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月21日電(記者陳亦南 馬述昆)繼瑞士銀行去年末盡拋其所持的中國銀行股票之后,近日多家境外戰略投資者紛紛從中資銀行中撤離股份,這一現象引起了市場及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專家普遍認為外方金融機構拋售中資銀行股份乃是其籌集資本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的應急之舉,不會危及雙方的戰略關系。與此同時,中外銀行均表示繼續合作的基礎仍然牢固。
中國銀行在歲末年初的短短兩周內送走了蘇格蘭皇家銀行、李嘉誠基金、瑞士銀行三位賣家。中國另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建設銀行也在新年伊始收到了美國銀行的減持通告。減持后美國銀行對建行的持股比例從19.1%降至16.6%。
另外,匯豐是否會減持交行股份也成為了市場話題。而據國外媒體最新消息,工商銀行的外資股東美國運通公司打算在今年4月底禁售期結束后出售其所持有的工商銀行股權。
這些外資銀行在禁售期結束后頻頻拋盤,原因何在?記者采訪的專家均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是持續至今的經濟危機。金融泡沫破滅、信貸危機以及流動性緊縮問題接踵而至,令西方銀行體系這座大廈一時間顯得搖搖欲墜。
在此背景下,專家認為外資股東出售手中持有的中資銀行股份不失為一個補充財源的選擇。
中央財經大學的郭田勇教授告訴新華社記者,外資銀行目前急需資金用以抵御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以美國銀行為例,由于在危機中收購了美林和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該行目前正面臨資金短缺,因此不得不出售其在建行的股份以籌集現金,”他說。
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呂隨啟也表示,一部分外資銀行需要資金來彌補自身的空缺。而中資銀行在這些年來的穩步成長使得拋售股份為他們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隨著更多的股票解禁,中資銀行在未來還將面臨更多的外資拋售行為。”呂隨啟說道。
作為被拋售方,中資銀行日前也對各自的海外合作者的行為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建設銀行表態稱美國銀行的減持決定是出于自身的資金困難的考慮,不會影響其第二大股東的地位。
中國銀行發言人王兆文也對瑞銀出售中行股份的決定表示理解。他說,“按照雙方協議,在鎖定期結束之后,瑞銀可以選擇持有也可以選擇出售。”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種在禁售期滿后的拋售完全是正常的市場行為,況且外方所拋售的股份所占各中資銀行全部資產的份額很小,因此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不大,中國的商業銀行應該對前景充滿信心。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銀行業近幾年高速發展,資產質量和各項指標都處在歷史最好時期。
迄今為止,外資銀行的減持行為尚未對相關中資銀行帶來明顯沖擊,內地與香港兩地市場上的中資銀行股價基本穩定。有專家分析認為,外資銀行在自身遇到困難時選擇套現雖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但未來如果再想回來,難度可能要大得多。
中國工商銀行投行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史晨昱認為,中資銀行在將來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時應更加謹慎,以避免資金抽離可能對自身造成的損失。
史晨昱說:“引資下一步可嘗試換股或交叉持股等多種形式,增強中外資銀行戰略合作的穩定性。”
相關專題:
媒體評論外資拋售中資行H股觀點一覽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