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有股減持新懸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16:07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袁京力 國有股減持,對于很多老股民而言,是可以讓他們談虎色變的“一把利劍”。不過,這一次,新政策沒有引起A股大跌,反而成了股市利好。但新政策也引起不少新疑問,在經濟學家劉紀鵬看來,《轉讓辦法》只是讓國有大股東的股權轉讓開了個頭,在信息披露及金融股的相關轉讓制度方面的安排,仍需改進 一石卷起千層浪。 7月6日,國資委網站上悄然掛出國有股轉讓、受讓的三個規定——《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轉讓辦法》)、《國有單位受讓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規定》以及《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標識管理暫行辦法》。 股票市場隨即做出反應。 當天下午,上證綜指一改此前兩天的跌勢,以暴漲165點收盤;9日,延續這股漲勢,上證綜指站回3900點附近。 國有股減持,對于很多中國股市的老股民而言,是可以讓他們談虎色變的“一把利劍”。正是2000年、2001年連續掀起的對于國有股減持的討論,直接引發了中國A股市場此后長達5年的熊市。 但時至今日,A股市場的整個環境均已發生變化。作為國有股權減持的《轉讓辦法》的出臺,讓懸掛在投資者心中的石頭終于落下。 不過,《財經時報》在綜合各方的消息看,政策的出臺留下了不少新的懸疑。 這些疑問大致包括:在小于規定比例之外的國有股股權轉讓,是否需要事前信息披露?除了按《轉讓辦法》進行減持的852家國有股上市公司外,A股市場有500多家其他諸如民營尤其是大型金融國有企業的股權,未來的減持將何去何從? 針對這些疑問,《財經時報》記者7月11日晚間專訪了正在香港出差的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劉紀鵬。在曾經參與上述規定征求意見工作的劉紀鵬看來,在一股獨大的A股市場,哪怕第一大股東轉讓萬分之一的股權,也應該進行信息披露。 而對于不在《轉讓辦法》約束之列的國有大型金融企業,劉紀鵬認為,需要迫切破除政策盲點。 今非昔比 國有股減持,5年前曾留下過不愉快的記憶。 自1999年中國嘉陵(600877.SH)和黔輪胎(000589.SZ)開始試點以后,國有股的減持就牽動著股票市場的神經。 2001年6月,國務院出臺《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基金暫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22號文),對于國有股的減持方式和定價做出了安排。 “但因為當時大股東沒有支付對價,按市場定價的方式注定行不通。”劉紀鵬回憶說。 而股票市場對于是次國有股減持政策,投了反對票。 消息出臺的第二天,上證綜指見頂于2245點,此后便開始了1994年以來的最大調整幅度。 截至2001年10月22日,上證指數下探至1514點,調整幅度達到了32%。這拉開了叫停22號文的序幕。 在同一天,中國證監會叫停22號文的部分條款,次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停止執行22號文,國有股減持進入長達5年的停滯階段。 而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給國有股減持提供了新的機會。按照股改規定,大股東在支付對價后鎖定期為12個月,12個月-24個月可以減持5%,3年內可以減持10%。 進入今年來,陸續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符合減持要求。 據招商證券數據,200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大、小非解禁股數約為266億,市值達到4109億元。在大股東減持進入密集期時,國資委下轄的852家國有上市公司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從2006年開始,國資委就開始醞釀制定針對這些國有上市公司減持的規定。 “在大股東已經支付每10股送3到4股對價的情況下,此時制定政策允許國有股減持將達到進一步規范的作用。”劉紀鵬表示。 這也正是前后兩次出臺的國有股減持相關規定的最大不同。 重在事前披露 《財經時報》注意到,《轉讓辦法》的出臺只是一個起點。 按照這次出臺的規定,總股本超過10億股的,3年內可凈減持的總量不能超過總股本的3%;總股本在10億股以下的,3年內可凈減持的總量不能超過總股本的5%。 在這個底線內的,國有上市公司大股東可以自主決定,反之則要上報國資委批準。 “凈減持”讓市場質疑可能會導致國有上市公司高拋低吸的操作。 按照相關法規,大股東轉讓股票超過總數5%的要進行事前信息披露,且在購買后6個月內不能買賣。 但對于5%以下的并沒有做出規定。 在《轉讓辦法》出臺前,市場上曾出現國有大股東出售解禁的原非流通股的行為。中信證券(600030.SH)和瀘州老窖(000568.SZ)的大股東均在市場上進行了較大的拋售行為,引起了股價的波動。 但上述行為都沒有進行事前披露。 “盡管這些減持比例都在5%以下,但每家累計出售套現都超過了10億元,難免不對市場帶來沖擊。”劉紀鵬指出。 與國外股票市場不同的是,A股市場普遍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像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四通公司在新浪這種海外上市公司中只有20%股權的例子,在A股幾乎沒有。”劉紀鵬感嘆。 這極其容易引發問題。 在他看來,大股東能夠事先知悉上市公司的運作,甚至可以動用人力、財力和資本運作在內的手段來改變公司的基本面。 而且,類似操縱股價的隱憂可能不僅僅在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會出現,還有另外一個陣營也讓市場擔心。 據介紹,除了852家國資委下屬的國有企業外,近500民營企業也是A股上市公司的主力,“這些民營企業的套現欲望更強。”劉紀鵬認為。 劉紀鵬強調,哪怕大股東出售總股本的萬分之一也要做事前信息披露,以讓他們減少操作的空間。 政策盲點 而作為A股市場最大的一支力量,國有大型金融企業減持規定的制定也顯得刻不容緩。 隨著中國銀行(601988.SH)、工商銀行(601398.SH)和中國人壽(601626.SH)等一大批國有金融企業相繼登陸A股市場,國有大型金融企業在A股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接近1.8萬億元,中國銀行的市值約為1.3萬億元,兩者非流通股的市值超過了兩家銀行總市值的90%。 “盡管金融行業涉及國家金融安全具有特殊性,但這些大型國有金融企業也存在國有股減持問題。”劉紀鵬認為。 在他看來,中央匯金公司以外匯儲備注資幾大國有大型銀行和其他一些金融機構,只是一個階段性任務,“未來終究要退出。” 但《轉讓辦法》并沒有把這類金融企業的國有股減持納入進來。 國資委的相關官員在解釋《轉讓辦法》適用范圍時專門強調:“除國有金融企業外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關機構、部門、事業單位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轉讓行為。” “現在這方面顯然是政策盲點。”劉紀鵬評論說。 在他看來,首要的是要解決大型國有金融企業的出資主體問題。據了解,目前大型國有金融企業的減持不僅涉及“一行三會”(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而且,其出資人也牽涉到財政部、中央匯金公司及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等。 “在厘清出資人之后,大型國有金融股的減持也可以參照《試點辦法》來運作。”劉紀鵬認為。 但完成這兩步顯然要花更長的時間。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