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大潮與市場的周期有關,部分基金經理會選擇在市場底部震蕩時加盟私募機構,以謀求更好發展。
基金行業再度掀起“公奔私”大潮。
近日,華商基金密集發布一系列公告,基金經理梁皓在管的7只基金均增聘基金經理,其中華商卓越成長一年持有A/C是一只今年3月1日才成立的新基金。
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一般來說,基金經理即將卸任或離職,他旗下的多只產品可能會密集增聘基金經理。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梁皓管理規模58.08億元,任職期間回報最好的是華商萬眾創新混合,取得了146.31%的基金回報。
事實上,今年以來,基金經理“公奔私”現象持續升溫,崔瑩、董承非、葛晨、周應波、林森等明星基金經理接連宣布離職,隨后無一例外都轉身投奔了私募。
根據Wind數據,截至6月1日,2022年已有112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73家公募基金,較去年同期離任人數增加了近20%。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表示,基金經理“公轉私”現象一直存在,通常來說,經歷過一輪大牛市后,績優的基金經理往往會收獲財富和市場知名度,這更有利于隨后在私募發行新產品募集資金。
不過對于基金經理“奔私”愈發密集的現象,證監會在發布的《關于實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有關問題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公募基金管理人應當建立員工離職靜默期制度,對知悉基金投資交易等非公開信息的崗位人員設置一定期限的離職靜默期,基金經理等主要投研人員在離職后1年內不得從事非公募基金投資管理等工作。
基金業內人士也認為,規定的出臺是為了維持公募基金經理團隊的穩定性,促進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
產品成立不到三月增聘基金經理
5月19日至21日期間,華商基金發布一系列公告,宣布旗下基金經理梁皓管理的7只產品增聘新任基金經理。
具體來看,華商萬眾創新混合、華商均衡成長混合增聘童立進行管理;華商雙擎領航混合、華商卓越成長一年持有混合增聘高兵共同管理;華商鑫安靈活混合、華商遠見價值混合、華商創新成長混合發起式分別聘請陳恒、李雙全、吳昊共同管理。公告顯示,以上7只基金梁皓仍會參與共同管理。
公開信息顯示,梁皓于2012年5月加入華商基金,先后擔任過行業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助理,2017年7月正式以基金經理的身份管理基金,目前梁皓管理了7只基金,規模超過58億元。
截至目前,梁皓在華商基金擔任基金經理超過4年,其中華商萬眾創新混合是其管理規模最大的一只基金,規模接近19億元,也是其任職時間最長的一只基金,任期內回報率為146.31%。
此外,梁皓管理的華商創新成長混合發起式和華商鑫安靈活混合兩只基金收益表現也較為突出,任期內回報率分別為141.5%和131.64%。
2020年-2021年,梁皓先后擔任3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收益卻都表現不理想,其中華商雙擎領航混合和華商遠見價值混合均已回撤超過三成,華商均衡成長混合也已回撤超過一成。
今年3月,梁皓開始擔任華商卓越成長一年持有混合的基金經理,截至目前任職天數僅93天,任職回報率為0.2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過的基金人士中,比如平安基金養老投資總監高鶯認為,主動管理型的基金是以人為本,核心靈魂是基金經理,而基金公司的投研平臺、考核制度等機制只是加分項或者是減分項。但是總體來看,她認為主動管理型基金中基金經理更重要。
因此,基金經理離任對所管理的產品投資風格、投資邏輯等都會產生很大影響,而基金經理們的出走也會使得基民的持基體驗不佳。
年內已有112名基金經理離職
今年以來,基金經理“公奔私”現象持續升溫,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年內公募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離職數量、離任后去向等數據發現,基金經理大多“年輕”,平均任職年限僅為4年;離職較為頻繁,且離職后大多投奔私募。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2022年全市場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年限僅為4年,在同一家公司任職2年內和任職4年以上的人數比例最高。這說明基金經理的就職穩定性處于兩個極端,要么工作兩年就跳槽,要么穩穩當當最少待滿四年。
從基金經理離職數量來看,年內已有112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73家公募基金。其中工銀瑞信基金、金鷹基金的基金經理離職4名;申萬菱信基金、中郵創業基金、匯添富基金和天治基金4家的離職基金經理數量也達到了3名。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離職后的基金經理大多選擇加入私募機構。
今年1月,華安基金原明星基金經理崔瑩離職,隨后與基金業內多位同行共同創立上海勤辰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業。隨后,在興證全球基金工作接近10年的董承非正式“奔私”,加盟老同事杜昌勇、王曉明的睿郡資產。
2月,被冠以“醫藥捕手”之稱的博時基金葛晨宣布離職并加入平臺型千億私募高毅資產。3月,中歐基金公司管理600億元資金規模明星基金經理周應波公告離職,后創立了上海運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5月,前易方達頂流“固收+”基金經理林森宣布因個人原因離職,引發市場關注,隨后其加入崔瑩創立的上海勤辰。
市場人士認為,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大潮與市場的周期有關,部分基金經理會選擇在市場底部震蕩時加盟私募機構,以謀求更好發展。
“公奔私”熱潮背后
基金經理“公奔私”現象一直存在,且每次市場大漲之后都會迎來新一輪的熱潮。
2007年-2008年,A股進入一波牛市,肖華、趙軍等知名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懷抱。2014-2015年,市場又經歷一輪大幅度上漲,胡建平、王茹遠等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奔向私募。2017年以來,市場表現良好,一批基金經理在收獲財富和名聲之后也選擇前往私募發展。
這些轉投私募的基金經理一般來說業績都不會太差,他們的投研和風控能力也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高凈值客戶更是偏愛這部分“奔私”群體。
另一方面,私募行業靈活的合伙人制度、高額的業績分配誘惑、相比公募公司更大的話語權都吸引著基金經理前往。
今年4月26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強化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具體要求包括督促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覆蓋經營管理層和基金經理等核心員工的長期考核機制,將合規風控水平、三年以上長期投資業績、投資者實際盈利等納入績效考核范疇,弱化規模排名、短期業績、收入利潤等指標的考核比重。督促基金管理人嚴格執行薪酬遞延制度,嚴禁短期激勵和過度激勵行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實施多樣化長期激勵約束機制,實現員工與公司長期發展、持有人長期利益的一致性等。
針對基金經理離職轉而“奔私”的現象,監管層也明確指出離職后“靜默期”由三個月延長至一年。
5月20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規定基金經理等主要投研人員在離職后1年內不得從事非公募基金投資管理等工作。據悉,該《辦法》自6月20日開始施行。
(作者:李域,劉渝 編輯:姜詩薔)
責任編輯:李桐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