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琳
● “二次發售”打草驚蛇,“大小非”瘋狂逃竄。
● “小非”依然是主力軍,“大非”減持有明顯啟動的跡象。
2008年8月“大小非”解禁股數合計達231.05億股;2008年9月,“大小非”將有54.38億股限售股解禁上市,從數據上看,在經歷8月的解禁洪峰后,“大小非”解禁的谷底看似即將到來,但解禁壓力真的驟減了嗎?
一個新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隨著證監會日前透露將以“二次發售”解決“大小非”減持問題新辦法風聲的傳出,早已猶如驚弓之鳥的“大小非”更加心驚膽戰,加速減持?磥,在監管層進一步規范“大小非”減持問題的政策未正式出臺之前,“二次發售”猶如打草驚蛇,在“大小非”對預期減持新辦法可能對其不利的情況下,紛紛搭乘末班車奪路而逃,而隨著“大小非”的減持狂潮,必然成為市場和投資者不能承受之重。
“限售令”未能限制減持
隨著股改步入后半段,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之后的擴容壓力幾乎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早在大家享受著牛市盛宴的時候,“大小非”限售股解禁流通其實已悄然成為一顆重磅炸彈潛伏在市場中,并且終于引爆于市場,造成市場的慘重下跌。由于“大小非”取得股份的歷史成本極低,解禁后能獲得不菲的收益,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小非”已經或者即將解禁流通,他們在二級市場上大量拋售股票,成為股價大幅下跌的“元兇”。據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2010年是解禁股的集中釋放期,從數值上看,這4年理論上將有合計近9000億股,高達數萬億元的市值需要釋放,對于這龐大的資金,卻無相應的接盤能力,市場震蕩下跌成為必然。
“大小非”問題牽動著市場的神經,引起各方的強烈關注,為了緩解大小非解禁流通后對市場的壓力,4月21日以來監管部門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安排:一是發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指導意見》,對上市公司股東集中出售超過一定數量解除限售存量股份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轉讓;二是滬深交易所及時出臺業務操作指引或者相關細則,進一步明確了政策口徑,對違規減持行為采取了公開譴責、限制交易、限時購回等處罰措施;三是從2008年7月起,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開始逐月披露“大小非”減持情況,加強大小非減持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但值得關注的是,“大小非”減持壓力并未因減持“限售令”的出臺以及股價的重挫而減緩,相反“大小非”減持壓力有遞增之勢。
自4月21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以來,“大小非”在二級市場上直接減持的數量銳減。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4月份減持1.56億股,5月、6月及7月的減持量分別為2.07億股、1.97億股和3.13億股,即“限售令”后的4個月月均減持量僅今年頭3個月月均減持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另一方面,“大小非”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的數量卻逐月大幅遞增,其中5月、6月及7月的減持量分別為1.21億股、2.52億股和5.18億股。把每月通過二級市場及大宗交易系統減持的“大小非”數量相加后發現,盡管目前股價已較高位腰斬,但4月份以來“大小非”減持合計數量呈逐月遞增之勢,其中7月份減持的“大小非”數量為8.31億股,僅次于今年1月份減持高峰的9.71億股。可見,“限售令“推出后,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相關解禁股二級市場的直接沖擊,但并未能改變因“大小非”解禁后整體的緊張供求局面。而“大小非”減持壓力之所以未能受到明顯的抑制甚至遞增,與有些“大小非”股東擔憂未來有更嚴格的減持規定出臺而加快減持頻率有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