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凱
時至7月,呼聲已久的新三板擴容事宜再起波瀾。
近日,一則媒體關于“北交所胎死腹中”的消息引起市場關注,消息稱,“新三板擴大試點方案及部分規則調整獲得通過,而新三板全國統一模式及北京證券交易所方案被否。”
7月12日,一位南方券商代辦股份轉讓部老總對本報記者表示,其從間接渠道獲知,新三板交易所原有設計成場內交易所的打算,但決策層批準的還是以公司制形式、帶一定監管職能的類交易所機構。“至于新三板擴容方案到底有沒有獲批,現在還沒有準確消息,沒有看到相關文件。”
“新三板擴容到底有沒有獲批,現在沒有準確消息。”同日,西部證券代辦股份轉讓部總經理程曉明告訴本報記者。
而對于“北交所”被否的說法,“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新三板一開始就不存在所謂交易所的問題,所謂的北交所,其實是指其在新三板的地位、角色類似于上交所深交所之于A股的地位。”
“簡單來說,未來的這個機構就是中國的NASD(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主要承擔新三板以及場外市場的管理功能。”作為新三板改革推動者之一,程曉明對傳聞中的“北交所”如此定義。
公開資料顯示,NASD是美國證券業的自律監管組織,負責對NASDAQ市場(納斯達克(微博),全美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和OTC市場的運營進行監管。
在組織形態上,包括程曉明在內的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券商人士均表示,公司制可能性最大。
在程曉明看來,這一機構之所以不能簡單的稱之為交易所,是因其功能所決定。“新三板的交易所其功能與上交所、深交所不同,不負責對投資者的委托按價格優先時間優先也即競價原則進行撮合以達成交易,新三板交易所只是將股票買賣委托傳遞給對應的做市商由他們競爭性點選成交,從技術上來講,這個交易所沒有撮合交易的功能,所以叫交易所可能不大合適。”
“北交所”這個說法其實最早來自于北京市方面的一個設想。在2006年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落戶中關村不久之后,北京市政府便啟動了相關研究計劃。
當時由北京市發改委牽頭,完成了一份關于北京市科技金融工作創新的方案提交到了決策層,其中就包括在北京成立一個為新三板服務的交易所的計劃。
“我們只是做了相關的建議方案,方案完成后工作就移交到中關村管委會、金融工作局、證監系統去了。”7月12日,上述方案執筆人之一的北京市政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關于交易所設計方案屬于保密內容,具體細節不便透露。
“可能現在成型的方案與他們當初設想的不大一樣。但無論如何,北京市政府已經成功了。”一位參與當初方案設計的券商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北京市呼吁搞一個交易所,設計的方案其實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證監會采納了這個想法,北京就會有一個交易所跟上海、深圳抗衡了,即使名稱不叫交易所。”
這個組織的雛形就是以現任湖南證監局局長楊曉嘉、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牽頭的新三板籌備小組。
其最終名稱仍未可知,但與之相對應的未來新三板交易系統名稱已經出爐。在證監會近日發布的官方新聞稿件當中,新三板的正式名稱是——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
程曉明介紹,在交易系統方面,現在新三板仍是借助深交所的報價系統,以后會獨立出來。
而時間方面,程曉明預計,其成立可能在明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