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宏觀研究 > 每月投資者信心指數分析 > 正文
 

中信證券:近期市場變化研判與策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17:06 新浪財經

  疾風勁草知秋涼 吐舊納新有暖流

  中信證券研究部 皮舜

  中國股票市場在經歷4年多漫漫熊市后,在2005年迎來非常關鍵的一年。股票市場在4月29日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以來,市場的股指不斷下滑,其中在7月中旬,上證指數一度跌破1
000點大關。根據2005年7月份的統計結果,中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在全球比重從3月份的1.17%進一步下滑到0.93%,而股票市場的流通市值從2000年的超過17000億下跌到的不足10000億元。市場在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契機,A股市場出現明顯回升,上證指數從1000點左右重上1100點,隨后攀高到1200點,目前在年線附近震蕩,上市公司的整體市盈率到9月份已經調整到21倍左右。因此,未來市場如何變化和投資者策略如何選擇,我們認為需要在宏觀經濟界析的環境下,分析市場特征和綜合考慮市場投資者信心變化情況,才可能給出一個清晰操作思路。

  一、經濟增速放緩是市場運行的宏觀環境

  2005-2006年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但可能面對重大的需求環境變化。外貿摩擦、國際價格等不確定因素對出口的不利影響顯著加大,

宏觀調控投資規模仍然過大、增長仍然偏快而傾向于繼續實施緊縮控制,對投資增長也會有向下的壓力。

  2005年,

國際油價的高企和美國“卡特里娜”颶風對美國經濟沖擊,將進一步沖擊全球經濟。國際經濟增長放慢,主要經濟體進口需求增長將比2004年有較大幅度的回落甚至是負增長。發達經濟體2004年進口快速增長,遠超過正常水平,2005年再要有如此迅猛的需求上揚可能性極小,去年的高增長為2005年進口需求制造了很大的增長基數。我們以近年來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與進口需求的關系進行測算,發現2005年美、歐、日的進口需求不出現下降已經相當不容易。隨著國內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增長的放慢預期之下,對進口的需求正在減弱。外商直接投資需求階段性的調整開始出現,是新增投資需求開始走弱的一個信道。未來進口速度將會顯著放慢,貿易順差,特別是對美國的順差,引起的貿易摩擦可能急劇增加。年初以來,這樣的趨勢已經相當明顯。

  圖1 經濟增長與需求走勢比較及預測(%)

中信證券:近期市場變化研判與策略

  二是投資周期的延伸將逐漸轉向溫和增長。2002-2003年度初起、2004年繼續推高的投資熱潮,相關項目已經開始形成供給能力,進一步的投資強度在2005年已經開始回落,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鋼鐵、有色、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工等行業,不少已經初露投資增長減緩端倪。針對投資的緊縮調控仍在持續。調控當局對投資形勢的認識,仍是存在過熱的危險,擔心投資出現規模過大、增長過快的反彈,仍是今年“兩會”上的主流意見。

  三是2005年經濟增長的一個積極方面是消費需求及消費型投資需求的作用凸現。從中長期看,消費及消費型投資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投資、出口需求在2005年后半段出現顯著調整,這一趨勢未來還會延續,在中央、地方政府高度強調就業、和諧發展的背景下,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調動、擴大其他方面的需求,保持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

  結合模型預測,我們預計2005年下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比上半年減慢,但2005年上、下半年,GDP增幅差距可能比2004年上下半年略大,呈上高下低走勢,分別同比增長9.4%、8.6%,而非基數原因導致的上低下高。2005年下半年,緊縮調控影響經濟增長進入谷底的可能性較大,如圖1所示。與出口需求、投資需求相對走弱相比,消費升級的效應釋放使得消費需求相對強勢,能夠保持較快增長。但總體經濟增速放緩將是未來經濟運行的宏觀環境。

  二、資金供應充足成為市場重要特征

  雖然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但2005年資金市場表現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寬貨幣,緊信貸”現象。對商業銀行等央行以外金融機構來說,由于商業銀行加強風險控制、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信貸增長緩慢,近兩年的年度新增貸款低于計劃規模。另一方面,居民、企業等各種存款繼續快速增加。尤其是擁有外匯來源者,更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推動下,結匯售匯而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中新增大量人民幣存款。由此造成的一個結果,是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差迅速擴大。2004年底,存貸差達到6.3萬億元,2005年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差上升至8.3萬億元。

  表1 近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主要指標數據(億元,%)

A

B

C

D

E

F

G

I

K

M

N

O

-

資金來源合計

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貨幣流通量

金融債券

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有價證券貸款 /有價證券及投資

存貸差

百分比:存貸差 /資金來源

(C+E-F)

(C+E-F)年新增額

(C+E-F)年新增額比上年增幅

1994

49558.4

40472.5

7288.6

93.5

40810.1

2462.4

-337.6

-0.68

-244.1

- -

1995

64221.7

53862.2

7885.3

1683.8

50538

4215.7

3324.2

5.18

5008

5252.1

-

1996

79033.7

68571.2

8802

2484.2

61152.8

5644.9

7418.4

9.39

9902.6

4894.6

-6.8

1997

95008.1

82390.3

10177.6

29.9

74914.1

3671.7

7476.2

7.87

7506.1

-2396.5

-149.0

1998

110420.5

95697.9

11204.2

56.2

86524.1

8112.2

9173.8

8.31

9230

1723.9

-171.9

1999

123230.6

108778.9

13455.5

39.5

93734.3

12505.8

15044.6

12.21

15084.1

5854.1

239.6

2000

135483.7

123804.4

14652.7

30.2

99371.1

19651.1

24433.3

18.03

24463.5

9379.4

60.2

2001

154876.1

143617.2

15688.8

51.4

112314.7

22112.7

31302.5

20.21

31353.9

6890.4

-26.5

2002

184024.5

170917.4

17278

90.3

131293.9

26789.7

39623.5

21.53

39713.8

8359.9

21.3

2003

225313.3

208055.6

19746

2226.3

158996.2

30259.5

49059.4

21.77

51285.7

11571.9

38.4

2004

261910.8

240525.1

21468.3

3954.7

177363.5

30934.5

63161.6

24.12

67116.3

15830.6

36.8

2005.1-6.

281275.7

269140.6

20848.8

5850.1

186178.7

31208.6

82961.9

29.49

88812

26441.6

138.5

  資料來源:央行數據

  存貸差持續擴大,商業銀行體系需要拓展貸款以外投資渠道,以使資金運用能與資金來源相匹配。目前,金融機構貸款以外的資金運用投向主要是:有價證券及投資、外匯占款、金銀占款、在國際金融機構資產等。其中,外匯占款有外生決定性質,與央行有關而與商業銀行經營關系不大,其規模大小與境內金融機構經營活動關系不大,多取決于外資、貿易差額和投機資金。而對于央行以外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可以主動采取的資金運用主要限于有價證券及投資。2004年底該項為30935億元,2005年6月末為31209億元,變化不大。外匯占款擴大了貨幣供應,相當于部分機構、企業獲得了貸款以外的人民幣資金來源,換言之,外匯占款滿足了部分資金需求,客觀上擠壓了一部分貸款市場,也是存貸差擴大的外因之一。6月末達到62623億元,比2004年底的52593億元,又有大幅度的增加。

  所以,對央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其資金來源實際上是存款、金融債,資金運用則是貸款、有價證券及投資。央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信托投資公司、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整體而言,投資的有價證券種類包括股票、債券、票據等。投資資金的規模應該是以存款、金融債和貸款之差大小而定。當然,其中還有一部分實體投資,我們認為,在新增的投資資金規模中,將主要選擇投向是有價證券,應該與當前金融機構資金運用實際相吻合。

 [1] [2] [3] [下一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