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文
近期,山東黑豹大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對董事會配股事項投了反對票,理由是由于新政策出臺,結合公司實際情況,認為公司不適宜配股,更適合增發要求。之前還有南京中達、廈門汽車、福日股份等配股預案也遭股東大會否決。這些僅僅只是公開的信息,其實還有私下里把配股改為增發的公司。有的公司此前已經開始著手配股的前期準備工作,但一看有關文件出臺,便見風使舵,相繼宣布公司準備增發,加入到日益壯大的增發隊伍之中。
據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預計,今年約有三、四百家上市公司計劃配股或增發,其中一半以上將采用增發方式,且增發新股融資量將超過配股融資量。而去年,據記者初步統計,增發新股占再融資公司的比例僅10%左右,增發新股所融資金也只占整個再融資總量的1/3。
為何會出現這么多具備配股條件的公司“棄配改增”?據分析,上市公司“棄配改增”并非因為配股方式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因為按照最新的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的有關規定,增發與配股相比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突破:第一、突破了發行對象僅為老股東的限制;第二、突破了對凈資產收益率標準和發行時間間隔的要求;第三、突破了融資規模及數量的限制。如此一來,上市公司不必埋頭苦干三年、調控好相關指標,只要請個會編“故事”的高手,只要“故事”能打動發審委,便可以“圈”到更多的錢了。這極大地激發了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的熱情,以致于一些原本打算配股的公司在認真學習了有關政策規定后,也毅然否定自我,改配股為增發。
當然,公司選擇增發并非都是沖著“圈錢”而來的,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某公司大股東稱,如果進行增發,將有利于引進外部新股東,進一步優化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這正好迎合了管理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但比較該公司再融資前后方案,就可發現,若按原配股方案,即使以原定配股最高價配售,最多只能募得3億多元,而改為增發后,計劃募集資金約8億元。顯然,“配”改“增”的真正實質,是能“圈”到多得多的錢。
長期以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很少現金分紅、大多采用轉增的股利政策,及包裝利潤、高價配股的惡意“圈錢”現象已經普遍不滿。而現在一些經營能力平庸、管理水平一般的公司也自認為“符合增發條件”,變著法想從股民身上圈錢。不具備配股條件的要求增發,具備條件的要求改增發,那小股東的利益如何保障?這引起了市場對增發新規的爭議。
市場人士擔心,增發有被濫用的傾向。這種擔心并非多余,首先,一些公司可以為了圈錢,編出脫離實際的項目。等錢到手后,大股東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就可輕松改變募集資金投向,或歸還銀行貸款,或收購大股東的劣質資產,或用來炒股,這可能造成有限的市場資源被浪費。有投資者甚至提出,如果可以讓平庸的公司增發,為何不讓資不抵債的ST、PT公司通過增發摘帽,起死回生呢?
其次,對增發公司缺乏過硬的監管措施和懲罰機制,將使這些公司無“后顧之憂”。按現行辦法,如果發行完成后的資產盈利水平達不到規定或預測的水平,最壞的也不過是發個道歉公告,投資者最多也就得到個精神安慰,而錢是再也回不了腰包的。
再則,增發新股方式雖然比配股更具市場化特性,但若聽任其盲目擴大規模,將引發市場的大規模擴容,加大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風險。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共有14家上市公司實施增發,共募集資金146.55億元,這與同期新股發行募集資金181億元已相去不遠,日益增多的增發將擠壓擬上市公司的新股發行。而且,由于我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的特殊性,一些股票目前的二級市場價格是扭曲的,以此為基礎確定的增發價格還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場化定價。一般投資者對這種定價的合理性難以判斷,加劇了二級市場的風險。
對完全市場化的再融資操作方式的期待,可能是管理部門對增發極力推崇的初衷。但是,好事還得好好辦,如果整個市場環境還不成熟,就大開“圈錢”之門,最終再弄出第二、第三個紅光、鄭百文來,那就真要讓廣大投資者心寒了。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