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叔平
有一種形象的說法,把股票期權等用股權激勵的制度稱為金手銬或者叫金鳥籠甚至金馬嚼子,反正都是企業為了留住高管(高級管理人才是也)、并讓高管們拼命干活的招數。現在,盡管很多人并不懂股權激勵,但大家都公認金手銬是個好辦法,聽上去有點一窩蜂的味兒。真是這樣嗎?
自制的金手銬合法嗎?
據悉,中國證監會已對股票期權實施辦法作了多次修改。從公開披露的信息看,目前國內上市公司實行的股權激勵制度有多種模式,這些制度在實施時是否合規已引起各方關注。一旦國家頒布實施辦法,企業現行做法與之矛盾怎么辦?
中國證監會在1999年10月提出高科技上市公司可試行股票認股權后,對股票期權實施辦法作了多次修改,并選擇了幾家上市公司作為試點對象(如上海貝嶺、中興通訊[微博]等)。各地政府也排出了少數績優高科技上市公司作為地方的試點單位。但由于《公司法》尚未修改,實施認股權計劃的股票來源問題無法解決,上述企業在做完認股權制度后等待至今無法實施。
目前上市公司已經實施的各種股權激勵模式,由于不涉及向證監會審批,因此只要股東大會決議通過后即可實施。由于企業本身是各種合約組成的經濟組織(公司章程是其中最主要的合約),而股權激勵制度是股東和經理人之間關于共同治理、共同分享企業剩余的合約,是對現有公司章程的一種補充,并且企業為實施這一制度設有獨立的決策與管理機構——薪酬委員會,因此這一制度一經股東大會通過,即具有法律效應。當然,在具體執行中,必須遵守公司法、證券法、稅法等大法的有關規定。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設計的股權激勵制度在通過股東大會決議后按規定程序進行信息披露時,被告知從凈利潤中提取激勵基金的做法不妥。一些上市公司為了回避這一問題,不得不將激勵基金列入下一年度的經營成本,從稅前列支。對此,不少企業感到不解。分歧主要在于:(1)經營者不是股東,能否分配凈利潤?(2)凈利潤是全體股東的直接權益,部分股東可能不接受股權激勵制度安排經營者分享其直接收益,但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審議規則,部分股東在不同意的情況下仍然不得不接受股東大會決議,因此少數股東利益是否未得到保護?
不管合法與否,先給高管們戴上金手銬再說
在《公司法》尚未修改,實施股票期權的條件尚不成熟的大環境下,進行股權激勵制度創新有一定的政策風險,為什么還有那么一批企業要急于在國家出臺實施辦法前進行制度創新實踐,不能等一等嗎?
實在是等不起。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促使企業迫切需要進行制度創新:(1)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本土化戰略。中國加入WTO在即,跨國公司不斷調整策略,把構建市場網絡和獵取核心人才作為致勝中國市場的兩大法寶。去年第二屆“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評選活動后,我們在組織專家走訪50強上市公司時發覺,不少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都面臨因核心人才流失導致競爭力遞減的潛在危機。在大唐電信,我們被告知,這里幾乎成了國內外競爭對手的“人才培訓基地”,手段就是股權激勵制度。公司的領導人無奈地說,他們早就把公司的認股權方案上報財政部,但久不見回音,原想先“畫個餅”穩住人心,但久不兌現恐怕更適得其反。而在另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公司領導較早意識到現代競爭的焦點已從“產品、服務競爭”轉向“人才競爭”,而人才競爭的背后是制度與機制的較量因而較早就開始建設股權激勵制度。如東大阿派,前兩年就開始根據公司業務和人才特點進行了個性化的股權激勵制度建設并逐年加以完善,在走訪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該公司人才濟濟,蓬勃向上的增長后勁。(2)非上市公司已實踐在先。在90年代中期,大批非上市公司在開展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紛紛探索經營者持股和員工持股等做法,以解決傳統體制下形成的經營低效和代理成本高等問題。這些經過制度創新的非上市公司在90年代后期的產業調整和新興產業的起飛中,明顯贏得了從上市公司特別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爭奪人才加速發展的先機,這在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等領域中尤其明顯。由于現行法規和政策的約束產生了競爭環境上的新的不公平,這顯然不能不使上市公司鳴冤叫急。(3)沒有中長期激勵制度便不可能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在尚未建立中長期激勵制度的企業中,不僅存在“59歲”現象,更讓企業頭疼的是“39歲”現象,39歲是跳槽的“風險”和“審慎”年齡,但往往是這一年齡段的核心人才的流失,最易引發企業地震。由于股權激勵制度除對激勵對象有較高的收益預期外,同時具有較高的“退出成本”與“犯錯成本”,具有激勵和降低道德風險雙重作用,因而有助于促進企業穩定持續發展。在競爭變得日益激烈的今天,對于大多數希望做資本市場上長壽企業的上市公司,缺乏這樣一種制度心里怎么會踏實?
有關部門不能再裝聾作啞
目前,有一個現象很值得關注,即不少已通過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格式與內容一是不統一,五花八門;二是不充分,讓人看不清究竟是何種激勵模式,這種制度安排是否合理。既然建設股權激勵制度對整體提升中國上市公司的發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進一步規范使之健康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其實這很難單方面責難上市公司。因為到目前為止,國家并沒有關于這方面信息披露的具體的規范性要求。實際上,在國家出臺股票期權實施辦法前,也很難對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的信息披露做出具體規定。那么國家有關部門為什么不能及早出臺實施辦法呢?許多上市公司早就對此作出多次呼吁,事實上,據筆者所知,主管部門已對股票期權實施辦法作了多次修改,并廣泛征求了各方意見。由于推出股票期權實施辦法涉及多個部門和多項政策的配套,例如最主要的股票來源問題。股票來源可有多種:(1)庫存(預留)股票;(2)回購公司發行在外的流通股;(3)部分非流通股(如國有法人股)轉化為流通股用于認股權計劃;(4)定向增發新股。前兩種辦法與我國現行的《公司法》不符,年內能否修改《公司法》還看不清。后兩種方式的可能性大一點,但也需要幾個政府部門協調,以及在考慮了市場反應后才能適時推出。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假設。除此之外,還需要一個日漸規范的市場環境,以及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與獨立董事制度的普遍實行等,這一切顯然需要時間。但筆者同時也認為,規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制度建設的條件正日益成熟,相信這一天不會太久。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