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熊藝 深圳報道
假如說,原來做法人股投資是東歐集團在沉默中享受到財富的話,那么,東歐開始從沉默中開始爆發出來,因為他們發現目前他們不再沉默也能夠享受到財富帶來的樂趣—— ——他們開始向外界兜售自己的理念和經營,他們想把自己的一部分建設成為中國的共同基金。
外界現在將其稱呼成為“神秘的職業機構”!
神秘的職業機構
讓東歐露臉的是被外界稱之為“東歐系”的幾家上市公司股權的運作!
“東歐系”的代表作就是銅城集團、大洋B、ST金馬,而新近最具特點的就是ST成百。
深圳東歐證券金融投資部經理張大中先生在概述公司的運作理念時強調,東歐注重的是投資價值和風險,在此前提下東歐的運作還重視資本市場資源的優勢配置,將上市公司的行業優勢和資本市場的優勢進行調配和組合,取得預期的收益。
有人研究過深圳東歐的口味:偏好小盤股;不看重公司的素質;手法采用引入新股東等手法。從股本來看,上述三家A股的流通股本分別僅2600萬股、4367萬股和2750萬股,ST大洋B亦是一家小盤股;從公司質地而言,幾家公司中除了銅城集團的素質較佳、擁有配股資格外,其他三家是ST,2000年度虧損;深圳東歐原擁有控股權的ST金馬僅在2000年中報里就披露14項起訴事項,涉及金額近2億元人民幣,原有大股東涉嫌發起時虛假出資被起訴;ST大洋則已經成了一家空殼公司,已明確表示“2000年度主營業務無任何營業收入”。然而,這幾家公司在2000年都走出了較好的行情,至今仍處于上升趨勢。
在資產重組時深圳東歐的操作手法是不急于從資產重組入手,而是另辟蹊徑,從“引入新股東”角度著手,來改變上市公司的形象,并且“新股東的來頭都不小,都是來自北京。”
幾家公司的運作過程中,就ST金馬而言,盡管金瑞豐在1997年便已不動聲色地成為ST金馬的第二大股東,但1999年6月深圳東歐系列才首次掌握控股權,ST金馬在2001年1月成功引入深圳清華同方公司作為第三大股東,深圳清華同方公司是由清華同方、同方光盤、首旅股份等在2000年7月份剛成立的公司,注冊資本為1·2億元人民幣,ST金馬的主營業務為數字視音頻技術及產品。股東都是剛成立不久、營業規模都很小的公司。
在對銅城集團的運作中,東歐仍然以深圳金瑞豐的名義于1999年7月14日初次出現在銅城集團的大股東名單之列,受讓價每股2元。一年以后,2000年9月金瑞豐則以2·3元/股的價格轉讓給北京市海淀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注冊資金7·8億元人民幣,主要從事優化國有資產配置),這位來自北京的第二大股東目前與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僅相差0·1%,而第一大股東的全部股份已經質押,對于北京市海淀區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而言,此時入股ST金馬似乎是明智之舉。
對于金馬,張先生的說法是東歐目前早已經退出。這一時間就是4月22日,當時ST金馬公告:由清華同方間接控股的深圳清華同方在小股東的支持下,成功入主ST金馬。盡管外界稱,“所有到會小股東全部將贊成票投給深圳清華同方一方,實現了少數股東奪取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先例。”但在此次臨時股東大會表決中,東歐系全部投棄權票。這是東歐將自己的目標達成之后,成功抽身而退的標志。
從東歐集團在股權投資中的的運作手法,很容易讓人想起目前ST成百的重組。假如不是由于成都市幾位主管領導的調離,假如不是受財政部的有關規定限制,ST成百也許已經進入到非常優異的高科技領域里。
東歐集團
張先生不愿意認為自己公司是一個在市場上比較神秘的機構。
他介紹說,東歐集團原為國有獨資企業,于1993年成立。當初業務主要針對歐洲特別是波蘭做汽車貿易。公司業務從1997年開始轉入房地產、金融和進出口貿易等行業。
在金融方面的覺醒主要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歐集團決定向共同基金的方向發展。盡管在這幾年還不會在這一發展方向上有太大的進步,但至少可以成為一個面向專業投資者和個人的開放式的私募基金。利用自己公司在資金運作方面的長處,與有機會合作的資金建立比較愉快的合作關系。
這話聽起來好像很耳熟,因為很多公司都會談這樣的套話。東歐講這話的“ 底氣”是什么?
東歐集團的全稱是“東歐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國有投股企業;其業務集高科技、金融策劃、實業投資、國際貿易、房地產開發等業務于一位的多元化、綜合型跨國企業集團,是深圳經濟特區在香港的經貿業務代表機構之一。東歐集團,只不過是為了便于稱呼而約定俗成的一種稱謂,其總部設在香港。
東歐集團自1994年實行集團化運作,除在中國大陸、香港、波蘭外,還先后在匈牙利等東歐許多國家以及美國、德國開展了業務,并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設立代表處或相應的分支機構,尤其是成功地同波蘭數家大型企業建立了雙邊經貿關系。東歐集團在開拓以波蘭為中心的東歐市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從而形成了依托深圳、立足香港、幅射歐美的運作模式。是深圳首家進行體制改革的駐港國有企業。
東歐集團在1999年7月,公司在原深業(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基礎上,又吸納在港具有一定實力的華財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和旺遠投資有限公司(這是以國家財政部為背景的企業)以現金參股。目前深業集團擁有東歐集團45%的股份,華財國際占東歐國際30%的股份。
目前東歐集團的董事長由深業集團的副總裁孫聚義先生兼任,總經理為俞軍。東歐集團董事會里的另外幾位董事分別是深業集團的副總裁劉明如先生、華財國際總經理盧欣先生、旺遠投資董事長周援遠先生。
在張先生的介紹中,東歐集團在一級市場上運作行業分為傳統行業和風險投資行業,貿易和房地產對于公司有比較穩定的收益,而東歐的風險投資行業里,中域網和作為金融運作窗口的東方證券信息網今年年內開始盈利。
至于東歐下屬的公司中,真正運作金融證券的只有兩家,即深圳市東方信達投資有限公司和香港怡東國際財務投資有限公司。香港怡東國際財務投資有限公司的運作,主要在于香港地方的資本運作。
在大陸的證券市場上組建東歐系的就是深圳市東方信達投資有限公司。公司的當家花旦是李馳先生,他的具體工作就是負責公司的金融策劃、投資理財業務。這位年輕的總經理在具體運作自己的策劃時,通常不愿意將自己公司的名字曝露于天下,最多只想設立一家下屬公司去專門處理對上市公司的并購業務。這種公司相當于一個融資活動中的公司階段性的臨時公司。
在向世人露出面目的幾家公司中,除了深圳東歐工貿公司以外,東歐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市場上名頭比較響亮的金瑞豐公司,都屬于為了收購目標公司而設立的一家臨時性的公司。
“從目前來看,他們的使命已經快要完成了。”張先生介紹說。東歐上市
盡管已經在資本市場上的運作有了非常明顯的成就,盡管東歐集團在市場上借殼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但令人奇怪的是,東歐集團的最大心病還在于自己目前不能夠上我國A股市場,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同時,對他們下一步的基金計劃而言,上市也是一種最好的形象塑造,同時也是東歐集團上市的一個重要內容。
當然與這一原因緊密相關的原因是東歐集團的投資理念。即將本公司行業優勢和資本優勢作很好的結合。基于這種理念,東歐確實有點寢食難安————在二級市場上公司自不必談,應當說在一定范圍內,東歐集團是做股權投資是最好的。而在一級市場上,其傳統行業的盈利比較穩定,中域網已經開始盈利,新建不久的證券信息網作為公司金融證券運作的一個窗口,其盈利能力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東歐集團不想自己的企業通過借殼的方式上市、而是自己將業績運作好之后,自己包裝上市。
還有一點是,目前東歐在證券市場的運作重點還是在二級市場的運作。而自己上市,似乎能夠使自己的這種慣性的運作方式變得更加富有創意,畢竟,東歐國際講究的是“在發現投資價值的前提下,將資本市場的資源進行優勢配置”。而東歐目前沒有進入A股市場,其本身的優勢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二級市場的成功運作沒有自家公司運作的配合,對于象東歐這樣運作優秀的公司而言,投資體系的系統性還不很強,未嘗不是缺陷。
想上市的另一層意思是,東歐集團想向“開放式的私募基金”靠攏,逐漸向共同基金方向發展。
在介紹東歐的投資理念時,張先生認為東歐集團一直在二級市場上注重項目方面的投資。從目前的情況看,他看好金蝶[微博]。因為用友沒有給他們機會,拿不到用友發行價,目前80多元就沒有炒作價值。另一方面,國內用友前期的高點能夠達到100元,相比而言,金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盡管目前似乎沒有帶來豐厚收益,但有一點是,金蝶還有機會在A股市場上市,還有一次機會。而用友,以什么名義再去申請創業板呢?
在與張先生接觸的過程中,聽到的是他不時談起的基金計劃。他認為我國目前的私募基金,市場不完全規范;法律方面有一定缺陷,各家私募基金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將這些做法稍加比較,就會發現,目前這些基金的做法和原來銀行里的高息攬存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相對于投資者每年的基金分紅而言,這種收益又太低。也就是說,我國目前的私募基金所給出的投資收益與投資者所承當的投資風險,還不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比例水平。
東歐集團這幾年的收益率分別是:1998年為60%;1999年為56%;2000年為85%。而在2001年從目前情況初步斷定收益率在200%左右。
他順便談到了他的投資策略,他認為,今年的機會在港股市場中的國企股和紅籌股中,香港的國企股和紅籌股的股價一般偏低,業績相對優良。
他將自己的基金定位為“開放式的私募基金”,主要是和我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關。
東歐集團到底是誰?在證券市場上而言,他不過就是一家想規范運作后能夠被允許上市的私募基金而已!因為被他眼花繚亂的手法搞得我們看不清他的真面目,所以,他就神秘了!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