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凱 特約作者梁鈞/文
專家對于我國私募基金規模的預測有很大的出入,有接近7000億左右的提法,也有2000億左右的提法,總之私募基金規模到底有多大是一個模糊概念。
由于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我國私募基金只能以各種變通形式存在,如果按照基金本身的要求來衡量,其中一些還不能算作基金,只有等時機成熟,它們才可能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私募基金。這些改頭換面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工作室(以較有名氣的股評人士或研究人員為依托,采取會員的方式,按資金量的大小給客戶提供詳細的市場操作計劃)、委托理財(以證券公司為主的投資機構接受較大規模的資金委托,一般保本并承諾一定收益)、公司或契約式私募基金。
從本質上看,我國現有私募基金主要以“代客理財”的形式存在,屬于雛形狀態。以現有條件看,此種方式存續并沒有完全的合法性和監管的可行性。不過有專家預計“代客理財”已經在將要出臺的法律法規草案中有所體現,其合法性將會取得突破。
有專家指出,目前有將私募基金概念擴大化的現象。有人將屬于民法范疇內的民間約定上升到私募基金的高度,還有人給一些沒有“浮出水面”的所謂地下莊家、主力也戴上私募基金的高帽,應該說是不恰當的。另有市場人士認為,快速膨脹的私募基金似乎與2000年初管理層提出超常規、創造性地發展機構投資者相伴而生,但這些機構投資者的專業性、可信度、投資能力卻參差不齊,其中不乏一些素質低下的機構,他們根本沒有什么投資理念可言,只管打聽消息或跟莊鎖倉,并不是基金本身所要求的理性機構投資者。
資金的短期特征導致投資行為短期化
以“投資”和“工作室”形式存在的私募基金主要通過契約形式制約委托和受托方的權益!缎磐蟹ā分皇且幏缎磐嘘P系的基本法,本身幾乎不具備什么可操作性。社會上的各類財產管理業務,幾乎不存在法規約束。由于沒有統一的財產管理制度安排,各種財產管理、委托投資形式五花八門,形態各異,缺乏統一的行為。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由于代客理財的資金大多都有期限性,一般來講都在一年以內,這點從上市公司發布的委托投資公告就可以看出,例如本周華茂股份發布公告,公司投入委托理財資金1.35億元,總共委托3家機構進行管理,而且期限均不超過一年。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這些資金來源的短期性使得“基金經理”對其使用也呈現短期性的特征。與其相類似的銀行信貸資金流入股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還本付息壓力下,受托資金經理人的投資行為變得短期化。這也是市場投機氣氛濃厚,很難長期走牛的原因之一。
其實在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私募基金,一般是封閉式的合伙基金,不上市流通,在基金封閉期間,合伙投資人不能隨意抽資,封閉期限一般為5年或10年。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基金隊伍中的正規軍——公募基金就顯得優勢很突出,因為封閉式基金有長達15年的封閉期,開放式基金有著比較完備的規范體系,容易避免投資短期行為,更好地保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收益保底:沒有跨出傳統金融業務的束縛
我國的金融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大部分地下私募基金為了吸引客戶,對客戶有私下承諾,如保證本金安全、保證年終收益率等,據說一般信譽好的大券商收益率相對較低,而剛剛涉足代客理財的一些機構有時能開出超出10%的年收益率。
萬國測評分析師林德先生認為,含有承諾的私募基金其實屬于違法違規的行為,在實踐中,有的以財產管理為名,實際往往已成為一種變相的高息攬存,甚至極易成為變相的非法集資,并沒有跳出原來傳統信貸和信托業務的怪圈。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書面合同文本,委托人、受托人的利益仍難以得到法律的保護。事實上國際范圍內成熟資產管理的做法,很少有保本并有保底收益的承諾,而且要受到極為嚴格的法律限制。
但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民間私募基金由地下轉為地上、納入法制化軌道,有可能會形成我國證券市場的第三種力量,能夠改變目前以個人投資者為參與主體的格局。我國現有各類“投資”類企業和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一般都具備固定和最低收益承諾,今年股票市場一直處于調整的狀態中,上證指數上漲幅度較少,扣除B股漲幅和新股的影響,可以說上漲空間非常有限,面臨代客理財的利潤壓力,必然會引發下半年的一輪上漲行情。(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