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當初光大證券的“烏龍指”是一起突發事件的話,那么時隔一年后當事人之一的楊劍波[微博]狀告中國證監會[微博]就絕對不是一起“烏龍官司”,套用一句官方語言,雙方的控辯對于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法治化進程具有相當的意義。
楊劍波作為光大證券策略交易部的總經理,在“烏龍指”發生后參與了公司決策層的討論,此后又作為主要執行者完成了他口中的錯單對沖,執行的無疑是職務行為,證監會的處罰讓這個年少氣盛的海歸被完全結束了在資本市場的職業生涯,奮起反擊,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沒什么可以大驚小怪的,更何況“烏龍指”這樣的事件從未發生過,內幕交易的認定存在不同認識也是正常的。交易所在這個過程中也并非無懈可擊,至于楊劍波指責證監會不專業,正是他的專業,反映出了證監會的不專業,可以理解楊魚死網破的悲憤,不必過于計較,也許證監會的律師對于策略交易并不在行,但是對于內幕交易的認定未必不如楊專業,所以,專業與否,不是楊劍波能夠說了算的,得由法庭判斷。證監會此番出庭的辯護律師由自己負責法務的內部人士出任,氣場雖然沒有楊劍波強大,但也算中規中矩,不亢不卑,雖然引用的事例引起現場大笑,但是仔細想想并無不妥,一個人的消費正常情況下100元,突然多花了10000元,就去市場上搶了10000元,類比有點簡單,道理是一樣的。內幕交易,尤其是“烏龍指”發生后的內幕交易,雖然本質不是盈利而是減少損失,但是結果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的不當得利,大難臨頭各自飛,還是考慮利益攸關方的利益,不僅是道德問題,也是光大作為券商的職業問題,楊劍波作為部門主管不必考慮如此周全,但是董事長總裁恐怕就必須有這個概念和意識。楊劍波一個人挑戰證監會,站在他的角度要把責任分清很難,因為他不能代表光大證券,他只是執行者之一,他本身也擔不起這個責任。信息披露的主體是誰?當然不是媒體,當然是光大證券,如果以媒體報道為由可以豁免信息披露的責任,那么光大還需要負什么責呢?!
其實,“烏龍指”是否可以避免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發生后的心態。錯就是錯,事到如今怪不得別人,要么將錯就錯,弄假成真,要么原地繳械,愿賭服輸;又不肯將錯就錯,又不肯愿賭服輸,必然矛盾,以一個錯誤去糾正另一個錯誤,這就叫一錯再錯。必須清楚的是,這個錯誤的主體是光大證券,不是楊劍波個人;同樣必須清楚的是,交易所在此過程中的責任并不影響對光大證券責任的認定,違規的事情誰知道都不行,可惜,楊劍波對此認識不夠。根據庭審表現,楊劍波在新浪的調查中得到了近90%的贊成票,形成對比的是,只有51.2%的人認為他能贏這場官司,這并不一定是什么潛規則,中國適用成文法而不適用判例法,即便如此,雙方在法庭上的激辯還是讓人大開眼界的,楊劍波的才情激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英雄氣短,可惜,可惜,可惜。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