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周應該載入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史。這并不在于2月16日滬市大盤刺破上周1926點的低點,而是因為一場大辯論的升級,以及股市隨著辯論的延續所展現出的極端脆弱。
地量待定音
一周來股市的下跌,使得股市籠罩著一種悲觀氣氛。更令人擔憂的是大盤成交量驚人地萎縮,上周三日成交量總和77個億,創下兩年來的新低。“像大自然中暴風雨來臨之前一樣,本周兩市人氣極度低迷,市場像死去了一樣。”股評人使用了文學色彩濃烈的句子來形容股市。
牛市后的大調整來得如此之猛,一時間將人們打了個措手不及。所有的評判指標仿佛都意味著失靈,望著令人心驚肉跳的大盤,越來越多的人試圖從一場辯論中尋找評判的信號。
這場由吳敬璉仗劍論股而引發的爭論,原本可告一段落。但此后厲以寧、肖灼基、董輔、吳曉求[微博]、韓志國等五位經濟學家組成的豪華陣容,攜手反擊吳敬璉,使這場論戰迅速升級。此后,越來越多的經濟學界、證券界頭面人物介入其中,中小股民也或彈或贊,形成了一場街談巷議的社會大辯論。
股市變成理論市
一貫被稱為政策市的股市正日益從這場爭論中捕捉著只言片語,并隨著托方與打方(這里姑且將以吳敬璉為代表的強化監管一方稱為打方)聲音的強弱而漲跌起伏。中國股市繼政策市之后迎來了“理論市”。
這里不能不提到一篇著名的文章《風物長宜放眼量》。這篇新華社記者的署名文章在2月9日被三大證券報頭版刊登,聯系過去曾有過的《人民日報》社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等,這篇通訊被認為是政府托市,被稱之為重大利好消息。股市因此結束四連陰,應聲翻紅。
但幾天后,證監會聲明,此文并非高層授意。繼而有媒體刨根問底:查出此文并非新華社通稿,而是出自新華網一名記者的手筆。失去托力的股市霎時蔫了下來,新一輪跌勢的大門再次開啟。
從新聞操作的角度來看,不是上令下達的通稿,各報沒有硬性轉載的任務,但自由選用稿件無可非議。這篇新華網的稿子之所以引起大波,是因為它切合了人們政府托市的慣性思維。就其出臺的方式來看,被三大證券報同時相中,在同一天頭版刊出。如此巧合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蹊蹺。
利益把仇神召上戰場
一些人之所以對吳敬璉的言論如臨大敵,見報的說法是擔心吳的觀點成為高層決策的依據。確實,吳的言論出爐的時機恰巧與監管力度加大的風聲相切合。于是才有一言興市、一言毀市之說。
有媒體說,站出來發言的人都是可愛的。但稍加審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這場辯論中諸多利益中人逡巡的腳步。不管是以文托市也罷,還是一些經濟學家的引經據典也罷,即使是媒體又何嘗不是如此?套用“無知者無畏”這句話說,無股者無畏,吳敬璉的沉默也許是最好的回答。
隨著辯論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嗅出了爭論以外的味道。一些經濟學家似乎想拋開吳敬璉規范發展證券市場的初衷,將吳的觀點歸于是否還要證券市場這一命題上。但如果是后一類的話,則原本無需辯論。早在10年前小平同志就有過不要爭論、允許試驗的倡導。股市10年的成績不需要隨時掛在嘴邊,事實上它更需要清醒的警示。
來自證監會的聲音
在這場辯論中,證監會的態度格外引人關注。時值股市下跌,管理層是否會遵循投鼠忌器的老路?2月15日,周小川、吳敬璉、香港交易所主席李業廣及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等人聯袂登場,同堂高議公司治理結構。周小川再次重申堅決反對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監管層的強硬態度和監管決心由此可見。2月16日,滬市股指創下1911點的新低。
另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在于,周小川、吳敬璉等人高談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其用意何在?上市公司的質量是股市的基石,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中國的股市之所以脆弱,恰恰在于這塊基石不穩。顯然監管層正試圖引導爭論的方向,從而使其富有建設性。
中國股市要走出脆弱的陷阱,有待于一個堅強的管理層,有待于績優公司所組成的堅實的基礎,有待于投資人的信心以及健康心態。
監管的風聲正緊,監管的強音不可動搖。這是蛇年股市傳遞出來的最強信號。(本報記者 潘圓)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