處理?
自我造血能力缺乏的零售主業務虧損嚴重,如何填補無底洞?
眾多機構進入后,蘇寧未來管理是否會混亂?張近東還有多少實控權?
深國資退出原因:填不滿的無底洞?
“早就聽說蘇寧資金危機的事情,從我個人角度看,雖然搞不懂張近東如何帶領蘇寧走到這一步,但也不想它成為下一個雨潤、宏圖三胞。”7月6日,帶著濃重本地方言口音,經常從蘇寧總部大樓門前接乘客的劉姓出租車師傅說。
雨潤、宏圖三胞,和蘇寧一樣,都是誕生自南京的知名企業,風云變幻中,雨潤早已破產重整,宏圖三胞奄奄一息,剩下的蘇寧,也從去年下半年一直站在懸崖邊。
對這位45歲的出租車師傅而言,蘇寧陷入資金危機,卻給自己帶來了小小意外之喜:今年3月,蘇寧“砍掉”了往來南京市區內的通勤班車后,他的出租車生意就變好了很多。
這位出租車師傅自此格外關注蘇寧相關新聞,7月6日這天,他從手機刷到了江蘇國資委進入,深國資退出的消息,心中滿是疑惑:“南京是蘇寧大本營,江蘇當地相關部門出手拯救蘇寧,可以理解。但之前不是一直說深國資投資么,為何突然退出了?”
事實上,不僅僅這位出租車師傅,對于業界而言,也是最大疑問之一。
“砍掉”通勤班車前,蘇寧易購剛在2月底宣布,深國際和鯤鵬資本共出資148億元,收購蘇寧23%已發行股份。深國際和鯤鵬資本背后,正是深國資。
在彼時看來,這是一筆雙贏交易。“深國際主營業務是物流,與蘇寧易購在物流方面,可以形成較強的協同效應。鯤鵬資本也可以與蘇寧易購在多個領域開展業務合作。”有業內人士彼時就表示,同時也可以解決缺少深圳缺少大型電商現狀。
蘇寧易購就此拉開股權轉讓大幕。據悉,在雙方簽署框架后,深國際與鯤鵬資本組織了一支龐大的盡調團隊進駐蘇寧,這個團隊匯集行業、財務、稅務、法律、人力資源、法人治理等各類專業人士,進行全面盡調。
盡調結果必須沒有重大瑕疵事項,這是資金落實的先決條件。此后作價遲遲未兌現,同時蘇寧負面消息頻頻,就已讓外界意識到,合作前景不妙。
不出意料,蘇寧易購公告前一天,深國際宣布,終止入股蘇寧易購。
從深國際說法來看,是綜合考量了盡調結果、市場實際情況和股東、投資人利益等多方面因素后,深國資最終作出了終止收購決定,“也是一個市場化的決策”。不過,深國際并未明確退出原因。
目前,深國資退出說法有多種,一是多家媒體報道稱,在項目盡調時,此前蘇寧在2019年羅靜案中爆出的財務問題導致。二是蘇寧股價的持續低迷,讓深國資這筆交易成了虧本生意。
其中,兩則消息,被外界看成是深國資最終退出原因。
6月2日,蘇寧易購公告稱,將以32億元價格,向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轉讓5.2億股無限售流通股份。江蘇國資拿出32億元的前提,是和張近東簽訂《回購協議》,明年4月需以回購的形式還款。
6月15日,張近東本人5.4億股份被司法凍結,期限為3年。同時,蘇寧電器集團因部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觸發協議約定的違約條款,被動減持1000萬股,并將在未來6個月內持續減持。
股份被司法凍結后遺癥是,蘇寧電器集團能夠轉讓給深國資股票,已低于需要轉讓的13.43億股。同時,從股價看,蘇寧易購復牌以來一路走低,從3月初的8.22元/股到停牌前的5.59元/股,早跌破6.92元/股定價。
蘇寧股價走勢圖
“當時,就有傳言說深國資不干了。”一位互聯網觀察人士回憶,股價持續下跌意味著,此次交易將直接給二者帶來近30億元的損失。
交易就此有更多變數。“深國際是國企,任何一筆投資都要背負‘國有資產流失’風險,風險收益匹配難度本就很高。”有市場研究人士對此表示,從蘇寧現有經營狀況來看,零售主營業務是無底洞,唯一有價值資產是物流。
問題是,蘇寧物流的價值更多依附于零售主營業務,不確定性太大。隨著順豐收購嘉里物流入局B2C業務,蘇寧物流即將遭遇京東、順豐正面廝殺,難以看到盈利希望。
相比之下,2020年安徽國資委豪賭蔚來,半年大賺450億。多次扮演“白衣騎士”角色的深國資,也在當年“寶萬之爭”萬科股權紛爭中成為最大贏家。
因此從現實情況分析,深國資放棄入股蘇寧,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一點也不意外。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可能還是在蘇寧頻頻動作中,發現蘇寧債務高企盡顯無余——148億元,很可能投入的只是一個無底洞,超過了原本預計,“咸魚翻身希望太小”。
最大問題仍是錢,成阿里虧損最大投資?
這就是外界最為關注的第二大問題:蘇寧資金窟窿到底有多大。
今年4月,蘇寧易購在財報中承認,資金窟窿相當大。根據其發布的2020年年報和第一季度財報,2020年年報顯示其流動負債總額為1246億元,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流動負債總額為1182.4億元。同時,截至2021年3月31日,蘇寧易購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剩95.88億元。
而按照Wind網站總結數據,這個窟窿可能更大,已經超過2900億元,2021年到期債券160多億元,另外還有銀行貸款、國際米蘭債務,未向外界披露的私募債等等。
截至目前,蘇寧累計被凍結的股份數量近1.3億股,隨著更多債務償債日期滾滾而來,即便88億元紓困資金到位,蘇寧償債壓力也未減小。從此前數據來看,2021年到期各類債務總計約160億元,需要兌付。
很顯然,對蘇寧來說,截至目前,最大困擾仍然是錢。88億元的戰投引入,確實能在短期內一定程度解決流動性危機,提振市場信心,但并未徹底解決蘇寧的資金問題。
不過,蘇寧想從“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中獲得更多資金引入可能并不容易。一方面,根據公告,蘇寧將充分發揮聯合授信機制的積極效應,為蘇寧易購提供緊急授信,增強蘇寧易購的流動性,促進企業經營活動恢復良性循環。簡單來說,就是幫助“黑名單”中的蘇寧,獲得更多銀行貸款——這很可能是蘇寧接下來解決資金問題的主要來源。
另一方面,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從股權方案轉讓來看,88億元紓困資金卻有眾多機構參與,背后充滿了各方角力與博弈。
“合伙人名單里,共有三類機構:一類是江蘇本地證券機構——華泰證券;二是原本對蘇寧有戰略投資的阿里;三是此前與蘇寧長期合作的TCL、美的、海爾、小米等供應商。”有投資人士對此表示,這是真看好蘇寧未來,還是出于無奈出面站臺,外界對此也頗多猜測。
“哪里有什么豪華的新朋友圈,其實大都是利益相關的老朋友。”上述人士表示。
最讓外界關注的無疑是阿里。根據公告不小篇幅的解釋,阿里只是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出現在名單之中,目的和形式都不一樣,淘寶中國對蘇寧易購的持股比例保持19.99%不變,二者并不存在 “一致行動人” 的關系。不過,公告并未披露阿里在基金中的持股比例。
去年底,張近東曾將蘇寧控股股權質押給阿里,得到10億元借款。今年6月,市場一度傳出阿里繼續加碼投資傳聞。最終投資方案,打破了上述傳聞。
“阿里不愿意繼續加碼,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規避反壟斷方面的風險,二是上次投資實在太虧。”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也是在監管跑步入場后,阿里為何在公告中,刻意強調第二大股東、第三大股東之間的獨立性,并在投資主體上進行區分等地,其實是顯示阿里在竭力避免成為蘇寧第一大股東。
此外,阿里上次對蘇寧的投資,堪稱阿里歷史上投資虧損最大案例之一。
2015年8月10日,阿里以283億元、15.23元/股價格認購蘇寧非公開發售股票18.6億股,從而持股19.99%,成為第二大股東。同時,蘇寧以140億元人民幣認購阿里不超過2780萬股的新發行股份。
2017年和2018年,蘇寧分三次套現全部股票約280億元,整整賺了140億元,成為那幾年財報盈利的主要粉飾。此后,蘇寧先后花27億元和48億元收購了萬達百貨和家樂福中國。
對阿里而言,6年來未拋售過一股。按照蘇寧易購本次停牌前5.59元/股的價格計算,阿里賬面浮虧已達179億元。
“不管是從外部監管,還是內部利益上,阿里實際上都無心加碼蘇寧。此次以有限合伙方式出現,原因從公告中的‘受邀’二字就已明顯。”有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主營業務造血無望,包袱資產如何處理?
當然,對于外界投資者而言,投資任何標的關鍵,最終還是看其主營業務成長性如何。
一般認為,蘇寧資金危機,來自其從2012年開始的多元化盲目投資。從2015年到2019年,蘇寧易購對外總計投資額超過了700億元。其中,包括22億元收購PPTV、42億元收購天天快遞、95億元入股萬達商業、27億元收購萬達百貨、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等。
這些投資,由于失血的多,掙錢的少,讓蘇寧深陷漩渦。“這只是部分原因,說明蘇寧多元化擴張戰略、思路、執行存在嚴重問題。”互聯網觀察人士林斌認為,比如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都在布局多元化,投資額也遠遠超過蘇寧,卻都成長為一個龐大生態體。
企查查數據顯示,十年來,阿里系對外投資事件共516起,總投資金額達8262.3億元人民幣,平均每起投資金額為16億。騰訊也不遑多讓,僅僅在2020年投資總額就超過了120億美元——1年就超過蘇寧所有投資總和。
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也不是所有投資都是賺錢業務,失敗率也相當高。比如阿里,合一集團、阿里影業,以及給蘇寧的283億元,都堪稱投資失敗案例;騰訊也不少,6.1億美元投資唯品會、投資拍拍、高朋、騰訊微博等等,都是失敗案例。但由于核心業務(電商、社交游戲)的快速增長,上述失敗投資“無傷大雅”。
“多元化不應該成為蘇寧失敗最大借口,真正原因,是蘇寧在核心業務,也就是零售主營業務上造血能力嚴重不足,甚至可以說沒有。”上述分析人士認為。
這從數據可以說明。蘇寧易購歸母凈利潤自2011年開始下滑,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那么自2014年起,蘇寧易購實際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也是從那時起,蘇寧易購頻繁通過出售股權、售后回租、關聯交易等方式增加利潤,維持“盈利的體面”。
此前,業界通常把蘇寧主營業務的虧損,歸于蘇寧在線下的大規模布局和擴張。比如蘇寧小店,但是超過5000家的蘇寧小店由于虧損嚴重,已經在2019年下半年從上市公司中出表,同時在去年疫情暴發后,蘇寧小店已進入關店大潮。蘇寧小店即便繼續虧損,也不應該對蘇寧易購主營業務造成任何影響。
事實是,蘇寧易購虧損并未放緩。2020年,蘇寧易購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負42.75 億元,這也是蘇寧易購自上市以來虧損最嚴重的一年。
如果說2020年的虧損可以歸為疫情影響,但最新財報卻顯示,2021年上半年預計虧損25億元至32億元。其中,蘇寧一季度凈利潤4.5億元,扣非虧損9億元,也就是說,二季度虧損了30億-35億元左右。
另外,根據蘇寧官方宣傳,截至2021年5月已開出第9000家門店,在加速搶占三四線下沉市場的零售云,雖然宣稱2020年已全年實現盈利,卻仍然難以抵消整體虧損的擴大。
蘇寧把虧損原因,歸為第二季度銷售收入可能同比下滑超過30%。“這表明的嚴重問題是,蘇寧零售主營業務虧損背后,是GMV銷售收入、毛利額已大幅下滑。”一位財經人士分析。
GMV銷售收入下滑,意味著經營凈現金流在不斷減少,線下門店、供應鏈體系也未發揮應有作用,遠比虧損更為危險。對蘇寧易購而言,這個趨勢從2020年就已開始,2020年營業收入達2522.96億元,同比下降 6.29%。
遺憾的是,蘇寧卻未有什么解決辦法。唯一依靠的,就是不停變賣資產,包括門店物業、投資股權、土地使用權等,也包括曾經花巨大代價買來的多元化業務。
2021年上半年,“聚焦主賽道”的蘇寧,先是宣布原地解散剛奪冠的江蘇蘇寧足球隊,再將虧損嚴重的天天物流業務大幅收縮;6月又出售商品房產,其電競戰隊也有傳聞指將被轉賣。此外,上個月市面上還傳出蘇寧將其位于南京的員工宿舍出售等消息,但是均遭到蘇寧官方辟謠否認。
對于“該砍就砍”的蘇寧而言,這種否認多少有些蒼白無力,有蘇寧內部人士就表示:現在全力保住最值錢的蘇寧易購,其他的能保就保住,不能保就破產。
那么,一個問題是,88億元戰投不能徹底解決危機之后,接下來蘇寧還有哪些業務可以砍掉?
“PP體育是當前蘇寧最大包袱,很有可能即將砍掉。”有互聯網觀察人士就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到現在為止蘇寧在體育方面的投資已經超過200億。目前每年在采購版權上的花費就達到了三四十億元人民幣。不過,高額版權費支出背后,卻始終找不到更好的商業變現模式,PP體育如果砍掉,外界不會意外。
另外還有一個關注點,是20億元收購的國際米蘭70%股權,會不會徹底出手。
今年意甲奪冠前,國米被曝凈債務高達5億歐元,面臨全面重組風險。最終,蘇寧迎來了“白衣騎士”橡樹資本,為國米完成2.75億歐元融資。
關于這筆資金,媒體說法不同。彭博社稱,這包括2.45億歐元的貸款,外加3000萬歐元的股權收購(31.05%),需3年內償還;但多家意媒稱,這2.75億歐元全部是貸款,橡樹資本首付3500萬歐元,剩余款項分期支付。蘇寧集團以68.55%的股權作為抵押,若蘇寧無法按期償還,國米將落入這家美國資本手中。
無論是什么情況,都在說明:這又是一場巨大賭注,還款期限一至,要么還清貸款、名利雙收,要么就可能滿盤皆輸。
無實控人后,企業決策會受何影響?
對于蘇寧易購而言,還有一個關鍵追問,無法回避:眾多機構進入后,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的蘇寧,未來管理是否會更為混亂?張近東還有多少實控權?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一般可簡單區分為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絕對控股就是持有股權比例高于50%,而相對控股一般的持股比例在20-50%之間。”有財經人士分析,所謂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就是不存在直接或間接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也不存在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超過30%的股東。
這并非個案,此前的平安、伊利、格力,曾經的萬科、海通證券等等,都有類似情況存在。
“這種情況下,公司實質上控制人就是管理層,干得怎么樣,要看管理層居心如何,是否尊重股東利益。”上述財經人士表示,管理層有干得好的,比如平安、格力,但這只是少數,總體來說“上市公司沒有實際控制人,就像沒有了大船的掌舵者,是公司治理的噩夢。”
實際上,這還容易導致董事會之爭——從蘇寧易購董事會來看,除董事長張近東和副董事長孫為民外,任峻、孟祥勝兩位非獨立董事也均由張近東提名,代表的是“蘇寧系”,第二大股東淘寶中國則提名了楊光、徐宏。有觀察人士表示,如無意外,此前由張近東提名的任峻和孟祥勝,將由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提名的2位非獨立董事所替代。
看上去,比例均衡的董事會,是張近東為引入戰投所能做的最好安排。
“沒有表決權后的問題是,由于機構眾多,利益難以協調,都要維護自家利益,甚至這些機構之間,本身就有競爭關系,董事會很難達成意見一致,企業決策或者受到嚴重制衡,最終執行力是否會有影響有待觀察。”上述財經人士表示。
這意味著,蘇寧易購管理層未來進行怎樣的相應調整,將同樣關系著蘇寧未來命運走向。
這一切關鍵,可能仍取決于張近東,能否像以前那樣,力排眾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盡管他不是名義上的掌舵者,但無疑他仍是蘇寧集團,最具話語權的人物。
從白手起家,到掌控蘇寧商業帝國30年,張近東在蘇寧每個重大決策上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當年從批發轉型連鎖賣場,還是從線下轉型線上,都是張近東“力排眾議”的結果。
“蘇寧多元化和線上轉型的失敗,也不能歸咎于張近東的策略問題,這本來就是業界大趨勢。”業內人士認為,對張近東而言,真正問題是,執掌30年后,蘇寧依然保留著相當“傳統”的管理方式,這最終成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蘇寧管理層沒有互聯網基因。《財經》報道稱,在蘇寧易購的高管名單里,全部都是在蘇寧工作多年的“老臣”,六位高管平均年齡46歲,其中年齡最大的現任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53歲,2001年加入蘇寧,已經在蘇寧工作了20年。
又比如,類似京東管培生的“1200工程”,也被內部人士在各種社交平臺頻頻質疑,既沒有科學管理也沒有培訓。
積重難返,無論如何,僅僅是88億元戰投的引入,不能表明蘇寧仍未“渡劫”成功。
遙想“美蘇爭霸”,“美蘇京東”大戰,歷歷在目。嘆如今,一代線下零售梟雄斷臂求生,讓人唏噓不已。而曾經的老對手國美,在經歷了涅槃后,迎來了靈魂人物黃光裕的掌舵,江河日下的蘇寧遇上摩拳擦掌的國美,也許時空的機會站在了國美一方,國美能否抓住窗口再次雄起?未來線下零售企業走向何方?故事再在繼續……
《俠客行》中有臺詞: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涂。名利場上風浪起,贏到頭來卻是輸。只不過,不知蘇寧管理層,是否像馬云一樣,喜歡金庸筆下的江湖。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