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婧妤 ○編輯 李劍鋒
光大證券案的發生與查處,使部分市場人士對證券行業創新會否受到影響產生疑慮。對此,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行業創新發展是主旋律,但創新發展與風控合規必須實現動態均衡,應當做到風險的防范、控制、應對跟上創新步伐,若出現風險失控將依法受到查處。
證監會調查顯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長期未納入公司風控體系,技術系統和交易控制缺乏有效管理。其策略交易投資系統自7月29日上線運行,到事發時僅15個交易日,系統內的訂單“重下”功能從未經過實盤測試,8月16日正是這一功能直接造成錯單事件。
案件有關稽查執法人員介紹,光大證券異常交易案中,光大證券的交易資金為光大證券自有資金,由于系統錯誤,實際上下單的規模達到686億元,由于部分錯單超出合理申報范圍,最終通過校驗系統進入上交所系統等待成交的金額為234億元,最終實際成交72.7億元。
“程序化交易、高頻交易是證券市場的新交易模式,光大證券事件發生后,上交所、上海證監局、機構部派專門人員進行現場檢查,下一步將提出加強改進的具體措施。”新聞發言人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我國證券行業內,程序化交易尚屬新事物,業內開展該業務的證券公司并不多。案發當日的交易數據也表明,并無除光大證券以外的其他機構程序化交易被大規模觸發。
光大證券8月16日盤中錯單推升股指、引發異常波動后,市場短時間內出現大規模跟風買入,買入規模總計達到400億元左右,其中跟風買入的個人賬戶達到45萬7千戶,機構投資者賬戶僅1613戶,機構資金買入規模僅65億元左右。
“這說明除了光大證券的錯單之外,其余公司即使有高頻交易的業務,也實現了較好的操作控制,否則如此規模的上漲,不會只有65億元的機構資金成交。”某證券公司自營業務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光大證券策略交易系統使用的銘創公司軟件為“量身定做”,另外業內還有17家證券公司、4家期貨公司使用銘創公司軟件,但其適用功能主要是為自營及資產管理部門進行投資管理,并不具備高頻交易功能。
今年上半年,證監會機構部對全行業風險控制情況進行了摸底檢查,檢查結果表明行業總體性運行平穩,風險控制情況較好,部分機構存在合規管理、風險控制問題,但并不存在因創新發展而產生的風險管理失控問題。據悉,下一步證監會機構部將對此進行進一步檢查,并擬出臺新的法規進一步規范高頻交易行為。
“程序化交易是未來交易發展的趨勢之一,境外市場高頻交易已普遍存在,相比之下我國市場由于交易制度限制,交易頻率也遠未達到境外市場的水平。”資深專家表示,光大證券案的爆發既是偶然,也是由于其策略交易投資系統長期不受公司風控管理,屬于公司自身沒有將風險控制做到位,又因事發后處理不當,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懲。這一極端個案不應影響到全行業創新發展的大方向,但它的發生也給其他證券公司敲響了警鐘。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