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海生
“既不是真正的神秘主義,也沒有拜金主義,是實用主義使得他們滿足并局限于如此匱乏的生活!
最近朋友圈里一篇文章瘋轉,標題是個疑問句:為什么朝陽區盛產仁波切?
過去一年間,筆者去過的各種茶道、花道和香道場合中,居士們占了一半以上的名額。他們聚在一起,最頻繁的話題就是問候對方身后的“大師”,交流一下“大師”的神跡。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她神秘地說,他們小區的房價又漲了,因為中介說某位“大師”也在這里買了房。甚至在某國際品牌的產品目錄冊上,一位“大師”的名字也赫然在目,頭銜是總顧問。
前幾年還是內地“大師”。每次飯局上總能遇到一二位僧人,面帶微笑,高深莫測,讓你話講不到一句就不敢繼續下去,F在,很多人供起了“上師”,且因為是密修,看不清摸不著,什么都可以往上貼——文藝青年說:在紅塵里修行;商業專欄的標題是:創業也是一種修行??
網上有很多分析文章,一致把嘲諷的炮火對準了新興的中產階級,覺得這是他們追逐財富路上心靈空虛的必然結果。甚至有外媒撰文稱:“中國需要某種東西來舒緩中產階級承受的壓力,佛教無疑比苯二氮平類藥物(一種鎮靜催眠藥)要好。”
但是,這其中會不會冤枉了中產階級?至少就目力所見,大部分中產階級還在為孩子、房貸、升職這些事纏得焦頭爛額,尋找一個心靈的安放地,對他們的確是一件難事。
但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有更多現實的事務需要面對,“大師”和“上師”們,和他們虛無縹緲的面目一樣,離中產階級也許還有一段距離。
馮友蘭寫《中國哲學史》時說:中國文化強調道德立場,放棄了價值判斷。映射到大眾文化中,一切都可以圓融地解釋得通,就和人際關系一樣。
而中國的中產階級,正處于有史以來最大的階層變通及整合中,稍不留神就會被排擠出去。這樣的生存壓力之下,心理上對仁波切有依賴可以理解,但某種程度上,和壓力相比,解決問題的對策和人脈更吸引人。
關于中產階級的困惑和處境,毛姆的小說在這方面落筆甚多,他的《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某種程度上都是在關注中產階級的精神問題。
《刀鋒》中的主人公拉里,在印度經歷了一番苦乏其身的游歷后,放棄了他繼承的全部遺產,回到紐約的花花世界開起了出租車。他喜歡印度那種“平靜、克制、悲憫、無私和禁欲”,在放棄了歐洲中心主義日益式微的當時,他以放棄的姿態,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
但對于現實層面的中產階級們,生活是觸摸可見的家人、工作,放棄并不是一條主干道。正像拉里在巴黎感受到的,“既不是真正的神秘主義,也沒有拜金主義,是實用主義使得他們滿足并局限于如此匱乏的生活。”
這幾年,中產階級的確有點無所適從,從茶道、香道到現在的馬拉松,各種流行的玩意一波接一波。
曾經看過有人一邊在公園里跑步,一邊捻著108顆的佛珠串,把佛珠等同于NIKE的計步器?場面之滑稽,卻也戲謔地說明:中國人實在是有種將一切實用化(庸俗化)的能力。
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的精神危機是一個偽命題。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他們在現實層面上還自顧不暇,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更多的是一個轉型社會的陣痛和困境,而對此,馬拉松和仁波切們都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印度三部曲》中,奈保爾寫到:對于甘地,印度人把他變成圣雄,變成偶像,以便漠視他的社會觀點。
而對于中國的中產階級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現實的甘地,能逐一解決現實層面的問題,而仁波切們,更像是茶余飯后的一個談資。
(作者為媒體人)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