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朝暉
只提網速目標不定政策,就好比只修路不定交通規則,車還是沒辦法跑。
提網速降網費最近成了公眾熱議的問題,總理一個月內兩次提到這一問題后,工信部很快作出回應,在5月9日發布了《關于實施“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的意見》,對于2015年網速提升的目標和任務作出了詳細部署。
而就在5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了《關于加速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幅提高網絡速率、有效降低網絡資費、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先來看看工信部這個意見的引導指標,2015年的目標包括寬帶網絡能力實現躍升,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8000萬戶,推動一批城市率先成為“全光網城市”,新建4G基站超過60萬個,4G網絡覆蓋縣城和發達鄉鎮,8M以上寬帶用戶占比達到55%。
看起來要求似乎很高,實際上,如果對比2014年寬帶中國的指標完成情況,會發現只是單純提網速的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底全國新增光纖用戶8859萬戶,建成4G基站73萬個,固定寬帶用戶規模超過2億戶,3G、4G移動寬帶用戶超過5.8億戶,其中4G用戶達9700萬,使用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比例達到了40.9%,已經遠超2014年寬帶中國的引導目標。
只是,這些冰冷的數字真的就代表高寬帶速率和服務質量嗎?事實上,寬帶網絡想要真正意義上提速,走出“真假寬帶”的霧霾,不只是通過一兩個行政命令設定發展數字指標這么簡單,還牽扯到復雜的市場化競爭。
在這方面,政府部門需要找到一些關鍵的政策盲點,制定好規則,為整個行業的充分有序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為寬帶真提速找到突破口。否則,寬帶提速只會停留在完成漂亮的指標上。
寬帶標準缺失
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政策盲點,是“光纖到戶”的寬帶標準缺失問題。
這里首先要明晰一個概念,“光纖到戶”是如何到戶?其實這個提法本身就有問題,容易給產業界和公眾造成誤解。
在公眾的理解中,既然是到戶,那必然是光纖接入到每一個家庭,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初期投資成本非常高,按不同的區域施工和傳輸成本,單戶成本約300?800元不等。按照2015年專項行動意見8000萬戶的新增覆蓋目標計算,要額外增加數百億元的投資,轉嫁給運營商的成本壓力非常大,極大地影響了運營商的積極性。
而在技術層面,千兆鏈路中電纜接口和光纖接口只是傳輸載體不同,并非光纖速率就快。本地組網的策略中,光纖進入樓道后完全可以使用已經鋪設好的千兆電口來完成最后的入戶工程,也可以達到同樣的傳輸速率和質量。
如果在有電口覆蓋的前提下又要建設光口,純粹是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和既有資源浪費。低成本高效率的光電混合接入方式是很多二級運營商普遍采用的,現實中由于政策導向的問題,成了所謂“假寬帶”的象征。
解決這個入戶差異問題,再來看帶寬標準的缺失。國家提出要建設8M、50M、100M寬帶,希望很好,但問題在于,目前并沒有制定明確的標準來衡量,到底什么樣的寬帶是8M、50M、100M寬帶?
由此就帶來實際運營中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比如是寬帶下行的速率達到50M、100M?那上行帶寬是多少?一根50M、100M的光纖可以并發用戶數(供多少用戶使用)是多少?可以并發的連接數是多少?運營商賣給企業和個人的價格差距是多少?商業寬帶的50、100M和家庭寬帶的50、100M怎么區分?骨干鏈路和接入鏈路的復用比(給用戶的帶寬總和與骨干網帶寬的比值)是多少?端到端帶寬測速如何評價?
事實上,運營商的寬帶產品中,這些細節指標和價格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于這些問題沒有明確定義和作出詳細的可操作的規范,就給運營商和用戶都挖了一個大坑,“真假寬帶”的摻水點和爭吵點也由此而來。運營商說我入戶的寬帶的確有50M、100M,但用戶卻以某個應用程序的端到端表現來衡量,到底誰說了算,并沒有標準。
遺憾的是,2015年的寬帶發展意見,對這些規則和標準問題也只字未提。單純拓展光纖和4G這些指標,就好比只讓大家修更多的高速公路,但路上沒有交通規則,一條公路需要跑多少車,車速應該跑多快,每輛車要裝多少貨,都不清楚,這樣路修得再多再寬也沒有用,貨拉到用戶手里的時間依舊無法預計。
共建共享現實難題
除了寬帶標準問題,另一個較大的政策盲點在于網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
對于寬帶接入用戶的最后一公里,國家近幾年一直在提倡基礎網絡設施的共建共享,但由誰來主導這個共建共享,卻沒有作出明確規定。這就給擁有大量基礎資源的國家級運營商帶來了壟斷空間,也給寬帶市場上的物業資源尋租與倒賣創造了灰色空間。
2014年底,工信部發布《關于向民間資本開放寬帶接入市場的通告》,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模式進入寬帶接入市場。與此同時,制定了在16個城市開放試點的方案,這其中,也提到了鼓勵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
大量民資企業在躍躍欲試,借此試點孵化新的大型民營寬帶商。但這16個城市以外的共建共享怎么辦,靠那屈指可數的幾個有ISP牌照的民營公司?16個城市試點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批復的速度不是太快了,是實在太慢了。
與寬帶技術標準未詳細定義一樣,對于共建共享技術要求也沒有明確,民資如何投資,怎么接入樓宇,怎么同時支持三大運營商線路,誰來主導這個事情?都沒有規定。不在試點城市,或者無審批牌照情況下,民資要進入這個領域為國家和運營商分擔接入網成本反而要冒著巨大的政策風險。
有心殺敵不讓上陣。這個問題就需要國家層面的疏導,進一步開放,并加速試點。電信運營不是什么高科技,不需要動輒幾千萬上億元的資金,政策上應該快速完成試點,放低審批門檻。
關于同城資源的共建共享,寬帶行業內都知道一個可笑的事情。電信和聯通等大型運營商為了“搶地盤”,經常圍著某小區或者某寫字樓挖一圈地井,用來鋪設自家線纜,這樣別家的線就別想再拉進去,人為設置了準入門檻,拉高進入成本和價格。
同城傳輸成本有多高?進入壟斷區域有多難?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二級運營商從北京東城區把1G帶寬傳輸到西城區,在很多情況下費用要比從北京傳輸到廣州還高。
由此行業內流傳的一個笑話是,現在3G、4G無線網絡的基礎資源——鐵塔,為了共建共享,成立了專門的鐵塔公司來運營,那城市寬帶的地井資源和入戶資源要共建共享,是不是還得專門成立一個地井公司?幾許調侃,幾許無奈。
雖然是笑話,卻有一定道理。即城市寬帶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不能交由利益關聯方來主導,國家必須協調一個沒有直接利益關聯的中立主體來引導。
除了行業內部寬帶資源的共建共享,外部的共建共享同樣存在政策盲點。
地鐵運營公司和一些小區的物業公司是這方面的反面典型。即使強大如中國移動[微博]、中國電信[微博]和中國聯通這樣的國家級通信運營商,寬帶或4G網絡想要進地鐵、進小區,也會遭遇到各種刁難,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交夠“入場費”,就別想進來。
這些“入場費”最后都會以各種名目轉嫁給最終消費者,要想降網費,國家也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于公共設施網絡覆蓋的建設作出明確規定,讓無線網絡和寬帶能夠順利和低成本地進入到這些公眾需要的地方。
林林總總列舉諸多,是想說明不從政策層面減少盲點,打破圍欄,掐斷利益鏈條,寬帶傳輸建得再多,網絡真正的使用速度也提不上去,轉嫁給公眾的成本反而更高,公眾最為關切的網速網費問題,依舊無法真正解決。
(作者系寬帶運營行業人士)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