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文
十年前,俄羅斯的私有化進程迅速地將原來的國有企業化公為私,此一過程中大量出現的社會不公導致了怨聲載道。相信國內不少人對此印象深刻。我們進行國有股減持與俄羅斯的私有化有本質區別,但如何既讓國有資產安全有效(盡可能地保值增值)地變現撤離,又避免大量的社會不公可能導致的社會動蕩,同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由于這一出售是在資本市場上進行的,如何避免變現過程對證券市場造成沖擊,也是為保證順利變現所必須做足的功課。
從本質上來說,國有資產是全體國民的財富,任何貶值都是國民(可以說是我們每一個人)財富的損失。然而既然是市場交易,定價就受供求關系的決定性影響。如何在市場定價與保值增值之間保持平衡,相信讓方案的設計者們絞盡了腦汁。
其實關鍵的就是如何定價。
但是顯然不能把一切都推給市場,既然政府是國有股減持的“執行長”,即便它不能影響需求的一方,卻可以決定國有股上市的供應量。但只有國有股減持的方式、時間、批量、價格等信息的完全公開透明,我們才可能知道政府在這方面做得怎么樣。
也有人建議,為了刺激需求,提高社會公眾購買國有股的積極性,應該給予購買者一定的折扣(比如5%),這也符合讓富于民的總體原則。但是問題在于,國有股是13億國民的財富,而證券市場的購買者最多也只有0·5億左右,拿13億人的財富向0·5億人讓富,是否是公平的做法?畢竟內地的環境與香港盈富基金所處的環境大不相同,香港官股利潤本身就是從資本市場上得來的,出售時讓富于民可以理解,而且香港是小地方,從邏輯上幾乎每個香港市民都可以去買盈富基金,然而內地做不到這一點。
市場上的交易畢竟容易監控多了,如果可以完全做到公開化,那么是否公平公正還可由大眾來評價,但是如果是二級市場之外的協議轉讓,就太易于黑箱操作了。
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是,國有股減持后套現所得資金的管理。現在深滬兩市A股總市值約在5萬億左右,除去流通市值(不足2萬億),國有股和法人股總市值有3萬億之多;即便是采用以凈資產值為基準再稍上浮的定價原則,大約2500億股國有股、法人股,價值也在1萬億以上。這可是一大筆錢啊,每個國民有1000元的利益在里邊,賣了之后這筆錢花在哪里?還沒見一個全面的方案。
現在只是有人籠統地提過,變現國有股充實社保基金,具體的操作方式是什么?如何能夠保證全體國民都能受惠?又有人建議將部分國有資產剝離充實老職工的個人賬戶,從道德上講這一方案富有吸引力,但是如何保證它的公平公正?
而且,這2000多億國有股法人股的具體所有者身份復雜,無論是國家各級財政部門、國家授權投資機構、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它們均有自身獨立的經濟利益,回籠資金在他們手里,如何防止他們的自身利益膨脹而損害全體國民的利益?
這一切均需要透明化操作,讓全體國民有一套有效的監督機制,也使得減持方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無論如何,是否符合“三公”原則,可能是“國有股減持”這一國企改革大計衡量成敗的惟一標準。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