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游蕓蕓
上市與否?這是多年來擺在中金公司各方利益面前的一個艱難選擇。
含金匙而生,中金公司經歷過太多風光的瞬間。即便是當下,中金公司與中投公司一道,仍然是海外華人回國發展首選的兩大金融機構,這就足見中金公司的江湖地位。
最近幾年大批券商借助上市擴張與來自股東的壓力或許是中金意欲上市的主要動力。
國內證券公司通過上市擴充資本金,實現彎道超車的例子不勝枚舉。2013年凈資本排名前20的券商中12家已上市,而此前相對中金公司,這些券商大多盈利能力相對較弱。再看中金公司,2013年該公司凈資本、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行業排名已分別跌落至34位、21位、49位。
中金和國信、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券商一樣,在本輪以資本撬動業務和收入的新競爭格局中多少有些落寞。
中金公司盡管是合資公司,但是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顯然很難獨善其身,而盈利能力的下降必然會面臨來自股東方的壓力。這也是部分國內券商共對的難題——股東一旦習慣了高利潤的分紅預期,便難以忍受收入大幅下降時的窘迫局面。于是,在券商股東眼中,上市自然成為解決發展和退出的一個好辦法。
中金早已意識到發展中的諸多瓶頸,多年一直在摸索適應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定位。
誕生之初,中金公司被各方賦予了國際投行的強大使命,在最初的幾年中,中金公司憑借股東方以及專業隊伍,的確收獲了“精品投行”的市場地位。彼時,投行業務一直是中金公司的支柱業務。
2006~2007年的牛市行情之下,中金公司精品投行的定位受到沖擊。以散戶投資者為主的中國股市特征,成就了一大批專注于零售經紀業務的券商,例如國信、中信和國泰君安。
這也使得中金不得不“放低身段”去迎合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以謀求新的發展契機。中金當初僅有3家營業部,2009年公司放開經紀業務開戶門檻,同時新設營業部。截至目前,中金公司營業部數量達到17家。與此同時,中金公司投行客戶群從大型央企、國企延展至中小民企,并嘗試收購中投證券等,都說明中金不斷“放低身段”的變化。
然而,中金骨子里從未真正放棄精品投行的定位,這使得戰略定位還會在“精品投行”和“綜合投行”之間左右搖擺。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中金一直在探索以專業能力服務市場主要投資群體的途徑。這從今年公司高調宣布與雪球合作私募工場、和搜狐開發互聯網金融品牌“中金金網”進軍大眾投資領域可見一斑。
中金的探索之路還在繼續。在此過程中,中金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競爭環境以及打破慣性思維的種種不適感,還要面對曾經的優越地位遭遇現實的挫敗感,以及告別過去再出發的勇氣。
除此之外,擺在中金公司面前的,是從多年來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變身為半透明公眾公司的角色切換難題。多年來,中金在內部架構、激勵機制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擁有獨特的安排,這可能成為中金競爭的一個因素,但也可能成為上市前的多個待解之結。
用一句前中金人士的話來形容,決定中金上市的關鍵不是業績,不是市場,而是直視自己。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