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5月25日,長城汽車一紙聲明,將比亞迪推上風口浪尖。在聲明中,長城稱比亞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
比亞迪隨即做出回應表示,長城汽車送檢的測試車輛,并不符合國標要求的送檢狀態。
就事件本身而言并不復雜。簡單來說是,長城汽車公開舉報比亞迪部分爆款混動車型為節約成本,將常壓油箱代替本應使用的高壓油箱,從而導致了排放不達標;而比亞迪則以測試車輛行駛里程和送檢程序存在瑕疵為由,稱長城此舉為“不正當競爭”。
截至目前,當事雙方仍各執一詞,網絡上各方的評論也莫衷一是。但比亞迪是否存在違規行為這一事實,還需要耐心等待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深入調查后,給出具備公信力的最終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長城汽車4月11日就向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遞交了舉報材料,一個多月后,又將矛盾再次升級并公開化。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長城汽車不顧可能存在的巨大風險和反噬,選擇與最大的同行直接“撕破臉”?
此外,市場更關心的是,被舉報一方比亞迪出口海外的相關車型,油箱選用是否與國內一致,是否對出口和內銷車型一視同仁。
事實上,從現有證據、市場分析以及長城汽車孤注一擲的態度來看,比亞迪存在最終被證實存在違規行為的可能性,比亞迪海量召回的風險以及由此帶來的口碑、銷量和業績“三殺”警報并未解除。
疑問一:長城汽車為何不顧風險激化矛盾?
公開舉報行業龍頭比亞迪存在違規這一舉動,無論從輿論上還是最終的結論,對于長城汽車本身就有很大風險。事實上,該事件一經披露,長城汽車AH股的股價跌幅都大于比亞迪,反噬已經出現。
那為何長城汽車還要冒此風險,做這樣一件看似“損人不利己”的事?超大的混動市場蛋糕,以及兩家公司在該領域巨大的銷量差距,或是長城選擇“撕破臉”的直接原因。
2022年可以算是國內混動車型的爆發元年,全年國內純電動汽車銷量為536.5萬輛,同比增長81.6%,插混汽車銷量為151.8萬輛,同比增幅達到151.6%,遠超純電車型,而如此巨大蛋糕的一半以上,被比亞迪一家獨吞。
反觀長城,2022年同行攻城略地之時,新能源汽車僅銷售13萬輛,全年銷量還不到比亞迪單月銷量。
除懸殊的銷量外,雷同的市場定位和直接對標的混動技術也是重要因素。
此次舉報事件公開化的5月25日,正值比亞迪新款車型“宋Pro DM-i冠軍版”正式發布的日期。據了解,該車型售價區間為13.58萬元-15.98萬元,相比老款車型價格進行了下調,同時配置方面進行了升級。
而就在10天前,長城哈弗梟龍剛剛上市,其售價區間為13.98萬元-15.68萬元,與比亞迪上述車型幾乎重合,又同為插混產品,且均定位于入門級SUV市場,無疑是受到沖擊最大的競品。
此外,長城DHT混動技術直接對標比亞迪DMI混動技術,但混動車型的銷量卻被拉開了數量級的差距,也可謂是顏面盡失。
不難想象,困境中的長城汽車,發現比亞迪可能通過違規的方式以降低成本,后又“投訴無果”,選擇將矛盾公開化,實屬行業極度內卷之下的無奈之舉。
疑問二:比亞迪對內銷和出口是否區別對待?
國外品牌在質量標準等方面區別對待中國市場,無疑會令國內消費者不滿;而如果國內品牌也存在類似的行為,那結果更加可想而知。
此次舉報事件發生后,針對比亞迪就出現了類似的質疑之聲。
按照行業通常的認識,常壓油箱無法滿足汽車國六排放的要求。要達標必須要用高壓油箱,甚至部分合資企業還上了電控電動主動吸附系統,確保不超標。
2019年起,隨著國六排放在部分城市率先落地,國內多數車企都將油箱切換為高壓油箱,部分公司為了滿足未來更高的要求,還內置碳罐來吸附油氣。
統計數據一定程度上也證實了上述事實。
可以看到,包括賽力斯、嵐圖、理想、長城、吉利、長安等上市公司在內,無論是增程式還是PHEV或是價位高低,都采用了高壓油箱,只有比亞迪是唯一例外,其王朝系列的暢銷車型秦、宋和漢PHEV車型,包括各自出口版,均給出了低壓油箱和高壓油箱兩種配置選擇。
實際上,比亞迪近幾年飛速發展,旗下產品已成為對手的研究對象,不少公司買回比亞迪的車型進行拆解,以了解其技術方案和零件情況。
有車企研發工程師就曾表示,“當我們看到比亞迪采用了常壓油箱的時候,也感到很意外,并且被管理層質詢為什么我們不能采用成本更低的方案。”
據了解,和常壓油箱相比,高壓油箱需要承受更大的油氣壓力,在密封性等方面要求更高。單就物料成本來說,高壓油箱比常壓油箱貴500元-1000元左右;而體現到最終整車售價方面,差價可能將達到2000元-3000元左右。
那么問題來了,即便比亞迪在國內選用的低壓油箱版符合國家排放標準,在標準嚴苛的歐洲等海外市場,是否同樣選擇了低壓油箱?還是出口版,或特定地區的出口版會選擇高壓油箱,而國內都是廉價的低壓油箱?
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暢銷品牌,比亞迪或許有必要給消費者做出一個明確的回復。
疑問三:該事件對比亞迪影響幾何?
嵐圖汽車CEO盧放5月26日在其微博上表示,造車這件事有一些紅線不可逾越,比如“健康安全”和“環境安全”。
他認為,插混車如果長期不啟動發動機,在沒有高壓系統的情況下,燃油蒸汽很容易泄露,會損害車上人員健康,也會參與光化學反應,從而污染環境,“這是不能容忍的”。
此次舉報事件對比亞迪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是要等權威第三方給出的最終結論。但從現有證據、市場分析以及長城汽車孤注一擲的態度來看,比亞迪存在最終被證實存在違規行為的可能性。
今年1-4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76.2萬輛,同比增長94.5%,其中插混車型銷量38.84萬輛,同比增加104.9%。其中,秦累計銷售12.78萬輛,宋PLUS累計銷售13.39萬輛,在比亞迪各車型銷量中,分別排名第三位和第一位,合計占總銷量近三分之一。
顯然,一旦違規行為被證實,比亞迪就實質上逾越了“紅線”,面臨海量召回的風險,以及由此帶來的口碑、銷量和業績“三殺”,遭遇重大打擊。
今年3月份的業績發布會上,王傳福曾對比亞迪2023年銷量定下“300萬輛起步”的目標。
同時,王傳福還特別提到,“在10萬到20萬元的區間里面,比亞迪有制空權,但公司也希望平穩一點,不要搞得大家很難受,別人沒活路,這樣也不好”。沒想到一語成讖。
今年前4個月,比亞迪汽車完成全年300萬輛目標約25%,也就是說,接下來8個月時間內,平均每月需要銷售28萬輛,這對于比亞迪來說壓力本就不小。
最終調查結論尚需等待。但無論結果怎樣,比亞迪似乎也很難從這次被舉報違規的紛爭中獲益。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