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2008年大小非月度解禁數量
資料來源:國海證券研究所
大小非合計減持量逐月遞增
資料來源:國海證券研究所
“二次發售”打草驚蛇
在“限售令”發布4個月后,證監會又公開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引入券商中介和以二級市場價格為基準的二次發售的機制。“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或將由此而受益的券商股的全線漲停帶動下,8月20日,滬指一掃往日頹勢大漲逾7%,就在市場關注此番大漲是否吹響反彈的號角時,市場已重拾震蕩格局,令人大為神傷。
與此同時,另一個更令人吃驚的數據不得不讓我們再捏上一把汗——滬深兩市大宗交易顯示,自8月20日以來,“大小非”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票的宗數陡然猛增。自20日至22日的三個交易日里,滬深兩市大宗交易出現23宗共涉及15只股票,交易股票數量高達12998萬股,而交易額更是近12億元。這三個交易日中,深市共有8只股票合計成交5465.58萬股,交易金額為36976.77萬元。而滬市共有8只股票合計成交7532.14萬股,交易金額為80216.96萬元。兩市總交易金額為117252.73萬元。這比8月11日-8月15日期間的成交金額增加了不止一倍。
“市場受‘大小非’可能會受限的消息刺激急于反彈,但‘大小非’則因為怕受到限制而急于在市場上拋售。”銀河證券分析師袁強曦如是說。一些業內人士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二次發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上周股指的放量大漲,但部分大小非卻趁反彈大量出貨,管理層推出“二次發售”制度的目的很明確,希望“大小非”不要再在二級市場減持,然而這種空言驚嚇并沒有實際行動配合,其結果就是讓大小非趁機加速出逃。可以說,政策越限制,“大小非”跑得越快,“二次發售”的消息傳出,讓噤若寒蟬的“大小非”望風而逃。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在監管層尚未正式出臺相關政策之前,“大小非”的減持速度不旦不會延緩,反而會加速,由此將給市場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國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湯小生表示,“大小非”減持新規對進一步改善大宗交易制度、穩定市場預期對市場屬實質性利好,但短期內關于新的限制性規則的任何事前討論一定加快現有已解禁股的拋售壓力,短期內對市場走勢不利。對于“二次發售”的機制和細則問題目前尚難判斷,其最終要成為利好必須要有以下條件:一是要有新的資金承接機制配套,否則就不可能緩解市場供求關系,因此“二次發售”配合“可交換債券”等市場流動性管理工具,引入券商中介完成市場化交易過程,甚至融資融券辦法等值得期待;二是必須要對IPO的“大小非”這一新增問題有所突破,這可能涉及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股改“小非”規模相對有限,如果沒有新增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能消化掉,而且這些“小非”股改時支付了對價,修改規則有悖公平。今年市場最受傷害的還是諸如興業銀行、中國平安等一批新上市公司的“大小非”拋售。只要IPO審核發行還在繼續,就有理由懷疑政策面的做多誠意;三是,減持拋售定價總體依據市場原則,否則將對二級市場投資者造成心理壓力。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