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內或明年前期 中國宏觀經濟態勢或出現階段性探底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賈康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3期)
關注經濟發展大的態勢,當然要注意它是在十八大之后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針逐漸清晰化的背景下展開的:三中全會以頂層規劃部署了全面改革,四中全會推進到全面依法治國,五中全會提出了系統化的發展新理念,這里面有這樣一些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強調“現代國家治理”“現代市場體系”和“現代財政制度”,這些在三中全會已經明朗化之后,進一步推進到四中全會全面依法治國,其實是解決現代治理概念下“現代政治文明”制度建設的一個全面覆蓋框架,進而到五中全會有了系統化的創新發展為第一動力,帶出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最后落到歸宿的共享發展的“現代發展理念”的全套認識。
“L”型的新階段
對近些年把基本的經濟指標做一個直觀的考察,我們都會關注到中國經濟出現了階段轉換,年度龍頭指標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表現是一降再降,我們必須在認識、適應這個新常態的過程中,還要引領它。2016年的一二季度報出來的經濟增速是在7%以下運行的6.7%,而今年官方提出的目標區間是6.5%~7.0%,最近一段時間,經濟下行過程中卻出現了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揚的一些壓力,權威人士的說法是我們在判斷上既不認為現在是通脹,同時也不能光看PPI認為是通縮,還要繼續觀察。
實際上,研究者一般更多地認為主要的壓力是在通縮方面,但是中國現在的矛盾凸顯就是這樣,已經把我們實際要掌握的彈性空間收得很窄了,稍微有點前段時間CPI上漲的壓力,我們就已經看到了管理部門不安:一方面經濟在繼續下行,另一方面我們這個區間原來認為不成為壓力的上限,動不動也可能帶來壓力的表現。再往下,當然要說到政府的感受是財政收入一落千丈,今年的目標是只提了5.8%的收入增長目標,已經明顯低于GDP年度目標區間的量值。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希望之所在,是要在“新”已明朗而“常”未實現的情況下,盡快去實現“常”的境界。我理解這個“常”,就是必須通過三個期疊加的所謂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一定要加上改革在深水區攻堅克難的推進期而成功地引領新常態,使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必然出現的增長速度向下的調整,落到一個階段性探底之后盡快企穩的質量升級版的中高速增長平臺上。
我認為權威人士所說的“L”型,需要這樣來理解,我們不可能再是一個速度下落以后經過一段時間又回去的“U”型,更不可能是剛下來馬上又反彈的“V”型。這個“L”型是說下來以后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這個速度不可能再回到高速,必然是調到一個新的較低的臺階上,但是它不能一低再低,它要拐彎,拐過這個彎就表示我們出現了階段性探底而有可能對接的企穩,企穩以后即拐過這個彎再以后的表現應該是讓它盡量拉長,拉得越長越好,關鍵是它要有升級版的特征,要通過結構優化,支撐我們的質量提升。實際上,就是在質量提升的支撐之下,實現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可持續性發展的越長越好的中高速增長平臺,就是需要落在這個“常”的狀態上。我們現在,必須觀察和追求這個常的實現。
中國經濟的幾個好苗頭
目前,中央特別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性方針是在引領新常態過程中,在大政方針下抓矛盾主要方面,而且是全局和長遠的布局。所謂全局就是它不是簡單只看某一些點,整個配套里必須要以制度供給為龍頭帶出整個供給體系各種要素的結構優化和質量升級版的狀態。所謂長期,就是它顯然要從現在的努力對接到怎么實現全面小康,以及過后還要有后勁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這樣一個從短期到中長期的考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導之下我們的攻堅克難需要有在發展態勢方面做好綜合的掌握。
發展態勢方面,我認為現在首先要明確,不確定性仍然是很明顯的。今年二季度報出來的6.7%比一般市場預期要稍好一點,連續兩個季度6.7%是很有意思的,在發展態勢上已經看得出來它有點階段性探底的味道了,但是到底三四季度如何,我想現在所有研究者,誰也不敢拍胸脯說有非常確定的把握。要承認現在和風險相關聯的不安全感,仍然是彌漫在市場中間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他們傳送的很多信息仍然是“困難”,兩會上總理也直言不諱地說要“共克時艱”。但是同時,我們要理性地清醒地看到市場預期的一些向好的苗頭確實出現了,雖然還十分脆弱。
作為研究者,我承認現在學者們并沒有這樣的能力來通過一套非常嚴謹的數量模型和實際數據的模擬演算給出非常清晰的短中期預測,但是經濟預測一定是要做的。我作為多年研究宏觀經濟的研究者,想談一個謹慎樂觀的看法:如果說在現在一二季度6.7%的增速情況之下,如果從好的苗頭來看,可以舉出什么擺事實式的具體現象,使我們期待不太遠的將來出現階段性探底。
這些好的苗頭,首先要提到“穩增長”措施下,多年努力之后,去年下半年又有有關部門一系列的“項目包”的安排,在中國體制之下通過審批給出這些成規模的項目包,合乎邏輯地引出了后面與一些有效投資機制的對接,比如很多的公共工程、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連片開發,是和PPP機制結合在一起的——對于PPP,雖然社會上還有很多風涼話,但是它以陽光化流程使規范化程度提高以后,政府、企業、專業機構合作在一起,“1+1+1>3”的績效提升機制不可否定,它是更接近于有效投資概念的具體投資形式。
在網上已經可以搜到一個大數據時代的現在還可繼續觀察的“挖掘機指數”,已經表明現在整個統一市場內施工機械的訂單數、交貨數和入場施工數全面飄紅,它顯然是這些項目所跟出來的回應,而再往后,又合乎邏輯地看到鋼鐵業喊了很長時間困難之后,今年年初一些鋼材產品的價位不再下降,而是企穩甚至還有一些回升雖然還在波動。就是說這個苗頭合乎邏輯,合乎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現實。
可佐證的,還有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的表現,官方的PMI已經連續幾個月站在榮枯分界線上面一點,雖然還在波動,但是工業增加值、企業利潤、用電量、房地產業,總體來說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向好苗頭和亮點。我們的PPI(生產者物價指數)雖然還在下降,但是在經歷51個月的下降之后,它現在降幅在收窄,而CPI在上揚,這些跟經濟景氣顯然有關。而且我們可以觀察到,居民的消費仍然是相對強勁的,從種種指標來看,可能有一些單獨看待的“特定”式問題,但綜合分析來說,也不足以像有些境外的觀察機構所說的那么嚴重。比如不應只注意到方便面的消費在下降,就認為中國藍領工人的境況在變壞,其實不是,恰恰相反,中國這幾年經濟下行過程中低端的粗工、壯工、農民工,包括家政服務的保姆,他們在市場中的要價能力是在提高的,工資水平是在上升的,而且他們工資水平的上升超過了平均工資的上升幅度。
在表達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方面,官方的信息也已經體現在0.49的高位這幾年已經回調到0.47,可能還會繼續再回調。這些藍領工人他們現在可以不再首選方便面,而是要選擇盒飯乃至稍微像樣一點的更好的餐飲供應了——當然也不排除方便面消費的下降和我們的經濟景氣走低有關,但是你要看另外一些因素的對沖,這都是需要具體分析的。我觀察,中國的居民消費仍然強勁的一個表現,是從大中城市到邊遠的一些小縣城,現在都可觀察到居民旅游的熱度,從國內旅游看到國外旅游,甚至有排浪式的特點,這些都和居民的收入及消費有關。
如果把這些放在一起,我們粗線條地說,一個所謂謹慎樂觀的說法,不排除在今年年內或者明年前期,出現中國宏觀經濟態勢的階段性探底,這個階段性探底還不意味著企穩,但是它有可能經過努力對接到企穩。這樣的一個機會,我覺得顯然值得爭取。
民企投資下滑須特別注意
我們同時要注意到,一些地方和企業的困難確實形成了沉重的壓力,但是要有一個“分化”的概念和認識,其實今年上半年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情況應該講還是相當不錯的。在調研中可以知道,因為跟著房地產在一線城市的迅速回升溫度,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和很多的企業,日子是明顯在轉好的。
民營企業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民營企業的投資在下滑,但是也必須注意到民營企業中一些規模以上的企業,確實還有向好的苗頭和體會,前面一段時間我們調查中知道,有些民營企業的掌門人在底下比較坦率地說,大家都很困難,但我們正好趁這個時候利用前些年已經形成的品牌效應和相對優勢來擴大市場份額。有些民營企業其實在“沒事兒偷著樂”,他們在迅速抓住機會發展,更不要說華為這種中國標桿式民營企業成功的創新與升級發展——華為現在處于“孤獨求敗”的過程,更強調到了“獨大”階段的風險意識和危機感,但它確實在明顯地做大做強。當然還有一些不好的案例。
如果說到和金融有關的一個視角,那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些年無論是什么背景的保險公司、理財公司、財富管理公司,他們哪里是什么困難啊?他們是在一路高歌猛進,看看這幾年他們的指標,年年的業務規模都是增長30%甚至40%以上,他們的盈利水平一般都在25%,甚至30%,高的也要增到40%,這些都是中國市場中間客觀存在的不同角度的觀察。
區域方面,是有東北、山西等等非常困難的地方,還有具體的鄂爾多斯、溫州等等這種令人遺憾的案例,曾經表現為增長極,但是現在至少一定階段上痛失好局。但是畢竟還得具體分析,經過一段時間調整之后,如果能再重新找到一個重拾升勢的軌道,對他們來說這方面顯然還是會有機會的。
房地產業景氣回升
對房地產業,我基本的看法就是,在中國實際真實城鎮化率也就是40%左右的當下,房地產業總體來說是景氣回升,它表現了中國經濟確實存在著巨大的潛力、余地、韌性和發展空間。我們現在如果從一線城市帶動而已迅速蔓延到二線城市的升溫看,以及所謂“冰火兩重天”下冰的方面實際壓力的減少來看,其實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就是在經濟總體低迷下行過程中總會要轉好的話,房地產業可能是走在各個行業比較靠前的位置上。
總體上,中國還要經歷未來時間相對長的一個由于城鎮化處于高速發展期而不動產、特別是中心區的不動產的平均價位表現為一個上揚曲線的過程。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分化了,近年明顯的分化特征告訴我們,房地產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以后,新來的白銀時代仍然是含金量很高的時代,以后早晚要轉入所謂成熟的黑鐵時代,但是現在白銀時代最值得看重的就是分化的特征之下,管理當局只要掌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有幾乎滿手的好牌,這種直接優勢下,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都是可以得分的事情,企業界、投資界和老百姓,都可以在城鎮化支撐的整個國民經濟未來巨大潛力釋放的過程中,來實現共享,來得到我們在意愿上希望得到的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共贏,也就是包容性發展。
雖然前面強調了回暖,強調了潛力空間還在繼續打開,但同時也需要繼續強調一下,值得我們特別總結的就是雖然有種種技術上的考慮和階段性的考慮,但是長遠的大方向下的方向感,現代社會一定要面臨和房地產業發展相關的制度建設的挑戰,包括大家說起來很多人都非常不滿的房地產稅從無到有的改革。近期一線城市的迅速升溫和形成的社會壓力,再次提醒我們,房地產稅這個地方稅的立法過程沒有必要擱置,立法如果能夠完成,顯然它應該按照不同地方區別對待,首先考慮在一些有特別現實的社會壓力的一線城市和迅速升溫形成壓力的二線城市,考慮推出與這個稅法實際執行相關的改革。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