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博
一系列澄清吏治的措施,在一段時間內營造了不敢貪、不能貪的官場風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西郊暢春園。
老皇帝康熙撒手人寰,四阿哥胤禛在“九門緊閉”的肅殺氛圍中奪得皇位,這就是雍正皇帝。父皇留下的爛攤子需要整飭,廟堂坊間的猜測需要澄清,而這一切,既離不開他的戰略決策,更離不開官員們的具體落實。因此,管好官員成了雍正初政的關鍵步驟。
如今,中央要求各級干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簡稱“三嚴三實”。當年的雍正,管教官員也有其獨到做法,在他看來,“治天下惟以用人為本,其余皆枝葉事耳”。
鐵打的朝廷,流水的官
康熙晚年,為政寬厚,管理寬松,官僚隊伍相對穩定,一些高級干部任職長久,工作沒了新鮮感,于是因循怠玩,日趨廢弛。雍正一反乃父的舊“常態”,人事變動頻率加快,前些天還在廟堂之上,過幾天便身陷囹圄;前些天還是基層小吏,過幾天便主政一方。
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由于雍正初年的政治斗爭激烈殘酷,允禩、允禟集團和年羹堯、隆科多集團的相繼倒臺,使大批干部丟官。另一方面,一些并非科舉出身的官員,雖然名不見經傳,卻因辦事機敏、政績卓著,被提拔到要職肥缺,發揮更大作用。
同一個職位,走馬燈似的換人,看似來去匆匆,有點混亂,但雍正有自己的道理:
“事無一定,又不可拘執,有時似若好翻其案,不知其中實有苦心,總欲歸于至是,是故或一缺而屢易其人,或一人而忽用忽舍,前后頓異,蓋朕隨時轉移,以求其當者,亦出乎不得已。”
無論以前官職高低,任期長短,背景軟硬,都要流動起來,既保持了工作的新鮮感,又增加了官員的閱歷,在輪崗和嘗試中,逐步實現官員和職位的匹配,最終把差事辦好。同時,促使人人自危,不敢荒廢政務,官員隊伍更加勤懇敬業,作風為之一振。
御史劉燦曾公開反對雍正推行的耗羨歸公改革,雍正認為他這么做是有私心,便把他調到刑部當郎中。沒過多久,又見他“居心尚屬純謹”,將其提拔到福建擔任汀漳道道員。漳州糧庫缺米,劉燦懷疑其中有弊,便上報督撫嚴查。不料,上報文書被府縣截回,他氣得以頭撞壁。有人因此參劾他過于浮躁,有失體統。而雍正則不計小節,充分肯定他踏實辦事的精神。通過輪崗嘗試,使劉燦在更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了更積極的作用。
重用“才具之員”
雍正四年八月初六日,云貴總督鄂爾泰上書言事,其中提到他的用人原則是“因事擇人”,而非因人派事。這一主張得到雍正的肯定,還獲得這樣一句朱批:
“可信者非人何求,不可信者非人而何。”
在他看來,“可信任”是在“德”的方面對皇帝絕對忠誠。然而,只有忠誠卻無法勝任官職,以及連忠誠和勝任都做不到的人,就不必抱期待了。比起“可信任”,雍正也看重“辦事能力”:“凡有才具之員,當惜之,教之”,“庸碌安分、潔己沽名之人,駕馭雖然省力,惟恐誤事”。安分守己固然是皇帝對大臣做人底線的基本要求,但如果安分到庸碌的地步,凡事惟皇帝馬首是瞻,提不出任何建設性意見,與養閑人何異?
儒家倫理倡導“以德服人”。三國時期司馬昭曾對官員提出“清、慎、勤”的三字要求,被后世奉為圭臬。要但想成為雍正朝的高級官員,除了做到“清、廉、勤”這三個基本要求外,還要擁有大局觀,懂得瞻前顧后,儲備各方面的知識,具備各領域的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備。
雍正極為看重辦事實力,其來有自。奪位之說自其繼位伊始便在坊間流傳,時時威脅著他的正統地位。雍正清理政敵、掃除異己,都與這件事的糾結有關。財政虧空、陋規泛濫、吏治腐敗、戰事不利,雍正接管的是一個糟糕局面,哪像個盛世的樣子?
正因如此,他必須如履薄冰地面對每一天,用勤奮來扭轉乾坤。看奏折是他一天的主要工作,一天批五六十份,每份都要批上幾十字、幾百字。一天的書寫量不下萬字。工作到后半夜也樂此不疲。雍正用自己的勤政,給官員們樹立了嚴于律己的榜樣。
皇帝愛批奏折,官員們落實朱批精神的工作量就異常龐大,對辦事效率的要求也在提高。雍正朝的高級干部里有沒有這樣的“超人”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一個漢族大臣歷事三朝,均得重用,在這個滿洲貴族當權、滿漢矛盾依舊的時代是很不容易的。張廷玉做到了。他的獨門絕技,便是超強記憶力和公文寫作能力。雍正傳達口諭時,只有張廷玉記得最準,且在短時間內形成文字。軍情緊急之時,雍正口傳圣旨,張廷玉隨即寫成文字,經雍正稍加修改,便發往前線。這樣好用的大臣,誰不喜歡?
李衛的第一份體制內工作竟是花錢買的。在戶部做官時,眼看管理戶部的王爺公開從稅銀里抽成,怎么勸都不聽。他一不做二不休,就把這些錢單獨存在一個柜子里,掛上“某王盈余”字樣,置于廊下,搞得這位王爺非常難堪,再不敢從公家口袋里摳錢了。這種敢作敢為的精神,令雍正刮目相看。后來,他在浙江做官,貫徹雍正整頓鹽政的諭旨最徹底,成為“模范督撫”。
這些官員是“超人”,但不是“圣人”。允祥脾氣急,張廷玉“恭謙默作”,鄂爾泰善拍馬屁,田文鏡“寬以律己”,李衛經常捅婁子。然而,雍正用敲打取代懲罰,有效地管控了他們的缺陷,實現了揚長避短。
正風肅紀
“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結黨懷奸,夤緣請托,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所深知灼見。”
對于康熙后期官場的種種丑惡現象,雍正有著切身感受。這使他在繼位后對官員作風的整飭,一刻也沒有停歇過。
雍正不斷地宣傳自己治理官場作風的三大理念:反對朋黨政治、反對沽名釣譽、主張剛猛務實。他認為,樹朋黨是“各徇其好惡以為是非”,擾亂朝廷視聽,破壞君主集權,是“罔上行私”的表現,是不忠于君主的大罪。年羹堯、隆科多雖是雍正繼位的大功臣,但他們迅速滑落,乃至身敗名裂,就是犯了結黨營私的官場大忌。
士大夫常講的“名實兼收”,在雍正看來,“所謂名者官爵也,所謂實者貨財也”。官帽子和錢串子,一個都不放過。山西巡撫諾敏,既不貪財,也不謀私,“兩年貢銀,一年完成”,成為雍正樹立的清理財政虧空的模范。然而,這些政績是建立在橫征暴斂和克扣商家基礎上的。真相大白后,雍正不顧各方求情,毅然將他處決。雍正認為,為了沽名釣譽而謊報政績,是以葬送朝廷前程和民意支持為代價的,危害比貪銀更甚。他要求大臣們“籌國是,濟蒼生”, 要求學校要“實行”、“文風”并重。
康熙后期寬仁的為政風格要不要繼承?雍正給出的答案是:“觀乎其時,審乎其事,當寬則寬,當嚴則嚴。”不拘泥于祖宗家法,要視實際情況定。雍正強調,繼位之初“人心玩偈已久,百弊叢生”,“若不懲創,將來無所底止”。 所以,雍正朝必須為政剛猛。
只靠皇帝不斷呼吁,當然不可能拔除當時官場腐敗的病根。雍正還實施了一系列針對官場弊病的改革措施。
實施耗羨歸公和建立養廉銀制度,大幅提高各級官員的薪水和辦公費,剎住了亂收費、亂攤派的自發動力。開設會考府,主持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審計和清理積欠行動,迫使地方官賠補府庫虧空,確保地方財政穩定。創立奏折制度,用皇帝與重臣單線聯系的方式,形成中央駕馭地方和政令暢通的鏈條,實現高級官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最大限度地加強中央集權。
這些改革措施延續百年,固化了澄清吏治的制度性基礎,在一段時間內營造了不敢貪、不能貪的官場風氣。
雍正管教官員的招數,為改進官員作風、蕩滌官場環境、落實改革措施,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他接手大清江山之初,府庫存銀不足800萬兩,交棒乾隆之時已有數千萬兩,經濟硬實力和政治軟實力觸底反彈,為乾隆完成大一統奠定了強大的國力基礎。在雍正朝這個特定時期,雍正的“干部管理”是成功的。
然而,雍正對官員的管理,仍然是建立在人治基礎上的一言堂做派,一切都以他的個人好惡為前提。這樣的狀態對君主的智商、情商和綜合能力,以及社會環境的寬容度提出了極高要求。一旦君主有變、環境有變,這些積極要素能否繼續維持,被打壓的消極面是否會卷土重來,都很難說。事實證明,雍正在官員管理方面的部分經驗,如“剛猛為政”、“以才為先”,只適用于雍正一朝,乾隆繼位后便加以糾正。而它過于依賴“人治”的問題,則在乾隆朝被不斷放大,最終走向了萬馬齊喑的另一個極端。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現供職于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