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單季新增2.15萬億!銀行理財沖刺過渡期,“最后一公里”直面“硬骨頭”資產
第三季度,銀行理財一掃此前兩個季度的低迷,創出今年以來單季最大規模增量——2.15萬億。三季度環比增幅為8.33%,遠遠高于今年一二季度的-3.21%、3.08%。
經此大增,今年的銀行理財終于在9月末這個時點,存續規模首超去年末水平(25.86萬億),達到了27.95萬億元。
而這27.95萬億的銀行理財中,凈值化比例超86%。也就是說,仍有約3.9萬億的老產品(預期收益型產品)待整改,而它們還都留在各家行手里,其中不乏最難處置的“硬骨頭”資產。
有城商行理財公司的總經理直言,“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我們最痛苦的時候。”事實上這代表著諸多銀行理財人士心聲。尤其是現在這最后的一公里,還伴隨著理財資產估值切換為市值法后帶來的“真”凈值化管理挑戰。
母子交接提速,規模單季大增
據工銀理財宣布,截至11月2日,其自主發行并管理的理財產品規模突破2萬億大關。而就在今年6 月末,工銀理財產品余額還只有1.249萬億元,且同期中報罕見地沒有公布工行集團口徑理財余額,“規模第一大”交椅被招行取代。
也就是說,萎靡的上半年過去,進入三季度后工銀理財加快自主發行和承接總行產品,規模增長了7500多億元。另據券商中國記者獲知,另一家馬上要進入兩萬億俱樂部的是建信理財,其自8月上旬規模突破1.5萬億后,用時兩個半月規模增加約5000億元。
在官方數據公布前,券商中國記者就已經報道過進入八月,多家銀行向子公司加快導入產品。僅不完全統計,建信理財、農銀理財在8月完成了1.5萬億級規模突破,而交銀理財、光大理財則步入萬億級俱樂部。
母子交接提速加上自身發行爭氣,事實上銀行理財整個行業的管理規模,都在三季度有了不小幅度的爬升。截至9月末,21家已開業的理財公司(批籌29家)管理產品存續規模達13.69萬億元,較年中整整增長了36.75%。雖然理財公司已經力壓各類銀行機構,成為理財市場的絕對主體,但隨著其他籌建中的理財公司開業,以及總行在過渡期前完成對符合新規的產品的移交,理財公司的市場份額將不止9月末的48.97%。
規模增長值得關注,銀行理財運作模式顯現出來的最新特點更值得關注。將銀行理財三季報與半年報連起來看,我們可以清晰感知銀行理財在新發期限和資產投向的最新變化:
9月份,新發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357天,比6月份的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281天整整增加了76天,環比增幅27.05%。封閉產品期限的大幅拉長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可以更好地管理資產組合的久期、更好地承接不具備活躍交易的資產,更好地支持期限較長的科技創新、綠色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資產投向方面,三季度銀行理財投資非標債權和權益類資產的余額都有所降低。非標債權資產的余額從6月末的3.75萬億減少至3.16萬億,權益類資產余額由同期的1.17萬億減少至1.1萬億。
資產處置進入攻堅期
自新規下發后,銀行理財就在盡可能地拉長負債端久期,縮短資產端久期,將兩者之間的差距縮短。現在過渡期僅剩不足兩月,記者采訪幾名業界人士,他們普遍估計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可完成整改。對于少量難處置資產,可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申請個案專項處置。
但這“少量難處置資產”,究竟是久期過長的產業基金、部分缺乏流動性的永續債,還是小部分問題資產等,各家似乎都諱莫如深,誰也不愿意亮底牌給市場看。
杭銀理財總經理王曉莉在2021年中國區銀行業年會結合杭銀理財經驗直言:“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我們最痛苦的時候。”據其透露:杭銀理財目前產品存續規模為2900億,凈值化比例高達96.7%。數十億的資產處置起來需要母行、當地監管和外部投資者三者在緊迫的時間內達成一致。
王曉莉的話代表了很多從業人士的心聲。一名華南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記者:今年該行一些老資產通過回表的方式處置了,而且幸運的是今年有一波債牛行情,他們借機賣出了部分資產。“剩下的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全部放市場上拋售的話,市場上有能力接的機構并不多。主要是看險資,但是險資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它不一定會全盤接。就算你真的能賣掉,全部也要大幅折價,實際上這是某種意義的做空。”
另外一名華東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他們尤其關注永續債的處置。一是財政部要求永續債按照權益來記賬,但此前銀行基本當成債在投資;二是久期太長,市值法后管理難度陡增;三是如果市場接盤意愿不強,可能會影響后續銀行發永續債補充資本。
穩住回撤,做好消保
一場浩大的理財存量資產估值整改(從成本法轉成市值法),剛剛在十月末落下帷幕。一大批理財產品在估值切換當日釋放此前基于債牛累積的浮盈,使得其凈值呈現不同幅度跳升,順勢推高其成立以來年化收益。
據記者從多家理財公司處了解,大行理財子公司全部都按監管要求完成了估值整改。但面對同樣的問題,有一些股份行理財公司則并未給出“全部完成”的肯定答案。同時有傳聞小范圍流傳:有小部分股份行在尋求監管許可,允許其部分資產估值整改延期到年底。
傳聞很難得到證實。但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銀行理財都已在監管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估值整改。資產浮盈的短時釋放,意味著很多理財產品的收益會在近期短期“虛高”。沖著較高的“成立以來年化”而入場的投資人,或許很快會發現產品年化收益率高位回落。
現在已經有大行理財公司內部人士,從消保層面對這個潛在情況進行了極其有責任感的思考。“我們作為從業者,需要給到投資者足夠的風險提示和用戶陪伴。要提醒他們不要看到非常高的‘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就沖進場買買買。當期收益釋放完,往后的收益就很難很高了。銀行理財的凈值表現真的會波動加劇,而且真的已經不是剛兌了。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該人士呼吁。
從債市基本面上,廣發證券固收團隊稱信用債市場剛剛經歷了理財凈值化轉型沖擊,現在債市在得到估值修復,沖擊正在消退。
該團隊給出了詳實的數據分析:由于銀行資本債是攤余成本法理財的底層資產,所以其成為首當其沖受沖擊的品種。9月利差大幅度上行,待10月估值切換結束后利差才有所收窄。截至10月29日,三年期AAA-及三年期AA+銀行資本債利差較9月底則分別壓縮18bp、17bp,五年期AAA-和五年期AA+銀行資本債利差收窄幅度在10bp以內。此外,私募城投債的估值亦有所恢復:9月私募城投債平均估值水平較8月上行22bp;10月,私募城投債平均估值較上月下行10bp。
廣發證券固收團隊稱理財“真凈值”短期沖擊雖已告一段落,但長期來看,長久期、低等級信用債配置需求將降低。
在真正的凈值化時代,銀行理財將如何較好地控制回撤,是各家理財公司都在深度思考的問題。目前可被總結的做法是:一是運用杠桿,增厚收益;二是調整投資組合,增加交易性收入;三是把銷售費和投資管理費適當降低一些。
銀行理財,就在“硬骨頭”資產處置攻堅期和“真凈值”轉型挑戰期的雙重壓力下,開啟了最后不足兩個月的、向“潔凈起步”新征程的全力沖刺。
責任編輯:陳嘉輝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