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強壯的人,都必有生老病死;再輝煌的企業,也難免興盛衰亡——前者體現了自然的意志,后者表明了市場的無情。即將逝去的生命,我們或許應該不惜代價地搶救,但病入膏肓的企業,也同樣值得如此嗎?
股市的發源地在西方,當今世界最成熟的股市仍然在西方。在西方的成熟股市,上市公司是能上能下的——上只要符合規定標準,下只要不再符合標準;可上時不必走后門拉關系,該下時找了誰說情也沒用。
但中國的事情往往不簡單。一件即使原本簡單的事,因為考慮的方面太多,于是就復雜起來,于是就不再容易——例如上市公司的退市機制。
與西方國家相比,對于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我國政府堪稱是仁至而義盡了。從ST再到PT,數年的耐心,舉世未聞的創造性制度扶持,依然無法使“阿斗”們站起。在各方的強烈呼吁下,最后不得不拿PT水仙開刀,以稍息民憤。
然而十幾個PT公司,全部殺掉實在心有不忍。于是在千呼萬喚始出臺的《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中,繼續網開一面:PT公司暫停上市后,還可以向證券交易所申請寬限期,以延長暫停上市的期限。結果,十幾家PT公司中,除PT粵金曼未蒙開恩,其余皆獲寬限。
在被廣大投資者稱為“茍延殘喘期”的寬限期內,7家寬限期僅至6月30日的老PT公司(新PT公司寬限期至年底),在各地政府的大力協調、有關各方的積極配合下,資產重組工作一改多年僵局,突然全部飛也似地展開了。截止7月20日,兩地證交所規定的PT公司發布中期預虧公告的最后期限,7家老PT公司無一預虧。按照制度,不預虧應該意味著已經扭虧,就可以再獲6個月的寬限期。對于PT們來說,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喜劇性的,當然值得舉杯慶祝。
但不愿賀喜者也有人在。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微博]就聲稱:“對于給予PT公司所謂的寬限期,我看不是好事。上市公司到了PT階段,肯定已經病入膏肓,甚至像植物人一樣,成了“植物企業”。現在給了它們寬限期后,再由地方政府出面,通過大量的資產置換,賦予這些實際上早已名存實亡的企業新的生命,這樣做根本沒有意義,反而助長了證券市場的投機性,并使市場化的退市機制遭到了損害,還為地方政府插手上市公司提供了堂而皇之的借口。既然置換進入的資產都是優質的,為什么一定要讓它們借著那些“植物企業”的名義?為什么不可以讓它們堂堂正正地自行申請上市呢?”。
吳曉求的意思,應該是寬限期對于PT公司而言,固然可喜,但對健康的退市機制乃至證券市場大局來說,不僅無喜,而且可悲了。
持此觀點者,應該絕非吳曉求一人而已吧!(張)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