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個層面,改革開放重新承認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比如可以自由找工作,就是承認所有勞動者身上擁有的勞動能力,是他本人可控制、可擁有、可支配的!捌髽I家才能”更是一種生產性資源,個人可以合法擁有,可以和其他要素結合起來創業,辦民營企業。這一條對中國生產力的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各個方面都有人成為優秀的企業家。如果沒有這層權利界定,當年的陳志雄就不能去養魚,年廣九就不能搞“傻子瓜子”,這在當時都引發大爭論,要鄧小平、胡耀邦直接干預才沒有一棍子打下去;仡^看,如果沒有這個權利保障,怎么會有后面的局面?怎么會有這么多中國產品生產出來,銷售到全球市場上去?誰想得到,柳傳志領導的聯想能從計算所傳達室打到紐約?馬化騰這么個年輕后生就“抓”得住幾億中國QQ客戶?馬云立志為中小企業服務就真的心想事成?內蒙古大草原呢,有一個伊利不算,又生出一個蒙牛?
第四個層次,就是無論承包來的、轉讓來的,或者重新確立的私人產權,都可以在自愿互利前提下放到一個合約里面來,形成“以私產為基礎的公產”。過去的公有制非排斥私產不可,但股份制經濟可以私產為基礎,通過一個合約形成“公司”,也就是私產為基礎的公產,來容納相當一部分生產力。這是第四個層次,也是集積新生產力的權利安排。沒有這個層次,資本市場從何談起?至于到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更要和全球范圍的私產結合,學習、練習被叫做“公司治理結構”的那一套利益結合、制衡、共用的文明。
事實上,這四個層次的產權改革,到今天還有大量未解決好的問題,還引發不同意見。不過從大勢看,這條路開始走出來了。絕大多數人愿意繼續探索,并讓國家、市場、法律、道德、輿論和公民意見的直接表達,一起發揮更好的合力作用,不斷完善改革和權利重新界定的過程。特別重要的是,正如科斯所言,“清楚界定的產權是市場交易的前提”,中國的產權重新界定奠定了市場經濟的基礎,也奠定了刺激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
應該準確地說,今天中國經濟的主要特征并不僅僅是高速增長,而是開放下的高速增長。開放下的中國產品,沒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是進不到別人的國家里的,這與封閉經濟自我循環的“高增長”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中國今天的國際競爭力,人們有不同的解讀。比如國際上一種流行的意見說,中國就是勞動力太便宜,才有國際競爭力。國內不少人也相信這個解釋。對此我有不同意見。我的問題是,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勞動力難道不是更便宜,為什么那時中國產品遠沒有今天的國際競爭力?從道理上看,勞動力便宜是要素有競爭力,但要素不會自動變成產品。把要素變成產品,要經過組織和制度,過去中國由于體制不對頭,要素固然便宜,但組織和制度的成本極其高昂,結果就是產品并沒有多少國際競爭力。
中國高速增長或者開放下的高度增長,真正的秘訣是什么?就是大幅度通過改革開放降低制度和組織的成本。這就使得廉價勞動力開始發揮作用,中國的農民、工人、技術員、企業家、地方和整個國家才能發力,才經由學習曲線的提升,把產品越做越多,越做越好,才在世界上占有可觀的一席之地。這就是重新界定產權,經過制度成本的顯著下降,對經濟活動的績效帶來的影響。
當然,中國改革開放有漸進的特點,就是哪個領域里的問題嚴重,或者比較容易啟動改革,就先動一動,過不下去了就先改一改。這帶來一個結果,就是權利界定不是全面并進,而是不整齊的,不均衡的,遠遠沒有達到普遍的權利厘定和保障。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帶來矛盾和沖突,特別是不同權利之間怎樣取得平衡,成為改革的一個難點。從目標來說,產權設置必須是普遍的,絕不能保護了這一方,侵犯了其他方。經濟自由也是有邊界的,那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否則不可能有持久的秩序,也不會為社會所接受。但是漸進改革的實際情況,卻是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一些領域的改革甚至停滯很長時間。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網