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行業,主動性過剩
交通行業增長的驅動因素已然弱化。其中,基礎設施行業增長驅動主要是外生性的,地理壟斷是其優勢,也易造成“坐地收銀”的惰性,穩定性正受到“主動性過剩”的沖擊。而國內“運營商模式”尚未成型,如港口的“全球碼頭運營商”、機場的“管理集團”,它們能向外輸出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能力等。各交通分行業敘述如下: •港口:長期以來增長驅動因素主要是外貿,加入WTO,集裝箱化率提高,泊位緊張。目前,港口公司正面臨外需發生變化、泊位供給已迅速增加。 •機場:長期驅動因素主要是航空景氣和資源瓶頸。目前,行業已進入寒冬,盡管遠景有消費概念的“航空城”,但是目前非航業務比重依然較小。 •公路:路網分流是多數公路類公司未來擔憂的重要因素。計重計費邊際效益已遞減,好路段稀缺,收費輿論壓力非常大,鐵路興起也產生影響。 •鐵路:行業建設并不能給地域經營公司帶來收益,公司相對獨立性較弱。 •航運:增長驅動因素是全球化進程和國際分工。目前,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抬頭,危機中未見大量拆船,走勢難以有根本性變化。 •航空:面臨經濟波動、高鐵項目及人民幣貶值等,景氣難以持續。
—摘自招商證券交通行業小組(姚俊等)《主動性過剩》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