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中國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日本總研《中國互聯網產業趨近世界水平》(10月19日)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了6720億美元,是美國的兩倍,位居世界首位。2016年,中國互聯網使用人群達到7億人,其中九成以上通過智能手機等便攜設備連接互聯網。中國政府去年推出“互聯網+”戰略,旨在通過先進的IT技術強化產業競爭力并不斷創新。未來,中國的互聯網事業極有可能伴隨“一帶一路”倡議而向國外發展。
相較于中國的互聯網巨頭BAT,日本的行業巨頭雅虎、樂天和Line在市值上差距甚遠,這與日本政府的保守政策有關。在中國,政府在應對互聯網新興服務對既有產業的沖擊以及法律監管等問題上游刃有余,并形成了注重經濟合理性的同時鼓勵創新、方便消費者的社會經濟新秩序。但在日本,政府為了保護現有產業而遲遲無法放寬相應政策。日本政府的政策制定應切換為一種高效率、鼓勵創新的模式:當新的創意萌發時,應給予創意更快的商品化或服務化機會;當新服務在使用和普及上發生問題時,應及時制定法規做出調整。
智慧城市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解決交通擁堵,智慧城市或者是優先選項》(10月20日)
交通擁堵已經成為了美國大城市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公共交通的不足和持續擴張的城市使得解決城市擁堵問題越發困難。世界各國也受困于同樣的問題。美國可以與其他工業化國家分享信息數據、利用智慧城市技術改善交通問題。
智慧城市有著改變人類生活、工作、休閑方式的潛能。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規劃使用無人駕駛的電接駁車連接新建的公交中轉站和商業區,為人們上班提供了新的交通選擇。
此外,哥倫布市還通過數據分析讓更多居民獲得社區醫療服務。科技的目的不只是要改善現有的交通擁堵,還應從整體上為人們提供更好的交通選擇。哥倫布市的規劃不僅使俄亥俄州中心地區的人們受益,也為其他中心城市提供了范例。
但是,類似哥倫布市的規劃需要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和非盈利組織的三方協作,聯邦政府應在推廣這類措施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盡管從這次大選來看,建設智慧城市并不是熱門話題,但這個話題應該得到下一任執政者的關注。
全球空氣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世界銀行《空氣污染的成本》(9月8日)
今年9月,世界銀行與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合作發布報告《空氣污染的成本:強化行動的經濟依據》,聚焦研究污染帶來的最大、最有害的后果——因空氣污染致死的過早死亡。研究旨在通過計算過早死亡的經濟成本,為政府著重治理污染強化理論依據。
研究發現,在2013年,空氣污染給世界經濟約造成5.11億美元的福祉損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空氣污染源主要是固體燃料。而在其他地區,微小顆粒物(PM2.5)是罪魁禍首。
從1990年至2013年間,經濟發展和健康水平發展飛快,但福祉損失翻番、勞動收入損失增加了40%。這13年間,各國實際平均工資有所增加,因而過早死亡導致的人均勞動收入損失上升。室外空氣污染是目前最嚴峻的挑戰。
1990年至2013年間,因室外PM2.5導致的過早死亡率上升了30%,年平均死亡人數增加了70萬人,福祉損失上升了63%,勞動收入損失年均從1030億美元上升到1440億美元。
報告認為,醫療衛生服務的改善速度遠遠趕不上空氣污染的增加速度,在室外污染不斷上升、室內污染影響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政府需要采取大刀闊斧的行動。衛生部門應該把空氣污染帶來的健康負擔納入考慮范圍,和環保部門聯手共同應對挑戰。
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
何帆 人大重陽首席經濟學家
進入21世紀之后,國際經濟政策協調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全球經濟日益多極化。但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之后出現的長期停滯,原有的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框架已無法適應當前全球經濟格局。問題主要有三:一是對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收益和成本難以達成共識。二是國內的制度、政治因素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制約了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三是現有的國際經濟規則缺乏足夠的合法性。
眼下世界經濟又一次面臨嚴峻挑戰:持續低迷的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以史為鑒,世界各國亟須加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確保各國在議定框架下加深合作,共同促進經濟發展。
具體來說,可以從如下的五個方面強化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第一,各國應有足夠的國內政策空間;第二,首倡國際公共產品合作;第三,允許在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方面進行“良性競爭”;第四,發揮專業化國際組織的作用;第五,加強大國間的合作。(10月20日)
三季度中國經濟的“喜與憂”
萬喆 中國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19日出爐,6.7%的GDP增速與上半年持平。這份“成績單”折射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喜憂。
歡喜有三:
一是經濟運行逐漸企穩。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個季度穩定在6.7%的中高水平。
二是企業家信心加速回升。三季度中國企業家信心指數進一步升至51.2%,較上季提高2.2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超出預期。今年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逾10%;商品房待售面積截至9月已連續7個月減少;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和成本較上年同期也有所下降;短板領域的投資也在加快。
不過,盡管當前中國經濟呈現諸多亮點,但潛在風險和難點不可忽視。一是經濟運行下行壓力仍然不小;二是民間投資增速雖然止跌,但要回升絕非易事;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咬定青山不放松”。
中國官方已明確表示,不會因市場環境的一時變化讓該淘汰的企業復產,將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此情況下,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可期。(10月20日)
人民幣依然很“鐵”
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關于人民幣的市場消息有好有壞。好消息是人民幣加入SDR,壞消息是人民幣近期出現了連續性貶值。市場對人民幣走向存在疑問,可以理解。但是,人民幣匯率在中長期內將維持相對穩定,原因如下:
第一,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良好,前三個季度維持了6.7%的中高速經濟增長。第二,中國擁有3.17萬億美元(9月末央行數據)的外匯儲備,中國有能力保持匯率的穩定。第三,中國貿易動力依然強勁,這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不竭引擎。第四,經歷危機的中國經貿實力增強,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12.3%升至13.8%。
本輪人民幣貶值,由人民幣“入籃”引發,而不是市場風險事件引起,既有市場倒逼,更是中國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國際化的主動之舉。人民幣能“入籃”有賴于人民幣的全球影響力和市場化努力,“入籃”后的人民幣則有助于實現人民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功能。所以說,基于市場化、國際化和風險可控的人民幣貶值屬于“好貶值”。未來,人民幣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10月24日)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周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