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宋璇
CFP圖
“次新股業績變臉年年有,今年特別多。”股民徐斌(微博)的一條微博道出了今年次新股業績變臉的整體情況。
據同花順統計,截至10月24日,2012年以來上市的154家公司中,有127家公司發布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39家業績出現“變臉”,占比超過三成。從可比數據來看,這些公司中絕大多數的運營情況、收益質量、盈利能力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雖然今年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從外部對公司業績造成了一定壓力,但這樣大面積的下滑還是讓我們對這些個股上市前包裝得天花亂墜的業績和盈利情況產生懷疑。”徐斌說。外界對于這些上市公司保薦機構也提出質疑。
業績整體下滑
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市的154家公司中,有127家公司發布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有39家業績出現“變臉”,占比達30.7%。業績變臉公司主要集中在電子制造、機械設備、信息技術和石化等行業。
具體來看,凈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的公司有8家,分別是珈偉股份、溫州宏豐、科恒股份、龍洲股份、慈星股份、康達新材、南大光電和同有科技。8家公司中,除慈星股份和龍洲股份上市首日破發之外,其余6家公司上市首日都有不錯的表現。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39家公司均將責任推給了宏觀經濟。以凈利潤下滑近70%的溫州宏豐為例,溫州宏豐的主要產品包括顆粒及纖維增強接觸功能、層狀復合電接觸功能復合材料及元件,以及一體化電接觸組件三類。公司在10月25日發布的三季報中稱,由于中國和世界主要發達地區經濟增長乏力,公司主營業務與宏觀經濟依存度較高,如果宏觀經濟下滑明顯,可能對公司產品需求產生不利影響。
“今年宏觀經濟表現不如往年,中小板和創業板這些規模較小的公司抗風險能力較低,業績下滑也是正常現象。但若業績下滑幅度較大,且一些正常運營指標出現異動,則不尋常。”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部投資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財報中的數據顯示,今年新上市的公司運營情況、收益質量、盈利能力出現較大規模的下滑。
從運營情況來看,今年上市的公司中,有可比數據的23家中,有12家公司存貨周轉率出現下滑,其中,主要從事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任子行的存貨周轉率同比下滑幅度達到76.3%。
從收益質量來看,有可比數據的95家公司中,有68家公司營業收支凈額占利潤總額的比例出現上升。其中,45家公司的增幅超過100%。
從盈利能力來看,今年上市的公司中,有可比數據的24家中,有22家凈資產收益率出現下滑,其中,包括南大光電、溫州宏豐、天山生物等在內的18家公司,下滑幅度超過50%。
上述投資經理表示,存貨周轉率下降顯示的是資金流動性變差,在宏觀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這是絕大多數企業存在的問題。但營業外收入增多則有可能是企業調節利潤的一種方式。一旦這些收入減少,這些業績下滑的企業有可能面臨虧損。
保代免責打擦邊球
“上市之前,保薦人在招股書中把公司描述得‘繁花似錦’,結果根本就經不起時間的檢驗。”說起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問題,徐斌非常激動,“保薦人是不是應該承擔責任?”
據同花順統計,今年以來上市的39家業績“變臉”公司共涉及21家券商,其中,國信證券保薦的公司占據了8個席位。其次為平安證券(微博)6家、廣發證券和民生證券分別3家、國泰君安和太平洋證券也各有兩家。
按照證監會發布的有關證券上市發行保薦的相關規定,“公開發行證券并在主板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中國證監會可根據情節輕重,自確認之日起3個月到12個月內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情節特別嚴重的,撤銷相關人員的保薦代表人資格”。
有可比數據的96家公司中,營業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的公司有5家,卻沒有一家是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不過,貼近這個指標的公司卻存在,中小板上市的康達新材營業利潤下滑比例達到48.59%,該公司保薦人為光大證券。
業內人士表示,經歷去年龐大集團和比亞迪的事件之后,上市公司和保薦人之間已經達成默契,在新會計準則的可調整范圍內,盡量將營業利潤下滑幅度控制在50%以內。
“從國際慣例來看,投行人員根本就不應該為上市公司業績下滑承擔責任。”對于外界給予的壓力,上海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感到非常憋屈,“投行真正要做的是保證信息披露的完整和真實,上市公司正常的業務投行人員根本就無法掌控。”
該人士表示,目前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審核也越來越傾向淡化盈利能力判斷,著重風險披露的全面、充分。
截至目前,今年新上市公司的數量只有154家,券商合計獲得承銷和保薦費用也只有55.49億元,無論是保薦數量還是總體費用都大幅下降。去年同期,有239家公司上市,券商合計獲得承銷和保薦費用為115.87億元。如果簡單地平均一下,每一單項的平均費用也有所下滑。
上述人士表示,在保薦制度的高額成本下,券商還不遺余力地在投行領域“開疆擴土”,只是為了做名氣、樹品牌。隨著保薦制度改革,券商投行將不再以傳統的承銷保薦作為利潤主體,而是更多轉向投行業務衍生出來的財務顧問、直投等附加值更高的業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